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义复合词“去就”通过偏义复合的方式实现了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其语义或偏指“去”或偏指“就”,此后又发展出了“举止、行为”“礼仪、礼貌、规矩”“(行为态度)反复变化”“结果或着落”等义项.其中,“举止、行为”义是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转指上位概念,而“(行为态度)反复变化”义则和隐喻思维有关,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城的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2.
“行止”由反义并列词组的“行动和止息”义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凝结成词。其词汇化经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即偏义复合和周遍性表义,表“行动”偏义和“行为举止”义。词汇化后,又在转喻机制的推动下,产生了“行踪”义、“品行”义。“行止”的整个演变过程是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其中,认知的突显原则、认知上的不对称性、转喻机制等在反义复合词“行止”的成词和语义衍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按“认知——言语——文字”的思路初探汉字的产生过程,认为汉字历经“形——义”转喻期(象形会意指事)、“形——音”转喻隐喻期(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形——音+义”隐喻期(形声),起源于指事的形声字是“形”与“音义”的最佳结合点,转注是用变异的形体隐喻变异的读音。  相似文献   

4.
由两个反义或近义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了意义,只作为陪衬。这样的复合词叫做偏义复合词,简称“偏义复词”。例如,“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草船借箭》)这里的“虚实”一词,偏义于“实”(指实际情况),“虚”义已消失,只作为陪衬用。有些复合词,孤立地看,不能确定其是否偏义,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好确定。比如“轻重”一词,在“无足轻重”中偏义于“重”(整个成语指不值得重视);但在“轻重倒置”中则不偏义。又如“教学”一词,“改进教学”一语中偏义于“教”;但在“教学相长”一语中则不偏义。有时候,同一个双音节组合,可出现三种情况:或偏义于语素甲,或偏义于语素乙,或不偏义。比如“好歹”,在“这个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有所谓“偏义复词”的名称,指两个并列成分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成分的意义已经消失。如“兄弟”指“弟”,“兄”义消失;“窗户”指“窗”,“户”义消失。又如“好歹”、“利害”、“是非”、“吉凶”、“缓急”、“祸福”、“兴亡”等使用时往往意义偏于消极的一端,积极的一端意义消失。我个人认为这类义偏一端的双音节词称作偏义对举词比较恰当、贴切。复词或复合词的范围过广,它包括除单音词、单纯词、派生词(由词根与词缀合成)以外全由词根合成的一切多音节词。而义偏一端的双音节词往往由相对仗的两个语素组合成。用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族非常喜欢花儿,“ɡül”(花儿)是维吾尔园艺文化中最要的质点,这个词在维吾尔语中隐喻义较丰富,本文主要分析了它的隐喻义、审美过程及其在谚语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量语料,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对≯匕研究味觉词“fig(sour)”在英汉语中语义拓展的异同。研究表明:在隐喻的作用下,它们的语义均由原型义延伸变化,扩展到抽象的情感域,事物特性域,还有听觉域以及视觉域。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和英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酸”和“sour”的语义呈现出不同。“酸”可指肢体酸和人物气质酸,“sour”没有这样的语义。“sour”更强调人的外在情绪,而非内在情感。  相似文献   

8.
本对《古代汉语》选的几个注释提出了异议,认为《晋灵公不君》“莫之继”中“之”应释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齐姜劝公勿怀安》中“岁”的本义当为“肢解(人或牛作祭牲)”;《齐姜劝新华通讯社勿怀安》“瞽史之纪”中“瞽史”应释之“偏义复词,义偏史”。  相似文献   

9.
1.0词的非理性色彩1.1词的非理性色彩,指的是词的感性意义(emotionalmeaning)。通常称为“色彩”、“附属色彩”、“表达色彩”、“附属义”、“附加义”、“非理性意义”等。关于词的这部分意义,符淮青(1985)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附属义’的‘义’同‘概念义’(即词的理性意义。引者注)的‘义’意思不同.概念义的‘义’是:①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一般本质特点的反映,各个词的概念义有千差万别的内容;②有特定的语音形式同它联系。附属义的‘义’:①反映的不是词标志的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点,只是表明运用者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0.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森重敏曾对母亲的育儿态度与幼儿个性的形成的关系进行过许多研究,他把母亲的育儿态度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细微的干预”型:指母亲总是啰啰唆唆地要求孩子的行为举止或者对孩子所做的事追根问底,即总是拘泥于孩子的细微之处。第二,“垂直的亲爱”型:指母亲对孩子温和慈祥,能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欲望和要求。第三,“情动”型:指母亲的情绪态度表现强烈,比如经常打骂孩子或训斥孩子。第四,“水平的亲和”型:指母亲和孩子的地位平等,能和睦共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对话等。森重敏认为,上述四种育儿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形  相似文献   

