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击媒体是指在某一突发事件中,现场目击者的普通人用新媒体设备拍下图片、音频等分享到社交媒体上,专业新闻媒体再将这些内容用于新闻报道的现象。目击媒体革新了新闻生产方式,在"天津港爆炸事故"报道中,社交平台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一背景下,媒体势必强化目击媒体信息的把关,专业新闻记者要成为信息整合者,公民的媒介素养对此也有重要影响。目击媒体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现场短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运用视听等多种采访手段,捕捉事实变动的一个片断,并以具体形象的描述使之再现的短小精悍的新闻。显然,现场感强是现场短新闻的第一个特点。要求新闻作品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立体,形象逼真,有强烈的形象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在表述上把握以下四点:第一要具有可感性。现场短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qq、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将"人人都是自媒体"得以实现,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纸媒新闻内容如何继续留住已经由读者转型的用户,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可读性,更好地服务于用户。进入6月,2014年足球世界杯赛正在巴西如火如荼地上演着进球大战,如果把突发事件或由各条战线通知采访的新闻线索,比作成为新闻的"第一落点",那么线索背后的"新闻"以及"第一落点"之后的事件追踪,就应成  相似文献   

4.
杨军 《新闻爱好者》2011,(15):99-100
目击式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用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纪实性、观察性报道。它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目击式新闻因此也被称为视觉新闻、  相似文献   

5.
如今,电视日益成为强势媒体。因此,一些纸质媒体的记者认为平面媒体与电视相比,存在“先天不足”,无法与其竞争。纸质媒体的记者抓热点问题报道、事件性新闻报道,无法吸引读者关注。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固然,电视有其形声并茂得天独厚的优势。纸质媒体也具有可收藏、可复次阅读等优势,记者如能掌握目击式新闻写作技巧,使笔下生“画”出“声”,就同样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目击式新闻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国新闻界出现后,并没有得到业界的重视,一些受传统报道理念影响较深的业界和学界“权威人士”,甚至对现场新闻(目击式新闻)的概念提出…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在"现场"这种目击新闻的表现方式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引领读者,并走进读者的心中。目击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新、短、快、活见长,具有较强的现场感、时代感和立体感,它能够把读者直接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直观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可以大大增强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  相似文献   

7.
2009年6月5日,成都发生公交车突发燃烧事件,目击市民利用数码器材在第一时间拍摄了现场的火势、救援、伤员等视觉素材,并迅速上传至网络.根据四川在线的论坛记录显示,最早在6月5日8时46分即有网友告知事件发生.紧接着,各种各样来自现场目击者的口述、质疑以及视频资料等,借助网络的力量,迅即出现在主流媒体的论坛之中,再通过网友的传播扩散以及电视媒体的跟进,使得事件新闻迅速铺展开来.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11)
本文尝试在"边界工作"和"阐释社群"的框架下,进行一项新闻社会史梳理,回溯历史上新闻业如何通过对目击内容的媒介化,将"目击者"始终置于职业边界之外的"信源"角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公民目击"开始打破这一边界,借助社交网络,形成独立于传统机构媒体之外的信息传播与诠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为"阐释社群"的专业新闻生产者对真相的垄断和权威。在新闻业整体走向"液态"的多维度快速变迁过程中,思考和重新设计媒体自身以及公民目击者的定位,重构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业的边界,以一种合作的思维,将目击者内容纳入参与式新闻生产逻辑,成为近年来全球媒体编辑室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2019年3月中旬,有关"成都七中食堂事件"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被疯狂转发,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该事件迅速发酵,引起了全社会的舆论关注。随着媒体和网友的双重介入,该事件从背后内幕的挖掘到事件真相的澄清只经历的短短数日,期间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生产模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该事件为例阐释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分析该事件得以迅速传播并被澄清真相的原因,进而引出对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的传播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第一层次报道延伸至新闻的"第二个落点"新闻的第一层次报道是指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力求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多年来,新闻媒体不惜代价,以快制胜,力求在时效上争抢新闻,第一层次报道成为各媒体竞相争抢的新闻传播制高点。但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媒多元化的形势下,网络媒体以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逻辑。这不仅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也迫使主流媒体发展网络直播。基于互联网逻辑的"直播+新闻"一经推出,便成为主流媒体的"网红""爆款"。究其原因,是其满足了观众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增强了用户黏性。本文从直播抓"老赖"说起,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新闻直播蓬勃发展的原因,以期为传统媒体转型和新闻直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逻辑。这不仅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也迫使主流媒体发展网络直播。基于互联网逻辑的"直播+新闻"一经推出,便成为主流媒体的"网红""爆款"。究其原因,是其满足了观众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增强了用户黏性。本文从直播抓"老赖"说起,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新闻直播蓬勃发展的原因,以期为传统媒体转型和新闻直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颖 《青年记者》2020,(11):4-5
新闻传播格局重构,互联网个体用户成为关键因素近年来,媒介技术变迁,新闻传播格局重构.个体用户成为中心,专业媒体不再是唯一的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公共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公共传播机制重新建构,公共传播是通过传统媒体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面对不特定人群的开放性传播,它的传播主体既包括大众媒体,也涵盖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报纸移动传播的新平台。新闻客户端以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移动阅读的便利性受到用户和报纸媒体的青睐。用户黏性是在互联网领域表现用户和特定的网络服务间的一种关系强度指标,强调用户被吸引并持续使用的特点。本文试从用户黏性的视角出发,探讨报纸新闻客户端的运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艳楠 《记者摇篮》2012,(10):24-25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广播媒体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积极采用新闻现场连线报道这一形式,为广播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广播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与直播间里的主持人进行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一、广播新闻连线凸显新闻的时效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新闻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新"。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6.
凌云鹏 《今传媒》2014,(12):43-4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融合视野下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影响高校新闻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传统高校媒体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高校新闻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分析高校新闻事件的形成原因,了解高校新闻事件的对外传播渠道,以及存在的高校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滞后于新兴媒体导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出在当下媒介高度融合下如何更好强化高校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管控。  相似文献   

17.
目击新闻,就是通过记者、通讯员的眼睛,去反映那种稍纵即逝、不会重视的新闻事件发生的景象。它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是用形象表达的一种新闻报道,让读者也能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记者、通讯员所目睹的情景。目击新闻和现场见闻有共同点,也有差异点。共同点,一是都讲究时效性和新闻性,二是都强调采写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但两者也存在着差异点。去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采访现场见闻,要求采写者把眼、耳、鼻、舌、身、心全用上。对目击新闻的采写者来说,虽然也有这般要求,但它毕竟侧重于目击,稿件内容也侧重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这是其一。其二,目击新闻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18.
叶冬梅 《视听界》2005,(5):92-9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了“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于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逐渐开始担当起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重任,这就催生出了“新闻线人”。他们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的第一现场,他们可能会直接目击事件的全过程,他们可能是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的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媒介角色认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指标,从实证角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观的影响,从而以管窥豹,折射出社会大变迁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与去向。以对全国16座城市56家媒体813名记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证明,中国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正经历由传统(以宣传教化为主导)到现代(以信息监督为主导)的转变。互联网使用以及因使用而引起的互联网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上述转变。这意味着,互联网这一外部科技因素的影响力可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中,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并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2004年5月美英军虐待囚俘事件被全球媒体曝光,无疑将成为人类新闻传播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武装袭击和舆论打击使驻伊美英联军雪上加霜,为大选踌躇奔忙的布什前途难卜,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成为众矢之的,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民众支持率再创新低.有媒体称这一事件是"虐囚门""珍珠港",是美国首提人权观念以来59年间最耻辱的记录,是越战后遇到的最大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