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律诗五首·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课后注释为“(画图省(xi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看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识,不识”。“省识”这个词语,在这个注释中竟然作出了两个前后矛盾的解释:一为“略识”(“约略地看到”),一为“不识”。究竟哪种解释为对呢?这个注释把读者搞糊涂了。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第五单元第十七课《杜甫律诗五首》中,收录了《咏怀古迹(其三)》,该诗颈联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书下注解把“省识”解释为“不识”,并把“省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选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将“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注释为“曾经”,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五册17课《杜甫律诗五首》选取了《咏怀古迹》其三,其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省”字,课本注音为xǐng,并对该句作如下解释:“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美貌。……省识,不识。”按此注释,“省”应读作xǐng,可解作“约略,不”之意。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历来被大家所推崇,今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笔者在此就文中“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的“志”字如何正确理解谈点自己的看法。教参中把“处处志之”译作“(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寻向所志”教材中注为“寻找前次做的标记”,前者作动词用,后者作名词用。显而易见,编者是认为渔····人为了今后再探桃花源之便在离开时一路上做好标记的。笔者以为这种理解很值得商榷。首先,从“志”的原意来看,《广雅》中解释:“志,识也”。“识”是何意呢?《集韵》中解释:“识,记也。或作志。”…  相似文献   

6.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中关于“省识”的读音和意义,新旧教材对其注解不一,旧教材注释为“不识”,新教材注释为“曾经”,至于“省”的读音,新旧教材并未注明,亦读“xing”亦读“sheng”,历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43-43
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竞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8.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以下简称“韩文”)“巡起施”句中的“旋”字,传统的解释是“小便”(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亦从此说)。此外,在今天流行的注本里,还有“绕行”(童给德《韩愈文选》)、“环顾四周”(范羽翔《唐宋八家文译释》)等解释。这些解释都各有根据。廖家鹏同志在《小议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中的“旋”字》(见《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六辑,以下简称“小议”)一文中,对将“旋”字解释为“小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重要的理由是这有损张巡的英雄形象,未必与韩意相符。对此,我们表示赞同,并且还为“小…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咏怀古迹》(其三)中,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中的“省”字注释为“曾经”。根据这一注释,诗的颈联可理解为:“汉元帝凭借画图曾经识得春风面,可如今昭君骨留青冢,惟有魂灵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教学生唱准“7(si)”和“4(fa)”,是音乐识谱教学中的难中之难。小学如此,初中也如此。甚至很多成年的音乐爱好者,仍然很难唱准“7”和“4”。针对此难点,我编撰了这首《识谱歌》,旨在重点训练“7”和“4”的发音。其中A段是基础训练;B段是过渡训练;C段是重点训练。所附“教学过程”正是基于此设计的。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古文二则》收录了《清稗类钞》中的两则古文,其一为《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该文简短浅显,以诚信为主题,意蕴深刻,有较为深刻的人文价值,很适合刚接触古文的初中学生学习。文中把“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中“知我”的解释为“把我当知己”。显然是把“知”解释为“知己”,再活用为动词“当做知己”。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普高《(史记)选读)读本》选了《留侯世家》,其中“上日:‘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一句。选注者把“而公自行耳”解释为“你的老公我自己去吧”。查萧枫主编的《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也是如此翻译。其实,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很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3.
罗堃 《语文学习》2010,(2):72-73
“疑云”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它的解释是“[名词]像浓云一样聚集的怀疑”。最近,“疑云”一词屡见报端,并且出现了新的意义。先来看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疑”,除了作动词“怀疑”、“疑惑”、“猜测”等解释外,它在不少诗句中则要作“像”、“好像”、“似”、“类似”、“如”、“若”“譬”“欲”解读。这一项义释,在对仗句的“互同义”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且还可以修辞格中的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中得以证明:“疑”、“疑是”均属联系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的联系词(又称“喻词”)。但这一项义释,除了《广释词》、《诗词曲语辞例释》、《汉语大辞典》有此说外,其最常见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均无此释义义项。这是这些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徐静 《辅导员》2010,(13):29-29,3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想必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了吧。可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怀疑"的意思,有人说是"好像"的意思,还有人说“怀疑”和“好像”都讲得通。究竟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6.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报刊林林总总,章铺天盖地,然而浅薄浮泛居多,耐人咀嚼极少。古人云:“体以骨立,以意成。”那是说“意”是章骨骼,靠它支撑起整个身躯。如此说来.“意”弱必衰柔。“意”强体必刚健。“辞不妨浅,意欲其深”,根深才能叶茂,意深方可华,章要写得深刻独到,关键是立:卷要高远,理钊《沟通的前提》(以下省称《前提》)即是一篇“意高识远”的杂感。  相似文献   

18.
释“”“”孙化龙对“方”字的解释,向有分歧。最有影响的首先是《说文解字》,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推测:“方,船也。象两舟省头形”(Zong总的异体字。)审小篆方字,并非省头两舟之形。许慎没有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方字,本与舟形不类,所以叶玉森看了甲文之...  相似文献   

19.
(一)“佩”当是“佩剑”之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新课标人教实验版高中《语文》(必修2)将这两句诗注作:“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以“佩带”释此“佩”,大误。  相似文献   

20.
饶文广 《学语文》2011,(5):72-7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收入《鸿门宴》,课文有“先破秦入关者王之”。对句中“王”,该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46页)解释为:“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