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本文聚焦数字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叙事体系建构,这既是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迫切要求。在整合传统叙事和数字叙事前沿理论基础上,阐明数字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叙事体系建构的五个层次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翻译家研究》叙事性强,以当代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翻译学派的诸多传统,如一脉相承的艺论、时代责任、从直观印象到理性自觉的译论演进路径、译家的“知行合一”等,从客观上构建了一个翻译家坐标系,藉此可对当下和后来的翻译家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和定位.  相似文献   

3.
彭鹏  曹娟 《现代传播》2023,(12):48-54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应对现实挑战、建构未来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范式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其话语表达、话语动员、话语更迭显示出主旨明确、推陈出新的创新内涵,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契合性。与此同时,需要认识到,当前多元文化场域对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的主导力、吸引力、阐释力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未来话语体系的智能化深层构境中,需要洞察“视觉化”传播趋势、嵌入“算法式”传播话语体系、构造“沉浸式”传播话语体系,从而巩固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内在情感关联。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中国诗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其学术渊源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两学东渐之后的新国学之一。刘怀荣先生的新著《中国诗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把“重新认识传统和阐释传统的理论术语”作为研究重点,“同时也直面两方乃至其他民族的文论”,不拒绝借鉴“外来思路”。这种以“综合创新”的态度对中国诗学的研究,体现了对近代  相似文献   

5.
袁潇 《当代传播》2023,(4):101-104
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普出版领域中的应用为科普实践与知识传播提供了创新路径。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传播契合场景化的传播形式,为读者提供科学体验与意义建构的情境。读者能感受到虚拟场景与真实体验相互交融带来的科普认知经历。虚拟现实技术用开放式、动态性、多线程的阅读模式摈弃了原有“闭环式”的图书体系,并且可以仿真实验操作步骤环节与动态过程,读者在“具身化叙事”阅读中建构着科学精神。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阅读能够帮助读者建构知识体系,丰富想象空间,提升科普工作的效能与品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网络文学作为伴随网络媒介而生的新型文学样式,其外译出海之路具有鲜明的草根性。海外读者基于共同兴趣形成较大规模的在线社群,自发参与到中国网络文学译本的生产、阅读、阐释、批评与传播中。随着中国网络文学与国际阅读市场的日益对接,在受众圈层、内容供给与翻译模式等方面暴露出相应的发展局限。针对这些掣肘,中国网络文学的出海之路急需构建以国家引导、业界带动、企业主动、学界联动、产业互动的国际传播新格局,在内容业态上形成完整的跨媒介融合生产体系,以“中国故事”而非“套路”来优化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名片,建立符合数字化阅读需求的外译传播队伍,真实有效地实现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可持续、深入化阐释与推介。  相似文献   

7.
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教师曹苇舫撰写的专著《文本建构论》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专著把写作活动放在人类生存与思维的整体背景中加以考察,视野开阔、深入,它所着意建立的是一个“大写作学”。它创立了有别于传统写作学理论的体系和结构:全书由“还原论”、“分解论”、“建构论”三部分组成,这在以前的写作学理论中也是未曾见过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核心术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成为崭新的时代课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推动中国核心术语的创新阐释、多语种翻译、融合出版与国际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核心术语的传承发展践行“让文字活起来”的目标,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打造精准化、品牌化、本土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以学术出版促进中外融通。  相似文献   

9.
知识生产的关键是从客观对象中发现问题、回答问题、阐释问题,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在于,对关于对象的成体系的问题做出成体系的科学回答和阐释。能否把新闻活动领域的客观问题特别是当今新闻活动领域整体性的客观变化转化为真实的、高质量的“学术问题”,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建构出高质量的当代中国新闻学“问题体系”,也自然决定着能否建构起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体系。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人与新闻的关系问题”是新闻学的总问题。总问题分为两大领域问题:新闻领域问题和新闻与社会的关系领域(新闻关系)问题。新闻领域问题可分为两大范围问题体系:新闻本体论问题体系,新闻业态论问题体系。新闻关系领域问题也可分为两大范围问题体系:新闻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问题体系,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体系。如此,当代中国新闻学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就可以依据新的实际变化与发展趋势从“四大问题体系”着手去建构。  相似文献   

10.
对“可获得性论”的一些理论观点提出了质疑,以求能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待“可获得性论”。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特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宋静思 《新闻战线》2023,(21):23-25
“奋进强国路·总书记这样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系列重点专题新闻报道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立足“新”字做文章、着力“深”字下功夫、抓住“活”字求突破,突出思想引领,注重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力求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朴素真诚的话语、平实走心的表述阐释重要思想,提升报道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杨保军 《新闻界》2023,(5):4-15
在理论视野中,当代中国新闻学要想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应新生数字环境、智能环境的自主知识体系,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是“概念体系”与“问题体系”的建构。就概念与知识的关系而言,任何一套知识体系,总要通过一套系统的概念体系来表达。因而,只有通过能够反映和体现当代中国新闻实际的概念体系,我们才有可能形成自主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建构起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具体来说,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石”或“细胞”,概念体系是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保证,概念体系本身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孙华  蔡尚伟 《新闻界》2005,(3):94-94,96
本文作者此前提出的“西部电视特区论”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但其中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西部电视特区论”即等靠要思想。本文从剖析将两者等同的认识误区入手,通过对“西部电视特区论”这一观点产生的环境、“西部电视特区论”的核心与特区精神、“西部电视特区论”与两个大局论的关系逐一进行阐释,以澄清西部电视发展理论中的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5.
“既是唯,又是产业”,新闻事业的这种双重任今但年的区对.日早存入同的讨会、不同灼出口条件下,表现不同而已。在计划经济裢人F,人为地抑制了它天赋的属于息产’业的一面。现在,我们重新认识它,外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来释放它的能量,以这种模式来控制它的能量释放,使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m。门无论如何,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给我们的新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众多新闻媒介求牛存、求发展有了内驱力。我国新闻传播业传统的“媒介单一化”“管理集权化”“新闻的言传化”“生产的非营利化”“理论研究的政治化”特点也…  相似文献   

16.
概念是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生产并提供能解释中国问题、中国现象、中国实践的概念是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的当务之急。社会科学概念具有“互动阐释”的特性,从实践视野出发,探索概念建构与阐释的方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增强概念供给能力,关键在于加深概念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思考,同时结合学科特征,制定有效的概念供给行动策略,着力打通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博物馆通过举办以“文明”为标题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国内外巡展)等方式,不断尝试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凸显中华文明的独特标准与重要贡献,但存在“中国性”呈现不足、阐释力不够等问题。在“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的新背景下,博物馆以“文明”为标题的陈列展览应该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挖掘多元内涵,展示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自成性逻辑,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数字展陈技术,以多维释展转换等路径凸显“中国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文明阐释体系。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社科期刊是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水平学术创新平台,综合性社科期刊在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应注重价值向度,发挥导向引领、学科融通和知识建构的作用;注重内容丰度,以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以学科综合向话语综合转变,以学科综合向体系化综合转变;注重主体力度,通过发挥主编的主体作用、高素质编研共同体与新质生产力打造,勇做“融媒体+专业化+专题化”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一书试图从“大出版”的宏观层面上以“论”为主,建构起一种宏观总论式的研究模式。该书在充分借鉴和利用大量具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做了总结性研究,并对诸如“雕版印刷术发明时间”等重要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展示出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及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20.
罗雪 《大观周刊》2011,(18):53-53
随着20世纪中叶翻译对等论的传入,西方各大译论也紧随其后“旅居”中国。《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接受史》一书对其在中国的接受做出批判性的全面研究,分析其在“中国化”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迹”,并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