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一次科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四上《溶解》单元《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感触颇深。教师在一开课就让学生进行猜想:"这里是100毫升的水,你们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此时学生在认知一片空白的前提下进行盲目地猜测:有的说能溶解6克,有的说能溶解30克,有的说能溶解100克,还有的甚至说能无限制地进行溶解……此时教师无法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合理的评  相似文献   

2.
本单元第一课就学习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固体在水中能否溶解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因为固体的颗粒由大变小到变成微粒分散在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说明一些固体物质是能溶于水的。在了解固体物质溶解的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认识,继续学习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不存在颗粒变化的情况,这样学生在观察时就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本课着眼于对溶解现象进行有广度的研究,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课堂观察一些液体与水的变化,能有目的地发散学生  相似文献   

3.
《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要求指导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认识水有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有两组实验: 第一组:典型的不溶解——“沙子会逐渐沉到杯底”;典型的溶解——“把食盐放进水里,食盐却看不见了”;在前两项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溶解”是怎么一回事,把握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形成溶解概念。  相似文献   

4.
教学思路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思考的基础上,描述溶解现象,理解溶解的实质,建立溶解的科学概念,能够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及与人合作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是《溶解》一课的第三部分内容,属于一个拓展活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在“观察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活动中初步了解了溶解过程。在“观察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活动中,通过观察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等物体放入水中后的变化现象,更好地理解了溶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是教科版(四上)《溶解》单元的第一课。经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继而在后续教学中,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食盐与水量的确定、分离食盐的方法、更多的溶解现象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7.
正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是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现象,沉淀溶解平衡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常见的一种题型。在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学习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和原理,巧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高考难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一些典型的试题分析沉淀溶解平衡解题思维及其方法。1、关于沉淀溶解平衡中的溶质浓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8.
《溶解》是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六册第六课,该课是在低年级学习了水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它物体的性质。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溶解,初步建立溶解概念,然后通过判别一些常见物体能否溶解来巩固溶解概念,最后指导学生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属于建立科学概念的课型(自然课课型的新划分中的一种课型)。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溶解,能正确判断某种物体能否溶解在水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9.
《溶解》是湘版《科学》教材三年级《奇妙的水》这一单元中的一课。观摩了几位教师的教学,出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的把握始终模棱两可,60%以上的学生认为肥皂不溶解,白糖不溶解,味精溶解,淀粉溶解。当学生判断的结果与教师的预设互相矛盾时,教师又没有办法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那肥皂、白糖颗粒明明还沉在杯底确实没有“藏”起来,你有什么理由让学生说它们在水中是溶解的?整个教学过程非常吃力。  相似文献   

10.
探求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溶解在维生素C溶液中的溶解条件,并进一步采取溶胶-凝胶法制备新的锰酸锂正极材料.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在维生素C溶液中的溶解条件研究的结果表明:适宜的溶解条件为维生素C浓度为1.00mol·L-1、溶解温度为20℃、料液比为45g·L-1、搅拌溶解时间为10min,在此条件下正极材料锰酸锂在维生素C溶液中的溶解率超过99%.采取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新的锰酸锂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通用教材初中化学全一册第84—85页有这样两段话:“往饱和溶液里再加入少量溶质,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这说明了已溶解的溶质已经达到了溶解的最大值。”“在一定温度下,在溶解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这两段话大有商榷的必要。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观点论述饱和溶液的概念,触及了问题的实质。世是,这两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课溶解单元中的内容。溶解单元共分7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本单元的第6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指导学生根据问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说明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内容:“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第一个实验是将食盐和沙分别放进水中经搅拌以后观察比较,初步得出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相似文献   

14.
戴艳霞 《科学课》2008,(2):45-45
教学目标1.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展开观察、实验,学习运用猜测、对比实验、类比推想等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2.通过观察比较食盐、砂糖和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能够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理解"溶解"这一变化现象的本质含义,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行",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南京市某幼儿园和某小学共90名4~8岁儿童的溶解概念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和儿童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科学概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在解释溶解概念时经常混淆"溶化"与"融化"这两个概念;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强调外力因素作用在溶解过程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朱秋艳 《贵州教育》2013,(12):26-29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让学生知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过程与方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计划,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制定研究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17.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行为非常复杂,以2022年1月浙江省选考第20题为例,在原有电解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溶解过程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热力学分析,对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混乱度,以及电解质的溶解性行为进行解读,帮助化学选考生形成对电解质的科学理解,从而达成更为有效的选考复习。  相似文献   

18.
在已筛选出了具有溶煤能力的菌种以及能被这些菌种所溶解的煤种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担子真菌云芝在不同培养方式对硝酸氧化扎赉诺尔褐煤(内蒙)的溶解情况,初步探讨了云芝生长过程与煤溶解程度的关系,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了煤溶解产物的大致特征,以寻找其利用途径。结果表明,菌丝体进入生长衰老期之后,煤发生较好的溶解.固体表面培养云芝和液体摇瓶培养云芝的胞外液对硝酸氧化扎赉诺尔褐煤的溶解转化率可达80%以上。煤溶解产物中的含氧、含氮等极性基因增多,并含有羧酸盐、胺盐以及有机酸的铵盐等.  相似文献   

19.
纤维素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开发一种环境友好、生物可降解、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绿色纤维素溶剂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为纤维素资源的绿色应用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对国内外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纤维素的溶解机理和溶解特性,分析了纤维素在溶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识溶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质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这节课的难点在于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溶解的快慢,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善于思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