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武术历史、文化、教育、传播、竞技、传统、健康促进及国外武术八个方面,对2008~2011年武术学科发展作综合报告。研究表明:武术历史研究在武术拳种源流和人物历史考证、版本史学、地域武术、武术历史人物拳学思想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武术文化研究侧重于武术文化传播、保护与传承及地域武术文化等方面,对武术...  相似文献   

2.
武术历史与文化是武术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地域式文化研究为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分析工具;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能够承担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的良性表达这一巨任,摆脱武术是"文化遗产"的静态发展模式,而呈现动态的可持续性的继承与发展;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武术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系统分支,将搭建起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给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武术深层资源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只局限在表层的武术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而对深层武术主体及内涵层面,虽有所触及,但多停留在关系论述上、本文试图把深层文化层面引入市场经济,供有识之士投资共同开发。中国武术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由各种不同的又互相联系的结构与层面所构成,每个层面都有着丰富的武术资源可以开发。从可开发的资源结构和层面上看,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表层的物质文化层面;二是中层制度文化层面;三是深层武术内涵文化层面,这个层面是武术文化的深层结构,合金量最…  相似文献   

4.
三年前,我曾得知,有人谈到武术这个运动项目时,认为“武术,不就是那几下,拳打脚踢,有啥子魅力啊”。 为此,我怀着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武术的深厚感情,带着抱屈的心理.以《魅力颂》为题,接连写了三篇专文。 我信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半年来.我参加了三个有关武术的活动。一是麦积山武术学术研讨会;二是’93武术文化知识大赛;三是国际八卦掌联谊会。使我强烈地体验到:武术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现代散手技术风格的形成与文化的影响;继承和发展武术的正确途径;武术技击中的哲理与伦理等武术理论问题,巳成为越来越多的武术专家、学者和武术工作者关注探索的重要课题。 今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来自北京,陕西,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9,(5):76-83
为梳理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的历史逻辑与现象逻辑,以齐鲁地域村寨变迁、异地安置两类特有的文化事相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历史钩沉、文化叙事和纵向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时期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中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事相进行梳理,提出现代语境下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的具体措施,旨在形成对齐鲁民间武术文化的整理与保护。研究认为,村寨变迁中的齐鲁民间武术实现了自发、自觉到现代变异的演变程式;齐鲁地域主要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异地安置运动,民间武术传承空间的异地转换,加速了自我消亡与文化断裂;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需要从重构现代文化语境和立体记忆,做好民间武术口述档案、传承人档案和实体档案遗产的搜集与整理;组织民间武术盛会,重塑文化自信,发展民间武术表演业,形成与乡村旅游业的联动开发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武术体育化“文化空巢”现象的解读,从近年来武术体育化时代视角下对中国武术历史留存的空间、标准化竞技武术的导向和武术教育薄弱所引起的武术“文化空巢”现象给予客观地分析;并从传统武术需要文化创新、竞技武术需要文化传承以及学校武术教育兴趣培养的需要中唤醒中国武术文化的理性发展与思考。由此得出,中国武术在体育化时代需要加强自身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使中国武术文化在现代传承中担负起自身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武术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全息关系。本文试图从全息科学的角度,为探讨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传统武术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传统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认为武术价值功能的实现与其相对应的具体历史中的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对武术的不同影响决定武术价值定位的实现.传统武术应重视文化的保存;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争是历史的必然;应理性看待传统武术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2008-2011年传统武术研究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在传统武术历史研究中,从历史学视野研究了先秦、明清、民国武术和武术流派的发展;在武术文化研究中,从文化视野探讨了武术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器械文化、侠文化。第二,在地域武术研究中,以文化地理学之视角促进了地域武术研究;在太极拳研究中,从历史发展、文化形态、健身...  相似文献   

11.
运用录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分析当前武术纪录片的类型与作用并进一步阐述武术纪录片的意义。目前武术类纪录片有三种类型:探索揭秘类,以科学的视角、方法与观念审视武术历史与文化;人文社会类,从文化角度、技术层面、历史蕴涵等方面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与继承;科学实验类,引入先进的人体机能监测设备,融入现代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等人体科学指标对武术技术内容测试。武术纪录片作为可视的记录是对武术科学研究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是武术文化的真实传播。  相似文献   

