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胜  郭英远  杜垚垚 《科研管理》2020,41(1):174-183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研究美国常青藤大学的职务成果权利配置创新。研究发现美国大学形成了"法人优先、发明人劣后"的处置权配置创新;"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基层学术单位、发明人"四方激励兼容的收益权配置创新;大学内部形成了收益权与处置权相互关联、浑为一体的"激励——行动"闭环反馈机制,推动大学完成了法人主导、有组织有目标开展创新活动的现代化转型。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我国大学在法人层面推进职务成果权利配置创新、加快现代化转型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明 《科学学研究》2020,38(11):2087-2096
职务发明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是实现职务发明创造转化和实施运用的有效激励手段。《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对此予以了明确。作为职务发明人智力成果的价值体现和促进职务发明人推动发明创造成果转化的制度激励,职务发明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具有正当性。但是,有限的“约定优先”、“合理性”标准的模糊对待、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规定、职务发明相关权利的杂糅处理和单位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不足对职务发明人实现创新收益分享形成掣肘。实现职务发明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首先应明确“合理性”的判断标准,即在程序正义的基础上根据职务发明人的创造性贡献程度和职务发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确认收益分享的合理限度。其次,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作为一项“权利束”,应将其分而处之,明晰各参与主体间的权利边界。再次,应优化国有资产属性的职务发明创造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以科技法律制度为核心,兼容其他各部门法律法规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复次,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应鼓励单位与职务发明人之间通过约定分享收益。最后,实现单位与职务发明人的互利共赢还需要提升单位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以实现职务发明成果的转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吴昌南  张云 《科研管理》2020,41(8):258-267
“大学扩招”会使人才培养投入增加而挤占大学对科研的投入,进而抑制大学的科研创新效率吗?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大学扩招”的创新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大学扩招”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这是因为“大学扩招”同时引起了师资队伍规模的壮大和师资质量的提升,并使国家增加了科研经费投入,进而提升了创新效率。有鉴于此,为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继续保持大学招生规模的均衡增长,以扩招壮大教师队伍规模和提升教师质量,同时继续增加大学科研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5.
鉴于从企业文化维度分析企业创新的经验研究较为匮乏,用文本分析有效识别“诚信”导向的企业文化数据,以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诚信”文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从微观的公司特征层面与宏观的制度环境层面检验了此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视“诚信”为首要文化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驱动”影响在国有企业、两权合一的企业以及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作用更大。本文从普适性的企业文化视角对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情境进行了解释,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高校成果转化权利配置方式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其中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配置模式又是权利配置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如何科学配置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权利,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首先,从理论角度论述当高校拥有自主处置和收益权之后,其内部应该如何配置科技成果转化权利,以提升成果转化绩效,并据此提出3个研究假设;其次,以美国常春藤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权利配置为实证案例,基于对美国大学成果转化权利配置方式的发现来分析并验证3个研究假设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学校委托专业成果转化团队主导处置成果,能降低成果转化中信息、谈判、契约等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发明人及团队参与成果转化处置,能降低成果转化中信息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成果转化效率;高校在学校、学院(系)、发明人及团队、专业成果转化团队间建立激励兼容的收益共享模式,能以利益为纽带将4个利益相关者连接起来,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李晓锋 《科研管理》2018,39(9):113-120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浪潮下,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融合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怎样通过“四链”融合有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一个难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产业链、产业集群等多学科理论,从科技创新视角阐明了“四链”的内涵与实质,诠释了“四链”与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四链”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逻辑,并构建出“四链”融合框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四链”融合的实质是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深化,正是通过“四链”势力壮大及“四链”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提升。最后,本文总结得出六条基本融合规律,并提出三条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路径,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路昊 《科学学研究》2019,37(4):625-633
校地共建大学孵化器是当前各地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当前同质化的制度安排之下,共建孵化器的组织绩效却良莠不齐。对此,本研究以我国第一家校地共建的大学孵化器TS孵化器及其后来在Y省各地衍生的分院为案例,运用扩展个案研究,发现已有创新研究中的理论反常并尝试重构校地共建大学孵化器中的划界原理及其流变规律。研究发现,TS孵化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划界博弈,并具体形成了悬置型、松耦型、紧密型、流散型四种不同的边界组织状态。研究进一步通过打开“共识”和“基因重组”两个黑箱,指出求同之外的存异对于异质行动者围绕边界组织形成和维持结盟更加意义深远,而制度压力的回应和制度逻辑的选择则迫使孵化器或被动或主动地去面对划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江玉国 《科研管理》2006,41(2):104-114
本文从企业内外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智造”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创新能力、制度压力以及利益相关者压力三个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并比较了各变量的作用强度,对企业“智造”转型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和制度压力对工业企业“智造”转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工业企业“智造”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次要利益相关者并不具有显著影响;企业规模调节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制度压力对工业企业“智造”转型的影响作用,但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2015年中国企业与大学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的跨区域论文合作数据,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分析单元在构建中国跨区域“产-学”科学合作网络的基础上,探究了“产-学”知识生产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在实证分析中,本文运用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为了确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亲近中心性和集聚特征越明显,相应区域的创新绩效越突出;而结构洞与城市中心度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不明显。