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绪调节是情绪基础研究的延续和发展,青少年情绪调节研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青少年分为青少年早期(11岁~14岁),对应于初中教育;青少年中期(15岁~18岁),对应于  相似文献   

2.
徐莉 《福建教育》2022,(14):12-14
<正>情绪发展所包含的情绪认知和表达、识别和解释他人情绪、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以生理成熟为基础。脑科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加情绪化,是因为杏仁核(情绪中心),发展得比大脑额叶(计划和冲动控制中心)快,负责情绪调节的额叶,一般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展完成。本文所说的儿童,主要对应的是0~18岁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情绪调节是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所谓认知型情绪调节方式,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情绪调节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认知努力。单独研究这种认知取向的情绪调节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情绪调节方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教师从认知角度实施科学的情绪情感教育,指导青少年形成成熟的认知型情绪调节模式,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认知训练培养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以往对儿童情绪及其调节能力采用“医疗模式”进行干预研究的不足,借鉴情绪认知理论的合理成分,结合初中阶段儿童情绪发展不稳定的现实,我们采用认知训练的方式在教育情境中对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进行了培养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在教育情境中通过认知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能力;2.有情绪内容认知训练比无情绪内容认知训练培养效果要好。此外,对情绪调节培养途径、情绪调节与学习成绩及性别之间的关系、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及成因、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等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心理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的测量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国内研究者以中国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先后引进和修订了国外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情绪调节量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并证明这些量表的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适用于我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测量。此外,研究者还编制了中国青少年四因素日常情绪调节问卷、中国青少年五因素情绪调节策略量表以及中国青少年九因素情绪调节策略量表等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同样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对工具进行多指标的校标检验,临床样本的检验以及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常模的建立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和自我认同感量表(SIS)对梅州市426名青少年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感的项目平均得分达到感的总体水平较高。男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效女生,男女生在表达积极情绪上都拥有较高的效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都随年级的升高而提同感高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表现了出更多的自信。  相似文献   

7.
情绪调节研究成为近20年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简单论述了情绪调节的概念、发展阶段和类型,并对情绪调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和启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情绪能够被惊人的各种各样的方式调节是得到广泛认可的。迄今为止,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外显的(需努力的)情绪调节方式。然而,正在有不断增多的研究对内隐的(自主的)情绪调节方式感兴趣。为了整理现有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把外显的和内隐的情绪调节方式整合在一起的双过程框架,并且认为这两种调节方式对人的幸福感都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9.
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欢迎的学生能多样化地使用问题解决、情绪表露、情感求助等多种情绪调节方式;被拒绝的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单一,对情绪发泄这种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使用最多。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是导致学生人际关系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重视情绪调节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情绪调节和记忆的关系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进一步认识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形成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情绪调节类型,对其与记忆的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最后讨论了情绪调节与记忆关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巫文胜  郭薇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1):49-53,57
青少年发展良好的标志,应是认知素质和情感素质高度和谐的统一。本文分析了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与青少年情绪调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情绪调节的内涵,如情绪调节的定义、类型、特征、功能与目的等,以及相应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48名3~6岁幼儿的家长进行调查,考察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消极情境下,隔代教养和亲子教养方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差异;隔代教养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祖辈教养者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祖辈在允许幼儿发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其控制发泄的程度,以免幼儿走向任性或自我中心,并应向幼儿示范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好榜样;应为祖辈学习如何教养孙辈提供学习资源与场所,如开办祖辈家长学校等.  相似文献   

13.
情绪调节和记忆的关系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进一步认识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形成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情绪调节类型,对其与记忆的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最后讨论了情绪调节与记忆关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情绪调节策略较多是根据应对方式或情绪过程进行分类,本文则以情绪调节的目标和功能对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类.从情绪调节的目标出发,可以把其分为情绪调节的注意、知识和身体;从情绪调节的功能来看,可分为三种类型:需要导向情绪调节、目标导向情绪调节和人际导向情绪调节.每一种情绪调节类型都分别指向注意、知识和身体,由此可以形成多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文回顾了每一种情绪调节策略的实证研究,并指出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取了101名3~5岁幼儿,考察年龄、情绪情境和人际关系背景等对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幼儿在3岁时开始认识到外部表情和真实情绪的区别;4岁时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在早期,幼儿进行情绪调节的目的以自我保护目标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趋向社会定向目标;幼儿对伤心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相对较好,情绪表达更符合社会期望,而在生气情境中表现得更自我中心;当好朋友在场时,幼儿的情绪调节更有效,尤其是在高兴和伤心情境中,其外部情绪表现更符合社会期望。为促进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人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同理心,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抓住4岁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幼儿合理宣泄和调节生气情绪;为幼儿创造和谐的情绪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与<儿童情绪调节量表>探讨父母元情绪理念对5岁~7岁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元情绪理念与5岁~7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相关,且不同类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不同的预测力:性别和年龄差异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评价与教师评价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情绪调节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业成就有着重要预测作用,个体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产生不同的调节效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发展特点,并提出使小学生掌握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情绪调节策略与记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情绪调节策略和记忆的关系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进一步认识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形成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情绪调节及其策略、情绪调节策略和记忆的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情绪调节策略与记忆材料性质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并受到注意资源分配、个体情绪体验、认知能量损耗、认知加工策略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最后讨论了情绪调节与记忆关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河南省信阳市四所普通幼儿园学前班和三所普通小学二年级选取部分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被试,运用<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和<儿童情绪调节量表>考察父母元情绪理念对5~7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数据分析采用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元情绪理念与5~7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相关,且不同类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不同的预测力;性别和年龄差异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评价与教师评价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应付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针对3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文章使用阶层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方面,两个区组的模型整体上都显著。背景变量阶层的△R2=.137(F(3,142)=7.530,P=.000)。在控制了性别、文化程度和年级后,座对方式阶层的增加解释力不显著,但幻想变量达到了显著水平(Beta=.243,t=2.594,P=.011)。(2)在调节生气和易怒情绪自我效能方面,两个区组的模型整体上都显著。背景变量阶层中性别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背景变量阶层的△R2=.075(F(3,142)=3.814,P=.011)。在控制了性别、文化程度和年级后,应对方式阶层的增加解释力不显著,但性别的作用进一步增强(Beta=-219。t=-2.620,P=-010)。在调节生气和易怒情绪自我效能方面,女生相对男生要差一些。大学生的性别和幻想应对方式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