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工匠精神"是我国的一种优良传统,是古代匠人传承的一种精神,也是当前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精神素养。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专注力视角下,如何培育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高校应该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的历史时期需传承工匠精神,近年来,高校不断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农业院校以专业的优势和地位的独特性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在推进农业人才建设、农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析新时代农业院校大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以推动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精神力量,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培育具有积极作用。在把握工匠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敬业观全过程中,需厘清两者的逻辑、文化和主体联系,从内在维度加强自我认识和认同。而在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敬业观培育的优化路径环节,需从主体培育、平台建设和方法实践三个层面落实,以实现社会主义敬业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基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愈发舒适与优越。然而,温室里培养的大学生多数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良好的职业素养,缺乏投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雄心壮志。高校应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基本原则,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形成自身特色、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需要。孙晓玲所著《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研究》一书,2021年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探究篇”和“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篇”。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融入、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要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加强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使大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富有历史担当精神,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理想、有担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培育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素养为着力点,进行实地调查。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的主要途径,强调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能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表现为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其内涵不断丰富。工匠精神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质,职业教育也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而渐变的过程,是将传统的敬业、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等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结合。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推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夏青  朱祎 《林区教学》2024,(3):86-90
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在新时代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通过提升高职学生对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角色认同感、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劳动教育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等途径,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高职学生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其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要全过程渗透工匠精神教育,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融合提升,高职通过课程思政+工匠精神,强化工匠意识自觉;专业课程+工匠精神,增强专业自信与自觉;技能培训+工匠精神,提升工匠能力自觉;实训指导+工匠精神,养成工匠行为自觉;企业实习+工匠精神,形成工匠精神自觉,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产生于手工业时代,传承至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包括高校辅导员在内的各种行业所需。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校辅导员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践行是二而一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的内涵和现状进行系统解读,构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模型,不仅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职能的新要求,也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规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生培养要求的不断明确,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标准越来越清晰,工匠精神常常出现在职业素养的描述中.高职院校承担高职生的全面培养任务,关注职业素养的核心所在.尝试将高职生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工作进行归纳,提炼出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总结各校所进行的不同实践活动,为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指明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引领中国人民谱写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责任,又承载着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盼和深情厚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站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提党的革命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薛潇  安涛 《职教通讯》2022,(2):79-87
技术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素养更是技能型人才应对工作挑战的必备素养。在技术和素养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把技术素养分为技术知识与能力、技术思维与技术精神三层结构,并提出高职学生应具有的技术素养,即工作情境知识、工作方法知识、工具设备知识、技术设计能力、技术物化能力,系统思维、工程思维以及工匠精神。依据高职学生技术素养三个维度提出高职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路径,即:融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剖析现实案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设计可能性方案,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强化学生的技术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能够主动作为、乐于奉献、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自我领导力与大学劳动教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提升,是有效落实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精神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应将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育作为重要内容,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作为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着重激发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内在动机,培养真挚的劳动情感;着重训练学生建设性的思维模式、努力创新的思维习惯与创造性劳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行为聚焦力与共情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技能与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开掘大学生的精神内涵、培养大学生以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促使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雷锋精神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历代青少年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低位,故选择以其为切入点研究"90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张旭 《江苏高教》2020,(1):102-106
当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审视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既是人类面对自身发展客观审视的需要,也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8.
职业素养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2个部分。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视显性素养,轻视隐性素养的现象,这不利于个体的长期职业生涯发展。构建职业素养融合培养新模式,改变落后的职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符合后现代主义职业教育的特点,也符合新时代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工业4.0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为出发点,分析这一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指出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企业、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多层面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必然性提出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职院校要用"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牢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