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以图书馆提供电子借阅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厘清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提出建立基于社会平衡机制的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系统的主要路径。[方法/过程] 介绍图书馆电子书和电子借阅的发展现状,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作者、提供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涉及作者与提供商的商业利益、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的权利和用户获取知识的权利,不同利益主体存在既冲突又合作的关系;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系统不够成熟,产生明显的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完善法律制度,维护公共利益;扶持电子书产业发展,规范市场行为;建立许可协议标准模板,保护各方利益;控制采购成本,促进电子书资源利用;发挥电子书优势,促进电子书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Digital collections of full-text e-books are proliferating on the Web and provide a wealth of open content for students. To examine whether academic libraries are providing a digital gateway to these resources, ten e-book titles from open digital collections were searched in the online catalogs and Web pages of ten academic libraries serving distance learners. Only three of the digital collection e-books were available from any of the library catalogs, and none were found on library Web pages. Availability of the ten e-book titles through Google and other digital discovery tools also had mixed results. Continued projects for improved delivery of open online content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fulfill their role as digital gateways for their academic communities, libraries must pursue metadata standards to support cross-searching, collaborative projects, and development of e-resource search software, which integrates with the library catalog.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以学术电子书出版商和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梳理学术电子书出版商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的应对之策。[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查,了解学术电子书出版商在图书馆市场的发展现状、电子书平台功能和销售模式,分析其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学术电子书出版商一方面可以丰富馆藏资源的数量、提高馆藏资源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增加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图书馆资源整合的难度和资源采购支出。提出以下建议:调整馆藏政策,适时加大电子书馆藏比重;建立采购联盟,按需选择采购策略;加强与出版商合作,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用户培训,加强电子书的阅读推广活动。  相似文献   

4.
研究运用LibQUAL+^■评价工具,修正并构建包括“空间环境”“馆员服务”“资源设备”三个层面22个指标的图书馆空间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问卷调查和IPA分析法,探讨用户对图书馆整体空间的使用需求和效果评估。调查显示用户的图书馆空间理念有待转变,用户青睐安静的个人学习空间,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改善,用户仍重视图书馆资源的提供。研究提出发挥图书馆空间价值引导作用,配置符合用户需求的馆舍空间,前瞻性地改变图书馆员角色,优化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5.
国外高校图书馆电子书利用权益相关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京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3):76-82
电子书在国外高校图书馆的使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对于图书馆读者使用电子书的限制:对于浏览、打印、下载和传送文件的限制;数字版权管理的限制。②图书馆文献流通和馆际互借的限制:对于用户数量和用户类型的限制;对于流通的限制;对于以课程储备为目的的电子书使用的限制和对于馆际互借的限制; ③电子书阅读器在高校图书馆的借阅限制:专有软件和文件格式的限制;不能离线访问的限制;用户设备上的电子书存在被撤销的潜在可能。应对许可限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供应商处获取不限制使用的电子书、与其他图书馆和联盟合作从为用户争取最大权益的角度出发与出版商谈判对图书馆界有利的许可条款,并尽量购买供应商提供可接受的条款的电子书,同时培养用户良好的电子书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6.
李楠 《兰台世界》2020,(3):101-104
智慧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理想模式,同时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环境,给图书馆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本文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理念、技术和趋势基本形成的基础上,从"双一流"建设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理念以及"双一流"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定位,并且从实践和发展两个方面思考,提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部署智能力、推进智慧力和践行智慧育人使命的智慧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美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随着电子书数量的增加与普及,图书馆电子书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将电子书的收集、整理、借阅、管理等服务纳入到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来,成为各类型图书馆重要的服务内容。[方法/过程] 采用网络调研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美主要图书馆的电子书及电子书阅读器的借阅政策及服务模式进行比较,从中美图书馆电子书的流通、推广和电子书服务平台3个方面进行电子书服务的对比分析。[结果/结论] 借鉴美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经验,提出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DRM技术的电子书服务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继海 《情报学报》2002,21(3):323-327
电子书阅读器和数字权利管理 (DRM)技术的结合将有效地解决数字化信息阅读障碍及其版权保护问题 ,从而刺激电子书出版业的繁荣。因此 ,电子书管理与服务将成为下一阶段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据电子书交换系统 (EBX)的DRM技术 ,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购买的主要电子图书资源,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用户对这部分资源的了解、利用和需求情况。分析了用户对电子图书资源了解程度不高、利用率较低的原因。结合用户对电子图书的需求,提出了图书馆应在资源建设中充分考虑和吸收用户的建议,继续增加电子图书种类和数量,同时整合检索途径,加强宣传和引导等促进电子图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杨扬  孔少华 《出版科学》2016,24(1):86-89
电子书产业是信息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兴业态,近些年来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台湾地区由于市场规模小,资源紧缺,往往难以实现产业发展中的规模效应。针对这一现状,台湾电子书平台在运营中另辟蹊径,以“创新性”“体验性”和“社交性”为发展方向,致力于丰富电子出版物的内容,提升平台的服务质量,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实践中不断壮大电子出版市场。本文以台湾地区电子书城Readmoo平台的经营经验为例,深入分析台湾电子书平台的创新实践和运营哲学。  相似文献   