12.
贾丰卫  屈国锋  高飞  刘聪 《体育科学》2011,31(11):94-97
提出了目前学术界对佛教武术认识的几个偏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对"佛教武术不只有少林武术"、"佛教与武术融合的原因有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之分"、"对‘少林舶来品’另一种视角"等观点进行阐述。佛教武术是一个宽泛的、历史的概念,不能仅局限于少林一个地方,一个历史阶段;佛教与武术产生关系的本质原因是佛教文化对待身体、生命的独特态度,而保护财产等只是外在的衍生出来的原因,并不属于佛教文化的范畴;少林对道家文化、武士道文化的借鉴是历史所趋,也是发展的一种必然,从目前看来,这种"少林舶来品"在某个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不同视角,提出以传播武术文化为中心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和对策。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形成"武术身份"、"武术认同"、"武术自觉"的基本共识;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具有国家维度、城市维度、农村维度的战略高度;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明确武术文化传播者、武术文化传播内容与武术文化传播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增强人际传播路径、群体传播路径与组织传播路径的有效性;武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空间凝聚力、促进国家产业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是历史过程的积淀物和未来历史的建构物"的知识史视角,开释武术现实问题,剖析文化误读致因,澄清历史变迁脉络,纠正大众认识偏颇,回应武术技击性存续的争议。研究认为:精英知识与大众知识的文化分野,造成了武术研究者和普通民众的认知差异;学界共识难以在公众领域内推进下移,造成了专业研究和公共认识的话语断裂;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变迁,根本性地造成了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隔阂。从知识、文化、认识、思想方面,归结中国武术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1)立足当下的困境与矛盾,存在武术"是什么"的概念分歧问题;(2)着眼历史的发展与源起,存在武术"有什么"的文化误读问题;(3)着力于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存在武术"做什么"的价值旨归问题;(4)落脚于观念澄清与认识纠偏,存在武术"为什么"的哲思缺失问题。提出四点见解:(1)武术概念应建立历史全局观和现代认识论相结合的整体理解,做到深入浅出;(2)武术文化应围绕本质内涵的知识考古进行文化叙事的多维解释,做到具象生动;(3)武术价值应创造转化"救世之患,急人之难"的爱国尚武的传统价值,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练以成人"的当代教育价值,做到育人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4)武术思想应形成转识成智的生活化的哲学反思,力求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回顾学校武术教育历史及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比较,结果认为:武术与体育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及学科属性,二者在学科地位上应是并行而非兼容的关系.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武术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学校教育对于武术的传播发展关系重大,必须强化武术学科意识才能更好地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促进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闽南各种武术样式发展有失偏颇;闽南武术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关系不和谐;闽南武术技术体系保存较好,练习场域分布不均;闽南地方武术管理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制度文化不完善,闽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待细化;闽南武术代表性拳种传承人遴选制度与现实的文化生态需求不对称;闽南武术网络媒体、数字化建设平台相对匮乏;闽南武术精神文化创新途径与力度不足;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美学意识缺乏等等.  相似文献   

17.
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绵延至今,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并且履行了某种社会职能,这种职能赋予了它价值。文章从传播的基础和公益视角出发,对武术公益与武术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武术公益活动能够促进武术的传播,起着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武德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武术公益的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虽然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框架体系已经孕育萌发,但其支撑性原理有待进一步构建与论证。为避免重蹈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遇尴尬,如何理性把握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立场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以观照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视角,通过对文献的历史梳理与理论辨析,提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路。研究结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探索已经从对武术本体的认知转向地域武术文化的全面构架;只有将文化多样性与先进性辩证统一起来,才能构筑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向度;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应建立核心区域武术文化概念,并以拳种运动风格跨度、器械练习偏重、习武方式、节庆演武方式、练功服饰、习武场地等六方面为标准,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划分为南方、北方、西部三个区域,进而表达统一标准体系下的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差异性;文化时空特性决定了当代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重心应将地域武术文化特色与武术文化产业相结合;保持世界大视野与文化自觉,才能建立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科学》2017,(5):57-62
基于文化涵化和文化堕距理论对武术文化本源的演进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历史上能表述与"武术"特征高度相关联的术语很多,但这一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身体活动现象则要追溯到前文字时代;无论是武术的器物和技艺外形特征还是正义等内核原型均可以在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叙事文本中得到形塑和映射;武术文化本源寄生于祭礼文化涵盖下的狩猎技术、武舞礼乐、射礼、战争训练、养生等多元一体的身体活动符号;在文化涵化中,武术显性的具有以祭礼文化主导下的多符号身体运动参与的历史印记,因此武术在不同代际都对特定的文化需求作出了调适表现出了宽泛的适应能力;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文轻武和武术文化的制度保障建设出现了文化堕距进而导致传统武术出现了功夫的神秘化甚至巫术化等失范现象,为今后强化武术文化自觉建设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术文化与影视、电视节目、网络、动漫等传媒领域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扩大了武术文化的传播领域,弘扬了中华武术的优秀精神,发挥传媒的社会功能和效益;一方面实现武术文化产业和传媒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武术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