11.
“暴”和“爆”音同形近而义不同。“暴”是个会意宇,表示日出双手捧米晒,本义指晒,这个意义后加“日”写作“曝(pù)”,引申指显现(如“暴露”)、急骤或突然(如“暴雨、暴病、暴怒、暴乱”)、凶残(如“暴行、暴虐、凶暴、残暴”)等。“爆”是个形声字,形旁是火,本义指火进散而破裂,引申指猛然进裂(如“车胎爆了、火山爆发、爆破”)等。  相似文献   

12.
“败绩”本义为“毁坏绩麻”,后产生隐喻义“毁坏功绩”“事情的毁坏、失利”和“战争的失败”义;随着当时社会对战争环境与战争结果的普遍关注,“败绩”其中之一的隐喻义“战争的失败”上升为字面义,而在同时,“败绩”也固化为一个词。从“败绩’’的词汇化历程看,隐喻义向字面义转化的关键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图形的一种张显和普遍认可.是人们适应其特定时代或特定需求的一种主动选择。隐喻义的字面化是词汇化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探讨日语“心”的多义性出发,详细分析日语“心”的三个主要义项,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制作的语料库调查为基础,归纳总结出日语“心”的转喻义和隐喻义义项各占一半,实际用例中以表示人的思维、情感的转喻义为主。从表达形式上看,「心の中(うち)で」「心の奥(底)から」「心に」「心を」「心が(は)」的表现形式占绝大多数。汉日语“心”有许多共通语义,但汉语“心”多以复合词形式出现。因此,在翻译日语“心”时,大多译成汉语带“心”的复合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等。  相似文献   

14.
一、非语言行为:含义与功能 非语言行为(non-language behaviors)在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依据举止形态学(Kinesics)的定义,非语言行为是指除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包括眼睛、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新邵读者章红老师问: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偏义复词”,如何判定这些偏义复词的意义?本刊特请华容五中的李正兵、陈雪莲两位老师作答——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并列式词语,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充当整个词语的意义,另一个语素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临时陪衬的作用。正确理解偏义复词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言语句的含意。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判定偏义复词的意义。一、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例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父兄”一词的意义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一句中,“死生”一词的意义偏指在“死”,因为文章强调的是五人死难的重大意义,不是一般地论述人生观或生死观的问题。所以这句话应解释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再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渔人信步自适的心境。偏意复词中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相似文献   

16.
语言既有任意性的一面,也有理据性的一面。隐喻理论是解释语言词汇层面的理据性、系统性的最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主要以cool为语料分析探讨词汇的隐喻化现象和过程,研究发现:(1)词汇层面普遍存在着隐喻化现象;(2)对于相当多的词汇而言,其语义的产生是通过隐喻思维认知方式构建起来的;(3)当词汇语义以隐喻认知方式延伸时,词汇的本义和它的延伸义之间的主要关系特征是“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案例概况 “他的心理年龄偏小,请老师多原谅他!”这是14岁的西西(化名)的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14岁的初二学生,应该逐渐成熟、长大,但眼前的这个男孩,行为举止像一个小学低龄学生,幼稚但不可爱,到底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孙迎光先生的《教师是园丁吗?》(载《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以下引言除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一文开宗明义,直接“亮剑”:“教师是园丁是一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要颠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成说.是需要过人的眼光和勇气的,孙先生对“园丁”这个隐喻“发人所未发”是有些启发意义的。遗憾的是他的分析没有顾及“隐喻”的特点和“园丁”的实指,所以其“见人之所未见”更多的是“偏”见。  相似文献   

19.
释“饥■”     
对《论积貯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一句中“饥穰”一词,课本和一些参考书理解为“荒年(饥)或丰年(穰)”。这是不妥的。其实它在这里是一个偏义复词,偏指“饥”义,当“灾荒”讲。只有这样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才能圆合。  相似文献   

20.
【考点导航】“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的范围,即:①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②《语文》课本及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课本课后练习题中强调的实词;③重点是古今异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及感情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文中”(即语境)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理解”是指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方式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判断加点实词含义的正误(或直接写出其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