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观念在古希腊首先是一种宇宙的原则,随着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把思考的重心从宇宙转向人类社会,正义观念也就逐渐地实现了从天道到人事的转变,正义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柏拉图不仅继承了古希腊早期的正义观念,而且他又在现实中探求实现正义的途径。本文就《理想国》中正义问题的提出以及正义和理想国家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柏拉图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西思想家们在正义问题上的争论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人们不是在同样的层面上争论。正义首先是一个价值观念;其次,正义也是一个制度事实;再次,正义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从理念、制度和日常生活三个层面考察了正义问题,并克服了国内在正义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片面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正义的性质和正义的起源是连为一体的,互为说明的,正义是什么?正义从何而来?休谟认为正义不是人类最初就有的自然之德,而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人们设计的人为之德;正义起源于人的自私性,起地人泊无限与物供给的有限之矛盾冲突,正义是们为稳定财产占有而达成的一种限制人自利之危害的社会协议或契约。  相似文献   

4.
高考正义即高考的正当的、公正的道理。走向高考正义是必要的,因为:追求表面公平的高考实质上并不公平;追求表面公平的高考违背科学性和有效性;高考合理性的基本立足点是高考正义。高考正义的基本内容有:高考应该是一种有充分价值的评价;高考应该聚焦于学生的素质发展;高考所关注的学生素质发展应该相对地全面而有侧重。实现高考正义的主要途径有:转变思维方式;就高考进行合理的三重设计;实现素质发展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正义观经历了一个转变与重建的过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中,马克思从早期的法律正义转向经济正义,解构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并从经济基础、实现路径和价值目标等维度重建了科学的正义观,认为经济正义是社会正义的本质内容,经济增长是实现正义的基本前提,公平分配是实现正义的根本路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正义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6.
教育正义,是一个附着在现代人身上无法摆脱的"咒符",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命运"。教育正义经历了由"正义教育化"向"教育正义化"的转变。教育正义的这种"古今之变"背后隐匿着激烈的"古今之争"。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正义只是一个并不高贵的谎言而已。  相似文献   

7.
卡尔·桑德堡(1878—1967)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独具风格的诗人,他是“芝加哥诗人”中最重要的一位。作为亲历战争的诗人,桑德堡对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有着深刻的了解,对战争的态度经历了从崇尚战争、反战到支持正义战争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在他的诗集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沿着他的心路历程研读他的战争诗人们看到了“人民诗人”成长的过程;人们更能体会到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深刻与永恒: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都是残酷的,给人类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和灾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毛诗正义》研究有如下主要特点:前期的《毛诗正义》研究是角度多成果少,属于试探性质;后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相比于前期,探索面有更多的拓展,同时也出现重视《毛诗正义》从《诗经》学到诗学的转变过程中的意义,在文学理论、文艺批评的角度集中深入总结《毛诗正义》的《诗经》学成就的趋势,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义与正义观的哲学理解○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副教授胡海波一、正义观是一种哲学观正义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正义追求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对此人们的认识与理解历来互不相同。无论是在中国的先秦还是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家们都倾向于从人的本然出发理解与把握正义,或者至少...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特征,其教育管理思想体系包括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和微观层面(学校内部的关系)。宏观层面包括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包括校长负责、教学自由、学术自治、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现代大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正义的目标是一致的。转变政府职能,大学自主办学,是为了实行程序正义,提高管理效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学自由,是为了实行目的正义,体现人本关怀;科学管理,民主决策,是为了做到手段正义,体现决策的民主和公平;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是为了实行实质正义,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相似文献   

11.
纵观西方思想家们关于正义观念的论述,可以得出正义的一般结论:正义即各得其所。具体而言,正义是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依归,合理分配社会权益和义务的道德理想与法治标准。  相似文献   

12.
正义在人类政治及法的发展史上既有深远历史,又有深层复杂含义。西方正义观的发展传承过程反映了思想家们不懈的理性思考,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但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陷入了机械主义和“一劳永逸”的泥潭。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历史的、辩证的科学观点,是指导我们立法及制度构建的科学武器。  相似文献   

13.
囿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道教思想家们不可能提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正义理论.不过,他们以自己朴素的话语方式深刻触及了社会正义观的内涵、社会正义实现的基本保障.由道教正义观的基本内涵及社会正义实现的基本保障可以看出,平等生存与发展权利的正义观念是道教社会正义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法律制度永远以正义为最高价值追求,因为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法律将应有权利不断确定为法定权利,即使公民拥有充分的法定权利,才能为实现权利奠定基础;当然,法定权利得以实现并转变为现实权利,还要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为保障.可见,在应有权利→法定权利→现实权利的顺利转化下,权利正义才会产生并促进着社会正义的实现.通过对现实中大学制度的考察我们发现,可能因为高校法律制度本身缺失的原因造成权利的大面积流失,最终影响了整体社会正义度.文章通过分析大学制度缺失的类型、权利流失的样态来探讨制度缺失与权利流失、社会正义的变量关系,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对大学法治建设的足够关注.用正义的制度堵住公民权利流失的缺口,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卡尔·桑德堡(1878—1967)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独具风格的诗人,他是“芝加哥诗人”中最重要的一位。作为亲历战争的诗人,桑德堡对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有着深刻的了解,对战争的态度经历了从崇尚战争、反战到支持正义战争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在他的诗集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沿着他的心路历程研读他的战争诗人们看到了“人民诗人”成长的过程;人们更能体会到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深刻与永恒: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都是残酷的,给人类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和灾难。  相似文献   

16.
教育正义是教育活动追求的首要价值。班级教学场域是践行教育正义基本理念和受教育正义引导、规范的基本单位。由于相关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存在许多违背教育正义基本理念的现象,如过度地干预学生的自由、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不公正、教学内容僭越儿童的生活等。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和改变教学模式是促进教育正义在班级教学中更好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仪式性正义”是莎翁历史剧中僭主用的政治手腕,能有效地把权谋伪装成冠冕堂皇的正义。英国政坛指称的正义,是虚伪政治策略的表现形式,是马基雅维利思想的艺术化再现。仪式既为关注往昔辉煌岁月的保守势力所倚重,也吸引着野心勃勃的反叛者。马基雅维利的信徒们都把正义当作手段,而对政治操纵,他们颠倒了手段与目的,体现了政治的虚伪性。剧中人都认为自己所持的观念才是正统的正义,因此自己所作所为均带有天然的合理性。理查君权神授之理念和亨利·布林勃洛克维护继承权之正当要求构成了戏剧冲突的两方,再加上教会人员的神学思想和贵族们维护利益的不同出发点,这些自以为是的价值观构成了各种“正义”的狂欢盛宴。  相似文献   

18.
教育正义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是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它不仅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大众沉思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当代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正义问题。本刊约请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正义的概念辨析、教育正义的二重性、教育正义的境界、课程内容的正义性以及教育结果的正义性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正义的教育政策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教育正义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是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它不仅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大众沉思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当代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正义问题。本刊约请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正义的概念辨析、教育正义的二重性、教育正义的境界、课程内容的正义性以及教育结果的正义性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正义的教育政策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教育正义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是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它不仅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大众沉思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当代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正义问题。本刊约请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正义的概念辨析、教育正义的二重性、教育正义的境界、课程内容的正义性以及教育结果的正义性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正义的教育政策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