11.
论数字馆藏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对数字馆藏的概念及构成重新作了分析,指出数字馆藏评价包括对馆藏数字资源和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评价,而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评价又包括对数据库、网络资源导航和其它数字化文献的评价。进而对数字馆藏存储系统的评价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购买的主要电子图书资源,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用户对这部分资源的了解、利用和需求情况。分析了用户对电子图书资源了解程度不高、利用率较低的原因。结合用户对电子图书的需求,提出了图书馆应在资源建设中充分考虑和吸收用户的建议,继续增加电子图书种类和数量,同时整合检索途径,加强宣传和引导等促进电子图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公共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敏 《图书馆论坛》2012,(4):89-93,106
电子书是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介绍国内外不同地区公共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与利用简况,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公共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时代,城市记忆资源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以“数字人文”为研究视角,在探讨数字人文与城市记忆资源建设匹配性的基础上,用数字人文的理念与方法重新审视城市记忆资源建设模式,按照城市记忆资源体系构建、资源采集原则与方法、数字化加工与存储、资源数据库搭建的流程优化传统资源整合模式,最后提出基于文本挖掘、关联数据、GIS与虚拟现实、文本可视化等数字人文技术的记忆资源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时期的资源建设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在载体形式、宏观和微观构成、质量评价、获得方式 ,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等方面都有区别。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时期的资源建设的具体方法有 :精心筛选信息、大力发掘网上信息、建立资源地址簿、通过下载建立虚拟数据库和订阅网上电子文献等。参考文献 6。  相似文献   

16.
A panel which included a librarian, publisher and e-book providers presented issues confronting the growth of e-books in the academic library marketplace. The e-book market projections are a small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book market. Frontlist titles are demanded by libraries with suppliers eager to supply such titles. However, publishers are feeling their way through various rights and contract issues as well as business models as they determine which frontlist titles to provide in electronic form. The instability of business partners has contributed to publisher delays in releasing titles as e-books. No one, (librarians, suppliers, publishers) is throwing in the towel on e-books but the position this format takes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therefore in library collections in the near future is unsettled.  相似文献   

17.
DRM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文章阐述了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概念和功能架构,分析了DRM技术在电子书版权管理中的技术路线,探讨了DRM技术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与用户服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图联与一些国际组织共同发起“图书馆致力数字包容”的共同承诺和“行动呼吁”,国内外图书馆界领导及知名专家学者就“图书馆与数字包容”进行了讨论。饶权指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显。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提出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工作思路,以期引领带动各级公共图书馆全面实现智慧转型,在促进数字包容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克里斯汀·麦肯齐阐述了国际图联在支持联合国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目标第16条:“构建和平与包容的社会,使人人享有公正,提高政府机构效率和能力,强调政府和图书馆必须成为数字包容的积极推动者”;杰拉德·莱特纳指出,促进数字包容的任何努力都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互联、内容和能力。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数字包容。图书馆作为社区中心的公共空间、内容的储存空间和门户,以及经验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者,在更广泛的政府战略中都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陈超指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早就告诉我们,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促进人类社会包容性发展的义不容辞的使命。为此公共图书馆必须承担起“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包容”的社会责任,让每一个人有机会上网、为每一个人赋能、让每一个人能平等获取信息知识;吴建中认为,我国图书馆界应积极配合国际图联的呼吁与倡议,并发出我国图书馆界强有力的声音。第一,大力宣传我国在保障公民获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方面的政策及举措。第二,积极推广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第三,继续提升媒介和信息素养服务的质量;于良芝从个人信息世界的概念出发思考数字鸿沟现象及图书馆的作用,揭示了数字鸿沟的复杂性及社会包容与数字包容的互为条件性,认为这为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包容建设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肖珑表示,支持国际图联(IFLA)关于数字包容声明的提出,中国高校图书馆应清醒地认识到信息贫富分化问题的存在,并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保护不同群体利益,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阿曼达·里德与金·汤普森认为,当危机、变革和挑战来临之际,也是我们努力前行之时,并以一所美国图书馆为例,显示了在新冠疫情这样的危机面前,公共图书馆如何满足当地居民需要,支持社区朝着更加数字包容的社会可持续地发展;金武刚认为,图书馆应当加强科普功能,开发新媒体产品,融入公共传播平台,帮助社会民众辨别网络信息真伪,查询获取正确信息,解决数字包容深层次问题;吴丹与刘静基于技术环境变化的背景,以人与技术的交互为焦点,从“技术→人”与“人→技术”两条路径对数字包容内涵进行扩展并提出了图情领域工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区域高校图书馆联合体资源共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设计了一个可广泛应用于区域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的数字资源共建平台。平台分为基础层、服务层和门户层,包括信息发布、资源评价、资源推荐、资源采购、商务谈判、统计查询、评估报告七大模块,它打破成员馆、供货商、读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此外,文中还提出了平台管理、运行、评估以及建设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用户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获取的便捷性要求提高,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已很难满足用户日益多样的需求,图书馆正在探索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过渡和转型,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业务流程、服务模式等都将发生变化。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正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也缺乏不同图书馆系统内和不同区域图书馆间的统筹规划。本文试图探讨以下五个问题: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之惑,智慧图书馆的名分之实,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之困,智慧图书馆的合作之需,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之贫。建议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相关问题,包括建设标准、建设模式、合作路径等,用成熟的图书馆学理论指导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