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城方言常用词“就”现多被记音为“斗[t?u51]”。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发现商城方言“斗[t?u51]”的本字为“就”,应是方言词文白异读的当代遗存。通过“就”与“斗”的古音及其演变考察、普通话“就”与商城方言“斗[t?u51]”在当今各种语境下的词义对比及对应关系考辨,可进一步确定“就”为“斗[t?u51]”之本字。  相似文献   

2.
在东北乡村,有一道地道的农家菜——“炒盐豆”。作为典型农家主妇的母亲,炒得一手好“盐豆”。从小到大,我没少看她当着家人或亲友的面,表演她颇为得意的“炒盐豆”手艺。母亲做“炒盐豆”时,先簸出一些籽粒饱满、成色较足、品质较好的黄豆。再刷好铁锅,在灶下架上麻秆。待铁锅烧热后,将簸好洗净的黄豆悉数倒入锅中。豆子倒入锅中发出欢快的叫声,母亲一边照看灶下的麻秆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有个炒蝎豆的风俗。母亲曾告诉我。这是为了避凶驱邪。炒蝎豆,家乡人也叫“炒蝎子爪”,人们是想通过炒蝎子这种凶物的爪,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消灾免祸。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一边炒蝎豆,一边还会念念有词地说:“拍拍炕,砸砸床,蝎子蚰蜒不见了……”除此以外,还有撒灰打“粮囤”。  相似文献   

4.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项复习,应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与法则、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应把重点放在四则运算中。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算法,是对学生小学阶段计算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而计算能力的考查并非单纯看是否会计算,计算数据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应考查其计算技能。计算技能是技巧与能力的综合体现,技巧的运用又是能力的具体体现,而计算技巧又是复活多样的,但往往离不开“凑整”的思路。也就是说,“凑整”计算法的技巧在诸多技巧中占主要地位。一般来说,应使学生掌握如下一些“凑整”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陕北方言与陕北生活习俗关系密切。陕北独特的生活习俗孕育了个性色彩十分明显的陕北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折射出了陕北人在礼仪、饮食、服饰起居、岁时节令等方面独有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对部分古汉语的现实反映,其中吴方言更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及语音。所以,对吴方言进行共时、历时的纵横考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隶属于吴方言的温州方言中表“馊”义的[?ji^33]进行方言本字的考察,论证“馇”及“偈”较之近代及现代方言志中所使用的“蔫”更具备充当[?ji^33]的本字的资格。  相似文献   

7.
汉语方言中由疑问副词加上谓词性成分构成的问句(即通常所说的“K—VP”)是方言语法研究的热点,以江淮方言为主的如东方言是北方方言和吴方言过渡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疑问句由疑问副词“果”加“VP”组成“果VP”形式发问,用法相当普遍。本文分析疑问副词“果”的句法分布和“果VP”的已然态和未然态。  相似文献   

8.
鼎、鬲、釜、镬、锅的演变递嬗考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鼎、鬲、釜、镬、锅等词皆为汉词中的烹饪炊具,古时读音相近,但并非皆为同源词,而是既有声转相通的同词关系,又有古今词语的更替关系。“锅”原指车缸、而今指烹饪炊具的“锅”原写作“ ”,汉时铁器使用普遍,铁釜和铁镬渐取代铜或陶制的鼎和鬲,晋时“锅”用以借为“ ”,据佛经音义所载,至迟在南北朝时,“锅”已可用来指炊器,唐时“锅”已有取“ ”而代之的趋势。鬲为古代南方言,镬亦为古方言,今方言中闽方言区和赣方言区用“鼎”,粤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广东)用“镬”,西南官自豪感、客家方言和粤方言也用“煲”,北方方言用“锅”,也有些地区“鼎”与“锅”或“镬”与“锅”并用,从方言对炊具的称呼亦可看到鼎、鬲、釜、镬、锅等词古今演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汉语方言中,量词“头”用法十分复杂,它可以称量动物、人、植物等有生物,也可以称量无生物和抽象物,甚至在有些方言中发展成了通用量词。称量动物的“头”在跨方言分布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类型,并呈现出具有蕴含关系的连续统模式。量词“头”用法的方言共时分布不仅是历史各个时期“头”用法在方言中的继承而且是方言自身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兮兮”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新出现的一个形容词叠音后缀。在大陆 ,它勃兴于上世纪 80年代 ,它源于西南官话、吴方言中的“[ i55 i55]” ,书面上写作“兮兮”的写法是由台湾作家琼瑶的小说传至大陆的 ,而以“兮兮”作为“[ i55 i55]”的书面形式极可能就是琼瑶本人在 1 963年首创的。  相似文献   

