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它经历了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衔接体系阶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以及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我国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中高职课程衔接要通过这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近20年的职业教育制度政策与法规和当前职业教育实践也提出中高职课程要实现知识、技能、素质衔接的要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导下,通过构建保障机制,开发可操作的技术路径,实现中高职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衔接,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从课程观的角度关注中高职协调发展,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为此探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内涵与特点,从其结构体系模式化运行和机制化运行方式的视角,通过不同的逻辑层面,分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以及保障课程体系模式运行的制度建设。以此凸显影响中高职有效实体衔接中本质要素,促进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针对我国中高职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中高职衔接不畅、中高职实践技能"倒挂"、高职以上无法实现层次上移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打通中高职衔接的"入口"和"通道",探索新型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依托企业、建立政府统筹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等建议,希望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需求出发,要努力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成为探索中高职衔接须重点突破的内容。长期从事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刘育锋研究员,通过系统地研究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方法与制度,提出我国应借鉴英国有关经验,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开发衔接的中高职课程;开发资格框架,以资格标准为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的依据;制定多元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制度保障;实施承认学习者"先前学习认可"制度,实现作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内涵的衔接。  相似文献   

6.
刘育锋 《江苏教育》2012,(36):19-22
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需求出发,要努力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成为探索中高职衔接须重点突破的内容。长期从事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刘育锋研究员,通过系统地研究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方法与制度,提出我国应借鉴英国有关经验,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开发衔接的中高职课程;开发资格框架,以资格标准为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的依据;制定多元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制度保障;实施承认学习者"先前学习认可"制度,实现作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内涵的衔接。  相似文献   

7.
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对中、高职学制结构、入学考试和课程结构等衔接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为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建立和形成中职与高职的理想衔接模式作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8.
中高职衔接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问题.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层次性特点,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直接影响着“体系”建设的持续性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层次特点是一种客观存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不同规格.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性进行简单地分析,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分析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础,并提出具体措施。分析表明,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的基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通过"校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办学规划上实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的衔接,从基础建设上实现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的衔接,从制度建设上实现招生制度、评价机制的衔接等措施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有利于推动目前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尝试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为视角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中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着重从校企合作培养途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块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杨和平  胡军  曾理 《职教论坛》2012,(16):40-42
构建职教集团的目的主要在于共享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如何实现职教集团内部的中高职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关键.文章从构建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集团的诉求与可能出发,提出了构建职教集团的思路与尝试,并阐述了集团化下在三峡库区进行中高职衔接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76):123-124
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背景下,文章以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为研究对象,提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中高职人才合作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以及构建衔接课程体系的流程,畅通合作学校的衔接渠道,建立督导管理等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高职教育的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和方法,对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新 《江苏教育》2013,(16):21-22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制度的具体方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对中高职衔接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和操作不当,直接影响了这项旨在推进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政策的目标达成。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寻找到推进此项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中高职课程融合这一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终身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了解国内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做法和经验,发现我国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国家职业标准、推行学分制、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等方面来提升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其中基于高职引领视角下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包括纵向上中高职衔接、横向与产业企业人才规格标准的对接以及现代职教体系内的协调对接等构成要素。同时,探索专业口径的衔接、加强课程的有效衔接、密切教学组织的衔接、尝试多元化的招考途径等是实现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杨和平  胡军  曾理 《职教论坛》2012,(17):21-23
构建职教集团的目的主要在于共享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如何实现职教集团内部的中高职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关键。从构建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集团的诉求与可能出发,提出了构建职教集团的思路与尝试,并阐述了集团化下在三峡库区进行中高职衔接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是职业教育日益发展而衍生出的一个新问题,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于现今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进行探讨,针对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衔接出现的状况,在"VR技术"学习环境下,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解决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把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作为解决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的切入点,实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衔接制度,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的职业英语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在论述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对策: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渠道;建立健全课程的有效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职、高职、本科的有效衔接发展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实施“中-高-本”有效衔接、协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将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作用,为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等方面起到借鉴和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