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模型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之一。所谓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在第二学段“数量关系”这一内容主题中,数学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模型中,“总量=分量+分量”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也是常常被教师所忽视的内容。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加法数量关系模型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尝试结合相关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作一些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2014年5月8日下午,深圳市罗灿名师工作室“名师进校园”暨“名师开放课堂”活动在罗湖区红桂中学举行,这是罗灿名师工作室举办“微课接力”的第3次探索实践活动。罗灿名师工作室成员福田区红岭中学乔波老师、福田区外国语学校黄皓老师、深圳实验学校张皓老师、罗湖区文锦中学成赞老师以现代文教学微课探索为方向,四人合力共同呈现了一堂精彩迭出的微课飨宴。  相似文献   

3.
<正>课前思考:“路程=速度×时间”是在“总价=单价×数量”之后学生学习的第二个乘法数量关系,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意义,并利用“路程=速度×时间”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怎样设计活动才能让学生对“速度”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如何挖掘乘法数量关系的一致性,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真实的情境支持与具象体验,从而实现数量关系之间的类化。  相似文献   

4.
<正>课前思考: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是《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加的内容,编排在第二学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的教学需要在“了解四则运算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现实问题中的加法模型是表示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我们应在教学设计中把握整体目标,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寻找真实的学习起点,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支持,让学生体验不同情境下加法模型的一致性,发展学生结构化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课前思考:“总价=单价×数量”是乘法模型中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加法模型的拓展(相同加数的和)。《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关于第二学段中数量关系的教学“应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动、引领和示范作用,北海市第五中学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学能手、全国优秀班主任、市级学科带头人称号的老师组成。学校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了“名师导教”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四导五创”的教研特色。  相似文献   

7.
戴建兰 《教育》2024,(5):85-87
<正>本次课例呈现的是“师之蕴临港世外初小衔接数学工作室”学做主题课例教学、学写“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以及探索“九年一贯制初小衔接”的实践路径。【课例主题】“师之蕴临港世外数学工作室”持续落实“数学课标植根数学课堂”的课例研修主题,本次课例是以“目标贯通”的“特殊四边形的顶点坐标”教学为例,探索“数学思维教学的课堂”的路径与方法。【文本解读】1.课标衔接。  相似文献   

8.
名师工作室的实践探索已有10多年历史,让名师来引领未来名师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共识。2008年开始,浙江省成立名师工作站,对225个名师工作室进行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通过对1558位工作室成员问卷调查,表明名师工作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其中最有效的活动形式是“名师引领”“共享交流”“主题研修”,文章还对工作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探索规律”作为小学数学“数量关系”主题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推理意识的重要途径。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探索规律”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可运用发展学生推理意识的三个步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三个步骤具体为:深入了解学情,确定推理意识培养的起点;经历有序思考与归纳推理,培养推理意识;实现数量关系的迁移应用,提升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10.
课改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十分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但第一轮课改后,数量关系教学有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过多地关注信息的收集、整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往往一带而过,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思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常常是在生活经验或者直觉的支持下完成的。虽然他们把问题解决了,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少有意识的体验,不利于学生形成解题策略、提炼解题经验。《课标》修订时,明确指出:“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模型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在小学模型意识培养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近来,笔者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下逐步探索模块化、整体性专题复习课的设计与实践,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在“线段之和最小值问题”专题课教学中抓住“模型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本工作室是以理论学习、教学研讨、课堂观摩、博客研修、主题沙龙、专家引领为主要研修形式,联合一批有共同教育思想和教育追求的优秀教师,组建而成的学术共同体。工作室领衔人吴小健老师是泰州市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曾获得全国个性化习作教学一等奖、省阅读教学赛课一等奖,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工作室所有成员均为市三级骨干教师,有志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室成员根据个人特长,确定研究项目,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充分发挥工作室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模型,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模型。一个是总量模型,一个是路程模型。”“总量模型。这种模型讲述的是总量与部分量之间的关系,其中部分量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模型中,部分量之间的运算要用加法。如果单纯从数学计算的角度考虑,还可以称这个模型为加法模型。这种模型具体表示为。总量=部分量+部分量。”与之相应的“减法模型”就是“部分量=总量-部分量”。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深度理解模型的本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总量模型”与相应“减法模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条形统计图(一)”是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将“数据分析观念”细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递进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并首次给出“数据意识”的学科界定,即“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这一问题亟待实践回答。  相似文献   

15.
“解决问题”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的内容之一,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带来较大的挑战。淡化类型后,教材按怎样的线索编排“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如何与运算的意义密切结合?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重心如何把握?如何处理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思考。一些专家和一线教师来稿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特别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朱德江老师的一组文章(本期起连载),阐述了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教材编排特点、教学策略、教学案例与问题思考等,对大家如何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改革有进一步的帮助,希望这个“‘解决问题’教学研究专辑”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教育科学论坛》2023,(17):2+81-82
<正>从创享课堂走向创享语文针对语文教学偏离学科育人价值、课堂缺乏动能等突出问题,四川省杨丽名师鼎兴工作室以“践行学科育人、培育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路,建构了创享课堂实践范式。确立改革主题,提出教学主张。2010年,杨丽老师开始探索语文个性化课堂,建构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2016年以来,杨丽先后领衔区、市名师工作室,展开“涵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一体化改革”“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创享课堂实践研究”,提出了“从教走向学、从学走向创、从创走向享,让儿童享受完整的语文生活”的创享语文教学主张。  相似文献   

17.
董菁 《湖北教育》2004,(17):39-40
“说课”是教学交流的一种形式,时下,有不少老师不知如何“说”,也不知哪一种“说”法好一些,笔者带着与大家一样的兴趣,走进了“说课”的天地,对“说课”的艺术进行了一番探索。这里,我以小学数学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谈谈“说课”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陈岱 《广西教育》2007,(4A):17-17
为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小学数学各年级教材中安排了综合实践内容,如“一亿有多大”、“合理安排”等等。由于是新教材,近年来关于这种课的公开观摩活动很多,从区级到市级再到省级都有,这些课似乎都想传递一种理念,诠释一种教法,而听课的老师也想从中获得一些信息:这种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教学目标怎样定位?在实践体验中,我们发现这些课里有几层关系是需要理顺的。  相似文献   

19.
王辉 《江西教育》2010,(4):36-37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中涉及很多公式的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探究公式由来的过程”还是很难落实到位,许多教师不知如何实施。浙江省“教改之星”毕宏辉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一难题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
“课堂转型”是近年来小学数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家提出并探索了一系列课堂转型的理念和做法。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和他带领的名师基地成员,从研究如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入手,提出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转型,并进行了大量教学实践和研究。究竟潘老师和他的团队为什么要用“问题解决”来引领课堂教学,他们又是怎样基于“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