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收获新知、展现自我的平台,也应该是师生共享的求知历程,是师生共创的真知体验.而在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又有多少次真正地站在了学生的位置,给他们留出适当的时间思考与探讨,让他们自己发现新知呢?又有多少次真正地为学生改变教学"航道",为学生做到真正的起飞呢?学生的学习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真切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求知,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循循善诱中激励鼓舞,静待花开,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别样精彩.  相似文献   

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线教师,在和新课程改革成长的这十余年中,这样的话语经常在耳畔回响。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有多少课堂上的时间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大多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被动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自己很少有自主权,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全面参与,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要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呢?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笔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节数学课上,授课教师在短短5分钟里,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们相应地回答了38次。我们简单的计算一下:每个问题从提出到回答完毕,平均耗时不到8秒钟!教师提出问题需要时间,学生回答问题也需要时间。那么,每个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又是多少呢?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多而滥的提问,不但浪费时间,降低效率,而且频繁的刺激会让学生感到强度大,课堂气氛紧张。这位教师应该在课堂  相似文献   

5.
高兆华 《教书育人》2007,(12):40-40
其一,"合作互动",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在平时的研课活动中,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听课者有时喜欢坐在学生身边.但是这些"不速之客"使他们很不自在,交流时唯唯诺诺,就连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也变得畏手畏脚.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制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本来就差,我们再突然插到他们中间,还不时地看看他们的作业,不时地和他们"互动交流",他们的心情能平静下来吗?这种情景下,我们又如何看到师生们真实的课堂状态呢?  相似文献   

6.
提起艺术生,很多高中班主任都会深感头疼,想到的也都是怪异的发型、不羁的思想,懒散的举止。可这样的学生也同样需要管理,需要关爱。在他们不屑的眼神下,又隐藏着多少渴望,潜伏着多少能量呢?作为班主任我们又应该怎样善待他们,引领他们踏进大学校门呢?三年的艺术班带下来,我总结出了管理这种"放牛班"的四个"一"原则,即:一粗、一细、一态  相似文献   

7.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8.
周赢 《考试周刊》2011,(64):208-209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幼稚的问题,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地回答了呢?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些问题未免有点“荒谬”和“可笑”.谁又会重视这些“荒谬”而“可笑”的问题呢?谁又能透过这些“荒谬”而“可笑”的问题看到学生那急欲求知的心呢?学生在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次次得不到满足后,他们沉默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静心想一想,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力求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所以我们更加要在数学课堂上加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应用意识呢? 一、创设应用性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所以我们要把具体而又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进课堂,要把学生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起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好,使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状态,并且使学生也具备想要学习数学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陈健 《辅导员》2011,(33):39
天天有早读、晚修,放学有作业,看起来同学们忙忙碌碌,其实,自习的时间多数用来做作业,学生自己并不能把握,自习并非真正的"自习"。自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了自习的意义与作用?又有多少人通过自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实际上,很多学生并不反对自习,只是自习在他们的意识里变成了机械性的行为,自习只是课堂教  相似文献   

11.
怎样让学生保持持久学习英语的热情,真正实现减负又增效呢?我们尝试以"导学案"来引领学生学习、支撑课堂。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出发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变"苦学"为"乐学",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英语,觉得学英语有用,有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做到主动预习、多思善问、大胆质疑、自觉复习,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让学生在视觉、表达、操作、游戏几个方面上感知新知,乐于识字。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何让学生喜欢识字呢?作为一个三年级的班主任,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13.
吴芳 《教书育人》2014,(6):30-30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生成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问题应该流淌于数学课堂中,贯穿于学生求知的全过程。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有问题"呢?  相似文献   

14.
<正>平日教学前,我们通常要备教材、备学生。然而常常忽略分析学生,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会某个旧知,或不会某个新知,其实,有的旧知孩子们掌握得还不够全面或已遗忘,有些新知即使老师不教,他们也会。如此课堂就出现两种状况:"都会了,没兴趣听了!"或"讲什么呢?听不懂!"为了让课堂既不提前又不滞后,我们要为孩子们找准合适的起跑线,即课堂教学前要找准起点。这个起点可以是知识的,也可以是技能的或活  相似文献   

15.
谁在思考?     
“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这答案不仅看似天经地义,实际上我们不也是这么做的吗?让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的语课上,有多少次是我们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台下的“芸芸众生”发问;有多少次是我们端坐在写字台前“点灯熬油”,为课堂如何发问“犯愁”;有多少次是我们环顾教室,为“鸦雀无声”,无人回答而“灰心丧气”;有多少次……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我们关注的的目光应投向哪里?   不要以为优秀的学生就不要关注,他们同样需要肯定;不要以为问题学生无法肯定,他们更需要关爱的阳光.问题也就出来了,都要关注,那我们到底关注谁呢?我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堂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何关注?   ……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具进入课堂为学生实践和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培养自主求知的学习品质搭建了桥梁。学具的运用使课堂不再是沉闷的传递接受型的教学,学生们也不再是被动的吸收现成的知识理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指引下动手、动脑做数学,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发现新知,在讨论探究中获取新知,在分析比较中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学具为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数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学生们在实践探索中,能力、智力、思维方式都得到了培养,创新素质也得到了提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具成为学生通向知识的桥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从而去创造数学呢?  相似文献   

18.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师生在和谐的课堂中,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和谐的课堂中,才有更多的人得到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呢?本人以地理课为例作以下分析:一、建立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关系教师应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朋友。"温和、微笑、宽容、认同",是我们实现健康和谐课堂的八字法宝。师生合作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  相似文献   

19.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20.
期末考试过后,大家都在忙于分析试卷.走廊上飘来的几句对话让人深思:"这张试卷上的题目类型,至少有百分之六十是在课堂上讲过的,他们怎么还考那么差?""嗨!按你这么说,数学试卷上的题目类型该是百分之百地讲到了,他们又怎样吗?"曾几何时自己也因类似问题而烦恼不休:明明课堂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学生一做、一考,效果却很不理想.这是为什么?现在细细想来,也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讲清楚明白了,可是学生又懂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呢?或者,课堂教学又有多少是有效的呢?看来提高课堂实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