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论学校事故     
当前我国学校频繁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围绕事故的赔偿与处理,引发了一些法律纠纷。对于学校在事故中的法律性质、归责原则、管理职责范围、赔偿原则等,法律界、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事故作些探讨。一、学校事故概述目前,学术界在讨论学校内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时,对使用的概念没有取得共识。有学者称“中小学生伤害事故”,有学者又称“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伤害事故”,还有学者称“未成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甚至有的学者干脆就直接讨论“学校监护”或“未成年学生监护权的转移”。概念上的混乱,往往会造成无谓…  相似文献   

2.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司法实践中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一直存有困惑,理论界也无统一认识.本文仅针对如何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分析了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依据刑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结合司法实践,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特征作了科学界定;二是针对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存在的困惑,明确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一般的犯罪集团和恐怖组织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现今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然而对于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根源存在着不同的争议。本文在比较约章授权说、隐含权力说和客观人格说的基础上,阐述了判断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另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对唐诗的发展起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者承认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本文认为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概念的理解不一。本文在梳理了上述概念之后,认为“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是互为因果的,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唐初科举考试中“识文律”的评分标准促进了律诗的形成与定型,加速了有唐一代诗歌审美规范的转换;在后一阶段,则是唐诗的发展使“诗赋取士”成为定式,并最终形成后代无法企及的诗国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十分复杂,社会危害性十分大,法律上惟有规定较多类型的具体罪种才能对黑社会组织犯罪的各种具体情形均加以描述,才能更加全面地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根据我国目前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发展趋势等具体情况,我们应当适时地增设自称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罪与资助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建立全面、系统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罪刑体系,有利于全面和深入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反黑”刑事立法存在严重缺陷:罪名不全,法律体系缺乏完备性。没有配置财产刑,致使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法定刑设置偏轻,不利于有效打击犯罪。为完善我国“反黑”法律体系,应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同时,在完善实体法的基础上,确立“反黑”特别司法程序。同时,加强“反黑”的国际双边和多边司法合作。  相似文献   

7.
对黑社会组织这个法律概念进行科学揭示,不能局限于对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简单注解。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引入社会学理论,把它视作一个社会学范畴,对其进行社会学的、法学的双重分析,否则有失公正。本文主要以社会学为视角,揭示了该犯罪组织所应具备的若干属性:1.有机体属性;2.生存发展属性;3.“文化”属性;4.目标属性;5.手段属性;6.控制属性;7.“变迁”属性。同时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是两种不同的犯罪组织。前者所具有的不完整性体现了二者质的差异。后者所具有的幼稚性体现了二者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昌麒教授关于经济法的“需要干预说”明显带有移植资本主义国家关于经济法的“干预说”的色彩。且“需要”一词不适于定义。我国经济法应反映国家对宏观、社会及市场经济问题的直接控制和间接调节的本旨,因而本文提出新解的经济法“调控说”,“调控说”与“宏观调控说”在定性和调整范围上有质的区别。以“调控说”为基石重构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只在存在着假货,就会有“假一罚十”这种促销方式和竞争手段。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其更具有普遍意义。然而关于“假一罚十”性质的认识却有分歧。本文分析认为,商家“假一罚十”的承诺与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买卖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法律行为,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假一罚十”是商家的单方允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它以买卖合同为生效条件,属于附条件的单方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0.
“体育”概念一词在我国体育学术界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不同研究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法来诠释这一概念,并得出许多建设性结论,极大丰富和促进了我国体育理论水平发展。文章对产生争论的深层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体育概念争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仁和礼是孔子社会思想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其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孔子那里,这两个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多重内涵,而在最高层次上,它们是同一的,因此不能说哪一个概念更为根本。无论是仁还是礼,孔子都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而言的;“仁者爱人”中的仁者和所爱的人,都有特定的等级意义,并非泛指所有的人。如果排除仁和礼这两个基本概念,排除周代的社会规范即周礼,关于孔子的社会思想我们不能说出任何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2.
"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当前各类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文献中,有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如"集体抗争"、"维权行动"、"群体性事件"、"社会冲突""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等,而且每一个概念又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学者们在阐述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时,往往坚持该概念在内涵或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本身在逻辑或经验意义上有明显的不足,而且这种研究现状,不利于研究者们之间的学术对话或交流。因此,本文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或评估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基于利益表达的"集体行动"概念,并认为它是契合当前中国情境的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一个统摄性、规范性和学理性概念。  相似文献   

13.
刘鹏 《天津教育》2021,(2):30-31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的培育。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做到"德"与"法"相结合,否则很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理论教育。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一些明显存在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课程和教材理念的把握,及时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的"问题行为"与犯罪心理学所认定的"越轨犯规行为"都是对某些行为规范的偏离和违反,在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对于"越轨犯规行为"的科学分析和有效转化,犯罪心理学领域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标签理论。如果用该理论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那么它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转化也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亲历并支持过哲学“大跃进”运动,但他能对反常现象作独立思考,为捍卫真理,甚至敢于与毛泽东论争,其勇气可敬可叹。对于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重实际而轻理论”的倾向,李达仍头脑冷静,不流时俗,力倡理论学习,不愧为理论界的鲁迅。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碰到“N的V”结构和“N之V”结构,对于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学术界向来有歧义。运用语言的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在“N的V”结构中“的”不是标志偏正结构的助词,这两个结构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偏正结构或是体词性成分,它们是比较特殊的主谓结构,N与V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8.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用智力投资观解析教育"高"收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教育收费的高低,可从多个角度评价.用智力投资"支出观"、"承受观"和"回报观"解析教育"高"收费,并从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上考察教育收费,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教育收费基本上和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居民有承受能力,但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部分居民偏高,国家为了这部分贫困大学生也能正常上学,应想方设法让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20.
《社会契约论》内在思想上的矛盾使其从面世那天起,就充满着争议。通过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含义,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公意与其他意志的关系以及公意的特征和公意的评判原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卢梭公意思想的内容、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