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先后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西力东侵使得东亚维系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关系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清政府的衰败使得其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受到严峻的挑战,日本的崛起必然把矛头指向了与其近邻的朝鲜,而这又摆脱不了与朝鲜有着宗藩关系的清政府的关联。《江华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朝鲜近代国门的打开,是对中、朝宗藩关系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日本近代殖民统治的开始。在条约签订的过程中,使得中、朝、日三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论是对于朝鲜、日本自身来说还是对于东亚原有的华夷秩序来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藩制度是一种维系周边族国关系的古老制度。中韩宗藩关系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周边族国交往史中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中日甲午战前,中国与李氏朝鲜之间沿袭已久的宗藩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出现严重危机,以致随着甲午战争的结束而全面解体。本文研究解体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特点以及中日朝三方对朝鲜藩属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力图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其原因主要在于:朝鲜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中国的安全息息相关,洋务运动的开展使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实力,当时远东的国际形势在客观上有利于清政府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4.
1 621年,明使刘鸿训与杨道寅颁熹宗即位诏于朝鲜,在明代后期中朝交往中,具有重要地位。《辛酉皇华集》中的唱和诗文,显示出明与朝鲜宗藩关系的主从地位。此次使行,不但重启从登州登陆的海上贡道。而刘鸿训之贪墨,也给朝鲜接待明使开了新例,留下恶名,引起《光海君日记》的大肆批评,在中国民间亦演绎成一个神话故事,极具反讽意味。《皇华集》乃是宗藩关系下明代中朝间政治外交的体现,《光海君日记》则是朝鲜王朝的官方实录,两书对刘鸿训使行一褒一贬的评价,亦可见明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多重层面。  相似文献   

5.
清初清国通过对朝战争最终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从而确立了清国、朝鲜间的宗藩关系,朝鲜被迫成了该体系的重要成员。但是武力的征伐虽能建构宗藩体系的外在框架却无法形成本质上对宗主国的诚服。朝鲜自身的蛮夷价值观的取向决定着朝鲜很难在清初真正地诚服清国,而孝宗朝其他因素在这一价值观的策动下进一步推动了清国、朝鲜危机的高涨。文章就孝宗朝清国、朝鲜危机形成原因、危机表现、影响和评价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华夷"观念以及中越宗藩体制在历史上对越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19世纪前期,越南阮朝一方面继承了与中国的传统宗藩关系,另一方面也把宗藩模式应用到与周边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中,构建了一种亚宗藩体系。这种模式也是这一时期越南阮朝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唐纲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76-80
在东亚朝贡体系中,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是宗藩关系在国家间关系层面的外化,在朝贡体系中最具代表性。从历史的纵向看,中朝朝贡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隋唐时期的确立,宋辽金时期外溢,元、明、清(中期前)的发展完善和清朝中后期的逐步瓦解等阶段。在朝贡体系中,宗主国注重的是礼仪性,藩属国看重的是物质利益及其他的具体利益。中国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是这一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吸取朝贡体制的积极历史遗产有助于处理好当今国家间关系,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罗强 《培训与研究》2009,26(5):58-60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燕行使节的中华认同观是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风向标。研究以《燕行录》为代表的中朝关系史料,不难发现,奠基于礼学体系的中朝宗藩关系从明末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使节对明代的批判、对中华文化正统性的质疑便时有显现,其中华认同观也渐始减弱。明清易代后,朝鲜已不满足于“小中华”的自我定位,视满清入主中国为“鸠占鹊巢”而予以批判,有意识地区分出“他者”与“自我”并以正朔自冒。总体而言,朝鲜中华认同观的变化是一种,皮此渐行渐远的双向过程:自我意识日渐强烈,中华认同观因时递减,导致朝贡关系与自我身份认同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1.
文章叙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背景、经过 ,阐明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国内抗日战争的继续和延伸 ,是适应远东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需要 ,远征军在缅作战的态势 ,直接影响国内战场及东南亚战场的对日作战。揭示中国远征军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的巨大贡献 ,昭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远征军入缅作战 ,为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13.
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对一个弱小国家发动的战争,是苏联实现其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美苏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削弱了国力,没有获得好处,反而使美国从中得利。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至今这个国家仍陷在内战之中。  相似文献   

14.
琉球是古代东亚的岛国,明代时期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成为友好邻邦。政治上,琉球三国中山、山南、山北多次遣使明廷,明朝对琉球进行赏赐、册封;两国在抗倭斗争中相互支持。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明代皇帝多次赐《大统历》,中国儒生侨居琉球传播先进文化,琉球派遣王从子、寨官子、陪臣子、官生、女官生等入明朝国学学习。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后期,东亚各国实行了出口导向型战略,保持了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奇迹”。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宣告了奇迹的幻灭。中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也开始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本文从东亚各国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发,对比了中国与东亚国家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条件、背景等因素,并从中找出对于中国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日文人笔话是近代东亚原始的国际交流状态下的产物。黄遵宪使日时期产生了不少的笔话,这些年来笔话不断有新的发现。笔话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一批文化成果;笔话中闪现着间谍的身影,但黄遵宪经受了间谍事件的考验。笔话对于研究黄遵宪的思想、创作,对于研究19世纪末期中日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日是亚洲的近邻,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不甚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师日观"、"轻日观"、"联日观"以及"防日观"等几种不同性质的日本观,这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林向 《重庆师专学报》2014,(4):24-25,32
大禹相关研究汗牛充栋,笔者试图转换一个角度,从西方基督神学视野来看大禹时代,以为大禹代表着封印的天使,禹乃是古蛇的控制者,而启则开启了古蛇的诱惑,及至夏末,古蛇得以脱逃控制,三代的道统至此分崩离析。大禹是中国历史中玄鸟到古蛇时代的承前启后者。  相似文献   

19.
新亚欧大陆桥是一条贯穿我国东中西部,连接亚欧两大国际市场的国际贸易通道。进一步扩大开放,建设连云港自由海港区、阿拉山口自由贸易区,在徐州、郑州、西安、兰州等沿桥主要城市设立自由陆港区和自由空港区,将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建设成自由贸易区式陆桥经济带,是沟通和促进亚欧经贸合作发展,实现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比较翔实的史料,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冀东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冀东解放区的“蚕食”、全面进攻和“扫荡”,配合东北、华北解放军大反攻,支援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斗争历程。讴歌了冀东广大军民为冀东全境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建立的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