此外,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绩效的影响因区域经济、社会与制度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的相应政策意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与创新领域,新修订的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国版“拜杜法案”)下放收益处置权,以激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对此如何响应关系到政策的激励效果。通过政策文献计量与访谈调研的质性方法,基于113份中国研究型大学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办法,分析了大学针对中国版“拜杜法案”的政策响应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出台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在内部利益主体分配方案上呈现异质性特征,相比于以“985“、“211”工程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中国的地方性大学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回应更“积极”,科技成果转化意愿更高。进一步,基于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理论及大学自组织性理论,尝试提出了中国大学响应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表现的解释框架,一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及组织体系给予的“压力性”回应,二是基于大学的使命定位、自身特征产生的内生性动力,两者合力导致了大学的政策响应特征。激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的内在自主性,并关注地方性大学在技术扩散与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梁多煦 《大众科技》2012,14(3):254-256,227
文章结合目前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的成绩及其不足,从打造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产、学、研"三结合机制,变革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创新科研工作机制,营建良好科研制度环境五个角度来论述如何切实有效提高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与大学技术转移——美国和日本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文华  张佳林  曹明 《软科学》2002,16(5):67-71
本文详细比较了美日大学国家资助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和技术转移途径,着重分析了美国1980年颁布的贝伊-多尔法案(Bayh-DoleAct)对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影响以及日本大学非正式技术转移方式的形成原因和问题。文章最后还就国家资助研究成果的归属以及大学技术转移的环境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难、理论依据少、主观因素多等问题,设计一种包含21项指标的三级指标架构,利用总体相关系数法,依据指标特征提取出多项指标与理工科高校成果转化的相关性,并与综合指数法有机结合,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一种新的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真实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验证,得出各项指标在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权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助推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若干建议,为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8—2016年高等院校层面和省区层面的高校科技统计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等数据,引入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门槛变量,实证探究产学研合作对中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影响的"沉睡荒漠"和"专利沼泽"困境。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间存在双重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研究结果为当前中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高校科技成果为研究载体,研究知识扩散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机制,以期助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落地。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与内部利益相关群体进行识别,考察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定位与作用。其次,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因素、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中介服务因素以及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因素三方面,分析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最后,从完善法律实施的配套措施、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快健全技术市场和服务中介服务体系三层面给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从新型研发机构的视域出发,从高校响应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解释框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链等方面的探究,对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有助于推动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层需要解放思想、科研人员要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度和机制上创新;并提出了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规范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创造性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How are new university educational programs established in response to expanding sciences and how do they promote university-industry (UI) joint research? To study these questions in relation to life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 we first compiled the data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programs on these fields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since the 1950s. We then analyzed statistically whether and how such establishment contribu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frequency of UI joint research in biotechnology. We found that the expansion of such university programs in fact contributed to the promotion of UI joint research. We also confirmed that, even with this contribution controlled, UI joint research projects increased following the 1998 legislation to promote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ies (the so-called TLO Act) and the 1999 legislation to allow universities to retain rights on their inventions made with government research funds (the so-called Japanese Bayh-Dole Act).  相似文献   

20.
麦均洪  龙飘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110-11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转化实践中仍存在科研体量与成果产出之间的巨大反差,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因此以知识生产模式3为理论视角,提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转化理念、合作路径以及管理机制方面的新变革。并通过对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广东省转化实践中存在着物质化的成果转化理念、封闭式的成果转化路径以及单一的成果转化管理机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并基于模式3理论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