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藏族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Cl-90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藏族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藏族大学生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无关;藏族大学生的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藏族大学生的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2.
高艳  袁义  陈晓天  吴晓寒  孙萌  贺易 《教师》2014,(11):29-30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容纳他人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容纳他人量表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容纳他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54,p=0.012),女大学生容纳他人水平高于男大学生。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容纳他人存在显著差异(t=3.29,p=0.043),高低内隐自尊组容纳他人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容纳他人呈显著正相关(r=0.275,p0.05),内隐自尊与容纳他人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容纳他人(t=3.08,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容纳他人。结论:容纳他人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内隐联想测验、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大学生都存在内隐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无显著相关;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只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少数症状因子有显著负相关,而其外显自尊与所有症状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高内隐-高外显自尊组合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低内隐-低外显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内隐-低外显贫困生与低内隐-高外显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求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SES量表、自尊IAT测验和SCL-90量表对14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被试的外显自尊偏高,内隐自尊偏低;(2)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但相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3)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彼此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对湖州师范学院16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内隐自尊—高外显自尊组被试的创造力倾向水平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组和低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组;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与其纬度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内隐自尊与好奇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外显自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倾向起到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对湖州师范学院16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内隐自尊—高外显自尊组被试的创造力倾向水平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组和低内隐自尊一低外显自尊组;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与其纬度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内隐自尊与好奇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外显自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倾向起到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和自尊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团体咨询的训练方法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人际关系训练,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羞怯量表、自尊量表(SE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入组大学生SAD、IAS、羞怯量表、SES、SCL-90量表的各项得分后测与前测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成员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明显改进。结论:团体咨询有效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并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团体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研究选取99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运用Inquist程序对内隐自尊和内隐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同时运用Rosenberg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对被试的外显自尊和外显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了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和Gross情绪调节问卷对25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主要探讨大学生自尊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结果发现: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独立的结构;男女大学生在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认知重评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表达抑制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隐自尊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呈正相关;外显自尊与表达抑制负相关、与认知重评呈正相关;内隐自尊可以正性的预测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外显自尊可以负性的预测表达抑制,正性的预测认知重评.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122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研究,初步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及普通大学生与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特点.结果显示:(1)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自尊结构中存在极其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2)与普通大学生群体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水平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河西学院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当前大学生抑郁心理和自尊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抑郁、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抑郁与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内隐自尊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PSPP身体自尊量表对肥胖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进行施测,得出普通大学生外显自尊高于肥胖大学生,再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普通大学生与肥胖大学生进行内隐自尊的评价层面和情感层面两个结构进行施测,结果显示:肥胖大学生的外显身体自尊低于普通大学生,但二者的内隐身体自尊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同时也揭示了外显身体自尊和内隐身体自尊是相互独立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6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考察了内隐自尊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在被同伴拒绝后整体外显自尊水平显著降低;被同伴拒绝且进行了低自我肯定的被试表现出了内隐自尊补偿效应;大学生被试的外显和内隐自尊变化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完美主义量表(FMPS)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完美主义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25,p=0.21)。②外显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呈负相关(r=-0.49,p0.05),与积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5),内隐自尊与消极、积极完美主义相关不显著。③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消极完美主义(t=6.00,p=0.00)和积极完美主义(t=2.235,p=0.027),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完美主义。结论:完美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SCCS)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自我和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32,p=0.19)。②高低外显自尊组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t=4.91,p=0.00),高低内隐自尊组自我和谐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5),内隐自尊与自我和谐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自我和谐(t=6.4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自我和谐。结论:自我和谐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6.
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症状,本人对漯河医专36名大学生进行了8次系列团体辅导,在辅导前后利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对两组的得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成员在社会支持评定得分、社会回避与痛苦、抑郁自评和自尊得分等方面显著性高于控制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在社会回避及苦恼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调查者在上述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意味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状况,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尊量表对某大学99名贫困生和96名非贫困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都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贫困生内隐自尊比非贫困生高,外显自尊比非贫困生低,且主要表现在大二和大四学生身上。(2)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分离的,并且在低内隐-高外显和高内隐-低外显组合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内隐联结测验(IAT)对大学生内隐自尊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进行测量,采用《亲密关系评价量表》(RRF)对其恋爱关系满意度进行测量,从而研究大学生内隐自尊的不同成分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内隐自尊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都与恋爱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反应/不反应联想任务(GNAT)和量表法对6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结构的基础上,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结果发现:(1)自尊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成分;(2)主观幸福感结构也是双重的,存在外显主观幸福感和内隐主观幸福感两种成分;(3)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最佳预测模型是:外显自尊预测外显主观幸福感,内隐自尊预测内隐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以自尊为切入点的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初中生心理耐挫力中的干预效果,将心理耐挫力问卷总分在0-12分的16名初二学生随机分为两组,8人为实验组,8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参加绘画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共8次;对照组同时进行日常的心理活动课。采用心理耐挫力问卷、自尊量表在干预前、后对被试进行测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被试在干预前的心理耐挫力和自尊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在干预后的心理耐挫力和自尊量表得分显著提高。研究表明以提升自尊为切入点的绘画团体心理辅导是提升中学生心理耐挫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