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冬梅  史雅楠  徐雨森 《科研管理》2019,40(11):123-133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两家后发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演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企业创新追赶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地依循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相应地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技术(工程)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的中间联系环节,企业在创新追赶的全过程均应给予其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吴晓波  房珂一  吴东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44-1953
中国的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基础,一些企业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跨越。后发企业通过技术追赶,到达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水平,新的价值主张能够帮助后发企业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服务化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帮助制造企业更加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为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阶段持续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通过杭氧2007~2019年服务化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所构建的服务化能力发生了从离散型到合作型再到融合型的动态演进,同时用企互动和技术能力共同影响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后发企业服务化能力动态演化的理解,并为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海兵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18,36(8):1442-1454
本文力图归纳后发企业战略演进的理论逻辑,在探讨战略演进轨迹、创新范式转换、核心能力演化路径的基础上,架构一个基于战略、创新和能力关系的整合性理论模型。依据这一研究框架,文章对在战略、创新、能力方面有代表性的海尔集团作了1984-2017年纵向案例研究。研究结论发现,后发企业在追赶和超越过程中,战略规划的理论工具,随着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沿着"资源基础观——竞争力理论——战略冲突理论——动态能力观——生态观"的轨迹演进,战略总体特征呈现出"控制——主导——分权——支持——治理"的趋势,同时,战略在创新范式和能力积累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市场、组织、文化、创新都要随着战略调整而变化;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进行了创新范式的不断转换,大致经历了"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变迁轨迹,从先期的借助技术追赶到后期的借助市场完成超越;核心能力是一个随企业战略、创新范式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后发企业核心能力正是在战略引领和创新推动下完成积累和提升的,形成了"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吸收能力——动态能力——生态能力"的演化路径;提出了后发企业战略、战略、能力关系模型(LSIC模型),后发企业追赶过程中战略在创新和能力方面扮演了关键作用,战略引领创新,创新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力,同时战略引领创新需要领导机制、学习机制和协同机制的战略管理机制作支撑,创新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础,不同的创新范式形成了企业不同的能力。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战略演进的理论基础,总结了后发企业战略演进、创新范式转换和核心能力演化的轨迹,对战略、创新和能力的关系作了开拓性分析并提出了LSIC模型,探讨了支持后发企业完全超越的国家科技政策,为后发企业追赶——超越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刘海兵  杨磊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96-1107
后发企业高效追赶模式的内在机理及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演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为公司1987-2018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展开研究,试图从“创新战略--创新范式--技术创新能力”整合性研究视角探讨后发企业实现高效追赶的微观机制,刻画其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轨迹。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是从模仿创新能力到初级二次创新能力到成熟二次创新能力再到集成创新能力,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距离、技术效率、技术储备三个更加聚焦技术层面的维度进行测度;第二,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战略经历了“市场利用性--市场利用和技术利用—高市场探索性、低技术利用性—高市场探索性、高技术利用性—市场探索和技术探索”的演化过程,创新范式经历了 “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演化过程;第三,探索性尝试从知识生态的视角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即知识循环机制、知识演化机制、耗散结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正呈现出起点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等"新型技术追赶"特征,而传统技术追赶理论并未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与机理。本文依据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中集集团罐箱业务的技术追赶与创新能力演化过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和推动创新能力演化。研究发现:(1)技术并购日益成为开放式创新条件下后发企业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2)企业动态能力在后发企业新型技术追赶和较快积累创新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动态能力本身也可以在运用中不断提升。本研究可以为后发企业实现快速技术追赶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曹兴  马慧 《科学学研究》2019,37(1):165-174
通过分析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了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机制,构建了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双重双向形成模型。运用仿真方法动态模拟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分析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及其节点动态演进的规律。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创新网络形成依赖于企业间知识转移行为,具有生命周期特性;在网络形成发展期知识状态增速最大并趋于饱和;在网络形成稳定期具有无标度特性,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新兴技术企业扩大知识转移的频率和范围,加速提升企业知识状态,是成为网络核心企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胡畔  于渤 《科研管理》2017,38(7):72-80
本地搜索通过相邻知识的搜索和挖掘,保证了组织常规的延续性和连贯性,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把追赶进程划分为追赶早期和追赶晚期,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验证了能力重构在本地搜索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及追赶阶段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本地搜索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绩效;2)能力重构在本地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3)追赶阶段显著调节了能力重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追赶早期,能力进化对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能力替代对创新绩效有消极影响;追赶晚期,能力进化对创新绩效有消极影响,能力替代对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丰富了本地搜索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的研究,验证了能力重构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追赶企业的本地知识搜索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张艺  陈凯华  朱桂龙 《科学学研究》2018,36(10):1896-1913
本文以中国高铁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为研究案例,试图探究学研机构与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双方创新能力的演变过程,以揭示后发国家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演进机理。本文发现学研机构与企业在巴斯德象限(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双方共赢。其中,产学研合作推动了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演变(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进优化→技术原始创新),同时也推动了学研机构学术能力的不断发展(前沿技术科学原理的追踪研究→突破性研究→引领性研究)。本文研究对后发国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确区分企业、产业两个层次的技术追赶,对我国电视机产业、汽车产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技术追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单路径、双路径与多路径三种追赶模式:电视机产业是单路径追赶模式,产业内所有企业都采取从引进国外成熟产品制造技术切入追赶;汽车产业是双路径模式,产业内部分企业从自主开发成熟技术产品切入追赶,部分企业从引进新产品制造技术切入追赶;通信设备制造产业是多路径追赶模式,有些企业采用路径从自主开发成熟技术产品切入追赶,有些企业从引进新产品制造技术切入追赶,另外一些企业从自主开发新技术产品切入追赶。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企业内外部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动性。现阶段,企业急需构建动态能力,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作为技术、管理以及市场都落后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技术、管理与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来构建动态能力,成为现阶段后发企业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华为公司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行动,探究其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管理-技术-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推动后发企业形成应对环境震荡的动态能力,其中,管理能力为企业技术与市场能力积累提供管理基础,技术为市场能力的积累提供产品基础,市场能力对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具有资源反哺效应;其次,技术学习、管理学习、市场扩张是后发企业获取与改进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能力的重要渠道;最后,在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的能力积累依赖于差异化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战略。案例企业的追赶过程显示,案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的方式实现三维能力的协同演化以及可持续追赶,具体而言,其技术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仿制引发的技术学习,产品改进引发的技术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引发的技术学习,全球创新网络引发的技术学习;其管理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质量改善导向的管理学习,组织(机构)建设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改进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融通导向的管理学习;其市场经验积累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来自于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中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中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对现阶段后发企业制定追赶战略而言,本研究主要管理启示为:首先,应对数字化下的环境动态性,后发企业应注重推进多维能力协同演化;其次,针对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市场能力改善战略;最后,后发国家应该为国内企业提供有助于其多维能力协同演化的支持政策,推动后发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进而全面推动后发企业实现可持续追赶。  相似文献   

12.