11.
陈暖 《广东教育》2005,(1):32-33
汕尾市属于闽南语系地区。闽南语与普通话相较差大,它有8个声调,四声都分阴阳,有18个声母,79个韵母,词汇中有不少古词语和外来词,语法颇多独特之处,发音与普通话也差别很大。汕尾地区学生常常是口语中怎么说就怎么写,将方言直接写入作文,如将“花生”写作“地豆”,“劝架”写作“保相拍”等。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在脑子里储存大量的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思维的时候才能逐步减少以至排除方言土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数学通报》2004年7月号问题1504:已知x,y,z∈(0, ∞),x y z=1,求x12 y12 z82的最小值.《数学通报》2004年第8期给出了该题的一种解答,方法很巧妙,但在应用均值不等式时所使用的“凑项法”技巧太强,不易想到.文[1]中也给出了一种解法,这一解法中引入参数“λ”的方法,也不是很  相似文献   

13.
抚州方言中“个”的用法灵活多变,作为助词的用法是由量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虽然普通话的“个”也存在着语法化现象,但抚州方言“个”的语法化表现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抚州方言量词“个”的语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吴的《五声反切正韵》作于 1 8世纪中叶。在该著中 ,吴以时音为据作正韵 ;而这时音应该主要是以南京方言为根据。虽然受到了异时异地音系的影响 ,但吴在很多方面相当忠实地记录了南京方言音系的一些特点 :-m尾韵的消失 ,- n、 - 的合流 ,-an、 -en的分合 ,“格”、“觉”两个入声韵无舒声韵相配的特点 ,等等。他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 1 8世纪的南京方言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当今的教学中却常被忽视.本文介绍了看似简单、听似朴实,但是其中的内涵却尤为丰富,做题时常被运用的“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湘语邵阳话中,动词“VXVX”式重叠中的X,既可以是持续体标记,也可以是完成体标记,“VXVX”式重叠既有原生重叠,也有由句法结构和话语反复等演变而来的次生重叠,这在汉语方言中是颇有特色的。通过将湖南方言动词“VXVX”式重叠与别的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可以提出一条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蕴含共性:在某种汉语方言中,如果存在由完成体标记X构成的“VXVX”式动词重叠,则肯定存在由持续体标记X构成的“VXVX”式动词重叠。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大词典》中,“青李”条义项①的书证《来禽帖》标点有误,“胡笳”条释义不全面,“却月眉”条的释义不准确,“起夫”和“锈床”条的书证迟后,“斗”条的义项⑤引用书证不当。《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向“用语言做事情”方向转变。而学习写作正是“用语言做事情”最好的练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依,在现代吴方言里,是个对称代词,指称“你”。在南北朝吴地民歌里,却被用作自称代词,指称“我”。清人翟灏曾经说过:“《乐府》子夜等歌,用侬字特多,若‘郎来就侬嬉’‘郎唤侬底为’之类。”郎侬对举,侬即诗中女子自称,我。同音同形的“侬”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这是颇为有趣而又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侬,既是吴方言词语,把它放在吴方言环境里来考察它的来龙去脉,应当说是比较科学的做法。这样,我们发现,“侬”字最初并不专门指称某种人称,在吴方言里,它  相似文献   

20.
涟源方言中,动词“拿”与处置标记、被动标记同形。做动词时,如果后接名词宾语,它会同时具备“给予”和“拿取”两个义项。做介词时,“拿(得)”所表示的处置式与“拿”的“拿取”义的关系密切,“拿□[s(31]”所表示的被动式与“拿”的“给予”义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动词“拿”有两个相反的义项可以视为“同形反义词”,表处置的“拿得”由“拿”的“拿取”义虚化而来,表被动的“拿□[s(31]”由“拿”的“给予”义虚化而来,这种虚化有它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并且有其它方言和同类词语语法化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