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种可靠、有效的测定小麦籽粒单宁含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单宁对小麦种子生理及品质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正交试验对小麦单宁含量测定方法的进行了优化,并在56份不同基因型小麦种质资源中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经济高效的香草醛法测定小麦籽粒单宁含量的条件为:料液比为1∶10,浸提时间为6 h,离心时间为10 min,蒸馏时间为8 min,甲醇体积为2.5 mL,清洗时间为8 min,显色温度为20℃;验证试验RSD均小于5%。结论:该优化方法经济、可靠,能有效测定小麦籽粒单宁含量。  相似文献   

2.
试验于2015—2016年在河南科技学院乔榭试验田进行,以小麦品系3015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的播期,研究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品系3015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早播晚播中播.籽粒中磷的含量差异显著,中播比早、晚播含量分别高9.2%、7.4%;钾素含量早播明显高于中、晚播,分别高79.7%、157.9%,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浆过程中,花后31 d之前小麦籽粒氮素含量在3个播期之间差异极显著,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其差异逐渐降低,在花后24 d,小麦籽粒中氮素含量早播比中、晚播分别高2.3%、14.5%,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建议小麦品系3015早播,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麦戊聚糖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溶性戊聚糖能满意地进行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测定.但小麦中的戊聚糖以非水溶性为主,不同于水溶性戊聚糖,因此用测定水溶性戊聚糖的方法不适合用来测定小麦戊聚糖.本文以小麦作为实际样品,在优化其测定条件下建立起间苯三酚光度测定小麦戊聚糖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5.4~34.6mg/L,线性方程为y=-226.0 989.8x(吸光差),r=0.9915,样品添加标准木糖溶液测定的回收率为92.1%~102.6%,方法的检出限为0.03mg/L,对戊聚糖含量为4.76%的小麦样品进行6次平行测定,测得方法的精密度RSD为2.18%.方法应用与于260多个小麦实际样品的测定,在研究小麦品质及小麦育种等方面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阐明水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品种穗型间的联系。创新要点:将水稻品种的穗型变化与稻米营养品质结合起来,从水稻穗粒结构角度,对同一稻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与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水稻品种穗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分析。研究方法:以典型的直立穗型和弯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两类水稻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测定分析,并依据水稻籽粒在稻穗上的着生部位,将同一稻穗内的不同籽粒划分为六个粒位,比较分析了两类品种同一稻穗内不同部位间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差异变化及其粒位分布特点。重要结论:水稻穗型虽然与品种间的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高低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其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存在着较大影响;与稻穗中下部的弱势粒相比,同一稻穗内着生在稻穗上中部的强势粒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锌、铁矿质元素含量,而籽粒植酸含量和植酸/锌(铁)摩尔比则有所降低,稻米营养品质也相对较好;不同矿质营养元素相比,粒位效应对铁矿质营养的影响作用要略大于对钙和锌营养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5.
2000~2001年对河南省8个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的戊聚糖进行了测定.不同品种戊聚糖的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6%~9%.不同品种和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均有很大差异.5个试点小麦籽粒戊聚糖的平均含量与千粒重、降落值均成负相关关系(r=-0.83、r=-0.31),而与蛋白质的含量却呈正相关关系(r=0.35).所以说,戊聚糖含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和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阐明水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品种穗型间的联系。 创新要点:将水稻品种的穗型变化与稻米营养品质结合起来,从水稻穗粒结构角度,对同一稻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与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水稻品种穗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分析。 研究方法:以典型的直立穗型和弯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两类水稻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测定分析,并依据水稻籽粒在稻穗上的着生部位,将同一稻穗内的不同籽粒划分为六个粒位,比较分析了两类品种同一稻穗内不同部位间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差异变化及其粒位分布特点。 重要结论:水稻穗型虽然与品种问的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高低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其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存在着较大影响;与稻穗中下部的弱势粒相比,同一稻穗内着生在稻穗上中部的强势粒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锌、铁矿质元素含量,而籽粒植酸含量和植酸,锌(铁)摩尔比则有所降低,稻米营养品质也相对较好;不同矿质营养元素相比,粒位效应对铁矿质营养的影响作用要略大于对钙和锌营养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CIMMYT小麦微核心种质164份种质资源为材料,用不破坏籽粒的DA7200方法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比较分析了164份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的高低,筛选出一批宝贵的高蛋白和低蛋白的种质资源,以及一些蛋白质含量中等的种质资源.高蛋白的资源用于面包用品种的选育,低蛋白的种质资源用于糕点用品种的选育,蛋白质含量中等的种质资源用于加工馒头和面条用小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8.
低酸度淋洗离子色谱法测定大豆中的植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含Ca2+、Mg2+的溶液为淋洗液,以Fe(Ⅱ)-磺基水杨酸为柱后衍生体系,在国产分离柱上分离了磷酸与植酸.利用Ca2+、Mg2+与植酸的络合作用缩短了植酸的保留时间,使植酸可在低酸度(pH=4)下被洗脱,实现了植酸的快速离子色谱分析.利用此法,测定大豆样品中植酸的含量,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提取了新疆春小麦(哈密红星一场生产的)、冬小麦(伊犁昭苏县生产的)麦麸中的植酸钙;采用了“磷钼篮比色法”求出了植酸的含量,并对其中的植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疆冬小麦麦麸中的植酸含量明显高于春小麦麦麸中植酸的含量.首次指出:麦麸中的植酸含量与生长期有关,植酸可能是金属离子的载体或贮存体.  相似文献   