郭亮  綦良群  于渤 《科研管理》2019,40(9):211-220
技术集成能力是衡量企业资源配置水平,影响企业集成创新效果的内生动力,其形成方式与成长过程一直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借鉴企业基因理论,从仿生学视角剖析技术集成能力基因本质,运用实证方法探究技术集成能力基因碱基的具体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集成能力基因结构模型,揭示其成长“黑箱”。研究表明,技术集成能力基因是由技术链和管理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信息监测、组织柔性、系统整合和技术学习是技术集成能力基因碱基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技术集成能力成长的驱动要素。技术集成能力基因通过复制、变异和重组的一系列进化过程,实现要素匹配和功能优化,完成能力的适应性演化,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旨在为基因结构模型研究由概念性构建向实证识别提供全新思路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苏敬勤  马欢欢  张帅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88-1898
本研究基于供应链整合的视角,通过对3家中小制造企业的纵贯式多案例研究,探索企业如何通过供应链整合推动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在供应链整合情境下,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呈现出一种从低阶到高阶的动态过程,遵循这“局部型技术创新能力--定制化技术创新能力--协同型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2)供应链整合作为中小制造企业一种关键性的创新实践,是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演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并会随之存在模式的动态转变。(3)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能力积累--能力延伸--能力跃迁”的作用机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苏敬勤  林菁菁  张雁鸣 《科研管理》2019,40(10):220-229
摘要:产品平台对于复杂工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但现有研究对于产品平台独立性差异及导致差异的机理并未做深入探讨。本文采用双案例比较研究方法,选择两家在产品平台独立性上存在较大差异的企业--大连机车与一汽轿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企业产品技术平台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及机理关系。研究发现:(1)产品-市场结构、技术战略、资源协奏模式是影响产品平台独立性差异的主要因素;(2)在产品-市场结构、技术战略的影响下,平台独立性差异企业会表现出不同的资源协奏模式--多元协奏与单一拼接。(3)产品-市场结构、技术战略与资源协奏模式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产品-市场结构影响下的技术战略,及技术战略影响下的资源协奏模式最终影响平台独立性。本研究明确了不同企业在产品平台独立性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机理,补充了关于产品平台独立性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追赶时机、如何规避追赶陷阱、如何进行能力重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家芯片企业过去15年间的成败得失,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分层结构、技术迭代速率、技术获取成本、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知识流动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组织惯性陷阱、创新范式陷阱、品牌低端化陷阱是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陷阱,企业要想规避上述陷阱,需要从组织学习、组织保障、创新协同、创新来源、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等方面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上述研究发现丰富了现有后发追赶理论体系,同时,为处在探索和追赶之中的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徐蕾  李明贝 《科研管理》2019,40(5):110-11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通过技术多元化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引起重点关注,但对两者间的内在机理尚缺乏深入剖析。为此,本文从组织能力视角出发,构建“技术广度多元化、技术深度多元化--吸收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以沪深两市6个制造行业30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技术广度多元化与技术深度多元化对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向影响:(2)吸收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在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间所起作用各不相同,技术广度多元化主要通过吸收能力提升创新绩效,而技术深度多元化主要通过技术整合能力对创新绩效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有逆向创新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制造业,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对三家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案例展开扎根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识别了技术地方化能力、国际联接能力、"服务链"治理能力及组织学习能力等逆向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二是归纳了在逆向创新过程中关键因素的若干演变规律,包括"本土"技术地方化向"国际"技术地方化演进、"被动、局部"国际联接向"全面"国际联接演进、"适应性"学习向"前沿性"演进以及工程技术"服务链"渐进提升。本研究拓展了"技术地方化"的内涵,即除了"本土地方化"活动还包括"国际地方化"活动;提出工程技术"服务链"这一概念,并分析了该服务链的构成及构建规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制造业开始引用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升级。智能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变革的关键技术领域,促使制造业的发展理念、竞合关系等产生根本性转变,需要借助创新生态系统的思想进行系统性指导。本文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素,从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支持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价体系。针对每个模块的功能特征,给予了相应的系统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