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树俊 《中国德育》2008,(10):93-93
王栋是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倡导者,他与王艮一样,一方面肯定王阳明良知说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反对“致良知”说的一个“致”字。王栋认为人的良知受蒙蔽是受人的气质、对良知的认知以及日用应酬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王栋还在王艮“百姓日用即道”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日用良知说。  相似文献   

2.
道教内丹学与王阳明“致良知”说徐仪明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1当然,...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王阳明的心理思想范畴中重要的是良知。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良知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两大基本点。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一生出入佛道,在“三教合一”的顶峰时代,从陆九渊“心”义出发,潜引佛道理论,融合佛道思想,正所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由此构筑了“此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5.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前期《大学古本原序》与《大学古本旁释》的“诚意”之教,到后期《大学古本序》与《大学问》倡导的“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大学思想是由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其间,既括了王阳明恢复《古本大学》并推崇其为达到“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的“大人之学”的努力,也包括了王阳明对《大学》思想内容的重解,以服从其心学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阳明心学是从宋代理学内部作为挑战者和补充者出现的,其“致良知”思想可以说是对宋代儒学的第一次修定。李贽作为明末著名思想家,通过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继承改造,提出了“童心”说,基本上完成了儒家方向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把握,完成了被宋明理学所改造的儒家价值方向的回归,为儒家学说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从而成为后世经世致用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王襞在人性问题上,受王阳明、王艮以及王充等人的影响。他主张人性天然,提出“自然之谓道”的思想,反对在人性上着力。在良知的问题上,王襞认为良知本自现成,纯粹至精,杂纤毫不得,所以他倡导“无为之学”。此外,王襞还认为良知或道都是至易至简之道,所以他倡导平常本色,提倡“平常”与“省力”。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易学思想之发展可分为前后三个阶段。以"龙场悟道"为分界,此前之阳明易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程朱易学之因循,而基本不作自身之发挥;"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则是发挥易理以证其"道";随着工夫之精熟易简,王阳明又提出"良知即是易",指出二者本体与工夫之一致性,此为阳明易学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良知与易道圆融。  相似文献   

10.
泰州学派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它既源于阳明学,又出脱于阳明学。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良把自己的格物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揉合起来,提出了端本诚心的“复初说”和“不假安排”的方法论,教人安心保身,同时把这种思想通俗化、平民化。颜山农进一步发展了王良的思想,也十分重视人心的作用,提出“耕心樵仁”以“仁天下人心”,建构“仁神正学”,主张“百姓日用即为仁”。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论述可以分为两派,“主”气论和“次”气论。产生的根源在于古代汉语含义的朦胧多义和古代的文论家使用术语的不规范以及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它们在内容上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它们都是可以并存互济的。  相似文献   

12.
严羽的"妙悟"说与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在对待艺术问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主张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创造艺术.当然,二者在哲学基调、艺术传达等方面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赵树军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17-19,44
文章从听诗歌为纯声音、再现特征是否可以直接感知、"触觉价值"理论三个方面论述沃尔海姆的艺术表象理论,说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不仅涉及到旁观者,而且涉及到批评者。  相似文献   

14.
严羽的"妙悟"说与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在对待艺术问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主张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创造艺术。当然,二者在哲学基调、艺术传达等方面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方苞对刘大櫆的影响最大,无论是在仕途道路还是学术道路.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影响最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大櫆的"神气"说就是在对方苞"义法"说中"法"的深度阐释,也是刘大櫆从形式上研究"行文"的理论机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证伪主义的方法为大家所熟知。本文介绍波普尔“真理观”的形成过程,他的逼真性陈述定义、对于真理的度量方法,以及部分学者对波普尔的真理观评价,最后分析对波普尔逼真性真理观的四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母权论"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母系制”,从血缘继嗣按母系确认的本义上说,人类学的经验事实并不支持它具有普遍性,但即便在按母系继嗣的群体中,“母系制”也不能推民出“母权制”。女性特有的生育以及哺育后代的功能。因关系到种族的繁衍,使女性受到尊重敬爱,“母子之情”便具了社会意义。但明显的事实也说明,这种“母子之情”的社会地位,决非仅仅为“母系制”所独有。“母权论”忽略了一个相关事实:即使在父亲血缘身份清晰认定存在一定困难的条件下,原始女性还是会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去设法指认“父亲”,以寻求男性帮助其监护和教育后代,但对“母权论”更具挑战性的反驳,“母系制”却非女家长制,虽然继嗣是通过母系推算,但女性长的社会职能仍限于与家庭或“基地”的管理事务相关,她们在该继嗣群中实际上并不行使权力,而仍是由男人行使权力。只不过这些男性,只是通过她们来推算继嗣的妇女的兄弟,并非她们的丈夫。“母权论”思维方法的最大失误,就是他们不懂得,造成女性特殊社会地位的生育、哺育后代的生理优势,一开始就得失相兼,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劣势”。她们为此必然也必须放弃在狩猎、采集以及后来农业经济生活中与男性“平等竞争”的机会,农业由妇女发明一说也难以成立。男女社会地位随着经济、军事、政治情势等等的变异,确有越来越向男性倾斜的趋向,说明影响两性社会地位的变数很多。在这方面,男性变动的余地明显女性大得多,女性前述的优势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劣势,并不是女性减少了什么,而是男性增加得太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历史环境”理论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性及其所处的“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具体分析而提出来的,并为实践部分地得到了验证。但这一重大历史哲学理论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阐释和未被实践所完全验证。因此,探讨这一理论的提出、依据及其与民粹派“村社理论”的异同,以及这一理论在俄国的部分验证,有助于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体育界以增强学生体质是否是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基本矛盾,存在着体质论和竞技论两种观点。体质论一方面反对用竞技的手段办学校体育,同时又指责竞技论只重视技能的传习,不重视增强体质。而从体育课对健身的作用来看,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活动,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放纵自己的内心体验,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