10.
流动注射仪法与传统方法测定土壤全磷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流动注射分析仪法和传统的钼蓝比色法、钼黄比色法分析比较采自全国30个地区的33个土壤样品全磷含量的测定结果,为利用流动注射分析仪法快速有效地测定土壤磷含量的可靠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平均变异系数,流动注射分析法(3.119%)钼蓝比色法(3.985%)钼黄比色法(4.203%);流动注射分析仪法的分析结果与钼蓝比色法、钼黄比色法测定结果间的相关性分别为0.997 1和0.987 0,均达到极显著性的正相关;3种方法的回收率均在95.0%~105.0%,符合分析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注射分析仪法可用于土壤全磷含量的测定,其结果与传统方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浓度分别为0.13%与0.013%的植酸保鲜液对一种名为"Shasha 90#"的红色月季的保鲜效果,同时以蒸馏水为对照,每批次处理重复三次。通过测定切花的瓶插寿命,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还原糖含量等生理指标来判断植酸保鲜液对月季切花的影响。结果表明,0.13%与0.013%的植酸保鲜液均能够延长月季切花的瓶插寿命,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产生速率,减少还原糖的损失。而浓度为0.13%的植酸保鲜液比0.013%的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2.
指出紫薯在加工过程中极易因花青素的不稳定及酶促反应导致其外观色泽变暗,为了提高紫薯干制品的外观品质,以色值加权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柠檬酸、植酸、L-半胱氨酸和护色时间等因素对紫薯干制品的护色效果。结果表明,在0.3%柠檬酸、0.25%植酸、0.1%L-半胱氨酸条件下护色90 min,紫薯的外观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3.
植酸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动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皿培养法根据植酸钙溶解圈的有无从34种已知菌种中得到28株菌在0.1%植酸钙平板分离培养基上有明显的透明圈(占已知菌的82.4%),从中选黑曲霉,白地霉,毕赤酵母,酿酒酵母四株在0.1%植酸钙为唯一磷源的合成培养基中进行产酶动态分析,通过实验得到如下结论:[1]、许多微生物都能产生植酸酶.[2]、在0.1%植酸钙为磷源的合成培养基中,白地霉、黑曲霉均在培养6天酶活最高;酿酒酵母、毕赤酵母培养3天酶活最高;黑曲霉产酶最高,可达9.6IU/ml;毕赤酵母7.21U/ml;酿酒酵母6.0IU/ml;白地霉最低,酶活仅5.0IU/ml.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植酸的化学特性、植酸在常规饲料中的含量、植酸对动物的抗营养机理以及钝化植酸活性 ,提高饲料营养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在生产高度集约化体系下,研究节水灌溉措施及锌肥对水稻产量及锌积累量的影响。创新要点:目前关于干湿交替能否对水稻增产仍存在争议,对锌含量及生物有效性也鲜有报道。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系统地研究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的两大限制性因素,即锌肥和灌溉方式对稻米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盆钵试验模拟大田锌肥及水分管理方式,两种基因型、两种锌肥种类、两种水分管理,三个重复控制误差。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微量元素锌含量,以精米中植酸含量表征锌生物有效性。重要结论:干湿交替在增加了稻米产量、锌含量及积累量方面效果显著。干湿交替结合土施硫酸锌肥可以作为水稻生产体系中获得高产、高锌、高生物有效性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含 Ca~(2+)、Mg~(2+)的溶液为淋洗液,以 Fe(Ⅲ)—磺基水杨酸为柱后衍生体系,在国产分离柱上分离了磷酸与植酸。利用 Ca~(2+)、Mg~(2+)与植酸的络合作用缩短了植酸的保留时间,使植酸可在低酸度(PH=4)下被洗脱,实现了植酸的快速离子色谱分析。利用此法,测定大豆样品中植酸的含量,得到满意的结果,本法比文献已有的方法更简便.  相似文献   

17.
Phytic acid (PA) is the primary storage compound of phosphorus in seeds accounting for up to 80% of the total seed phosphorus and contributing as much as 1.5% to the seed dry weight. The negatively charged phosphate in PA strongly binds to metallic cations of Ca, Fe, K, Mg, Mn and Zn making them insoluble and thus unavailable as nutritional factors. Phytate mainly accumulates in protein storage vacuoles as globoids, predominantly located in the aleurone layer (wheat, barley and rice) or in the embryo (maize). During germination, phytate is hydrolysed by endogenous phytase(s) and other phosphatases to release phosphate, inositol and micronutrients to support the emerging seedling. PA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also implicated in RNA export, DNA repair, signalling, endocytosis and cell vesicular trafficking. Our recent studies on purification of phytate globoids, their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dephytinization by wheat phytase will be discussed. Biochemical data for purified and characterized phytases isolated from more than 23 plant species are presented, the dephosphorylation pathways of phytic acid by different classes of phytases are compar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hytase in food and feed is discussed.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Danish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penhagen, Denmark and HarvestPlus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Insects are the most successful group of animals constituting about 76% of known species of animals (Yoloye, 1988). Insects affect man either as destroy- ers of man’s valuable materials and crops or as sources of his nutrients. Goodman (1989) reported that chitin, an important insect component, can sig- nificantly reduce serum cholesterol, and serve as a haemostatic agent for tissue repairs and for acceler- ating healing of burns and wound. The cultural prac- tice of entom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