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摄影艺术是广阔艺术领域中的一名新成员,在审美特征上摄影与绘画等其他艺术手段有很多相似之处.说到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要来探究摄影的含义.“摄影”一词,在中国最初被翻译成“照相”.因为这门技术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大多作品都是拍人像为主,而后随着拍摄题材的多样化,又翻译成了现在的“摄影”.对美的追求,几乎是所有艺术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背景介绍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而迅速“红”遍全国。面对于丹的迅速窜红,褒贬不一的评价也接踵而至。追捧者认为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她的作品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她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3.
许敏玉 《新闻界》2015,(3):35-39
广告是一种经济领域竞争手段,但很多广告作品中的艺术符号和文化符号也承载着一定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在一定范围内培育着美,传递着美。广告审美和传统审美的最大区别就是审美机制中的经济属性,因此广告审美在发生路径中通常具有几个特点:内容真实是审美发生的基础,产品利益点和审美培育紧密相关,广告审美双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即将面世,这在国内外学术界、美术界将是一件空前的盛事。先说“引子”:为何用此标题也许有人会说这总标题不符合事实,什么“填补空白”,不是此书之前已有台湾的《美术大辞典》(下简称“台湾本”)和黑龙江的《简明美术辞典》(下简称“黑龙江本”)相继问世了么?不错,但者提供了较为新颖多样的审美欣赏物。我们主观意愿除通过词目释文给读者以正确、丰富的知识外,还想以这众多艺术形象的复制展观在读者眼前,让他们基本上具体认识并领会到中国美术之“美”之所在。因为,众所周知,审美欣赏一般说来是以美的作品为主要对象,即通过观赏者的感觉、特别是视觉来进行活动的:它开始于感受作品艺术形式美,进而把握作品的内容与涵义和作者的情思意境,最后领会作品的艺术真实。因此,“上海本”虽不是画册,是以文字(条目)为主,但在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以便使读者在限于字数而无法畅所欲言的条文之外,借助于带有中国民族性的多样的图版形象的感染作用来补充、提高自己的审美欣赏效应。“上海本”自然尚有不足之处,但它至少具有“民族性”和与众不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陈燕侠 《传媒》2015,(2):77-78
“新闻诗学”,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美化新闻作品,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新闻报道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记者运用诗化艺术创造新闻的意境美、塑造新闻的形象美、营造新闻的气韵美,孕育了真与美兼具的“新闻诗”.  相似文献   

6.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审美之维还是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角色.传媒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整合性概念,是在与传统艺术相对举意义上提出来的,它为当下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最主要的对象和审美经验.传媒艺术固然包括了传统艺术的内容,但是传媒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又是我们探讨新的审美方式的逻辑起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的形式创造特征是显性的,欣赏者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感悟到和鉴赏的首当其冲是艺术家的形式创造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形似"并非艺术家的首要追求.而传媒艺术供我们观赏的图像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摄录,又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播放,因此,就显得异常真实.与传统艺术相比,主体的形式创造因素在欣赏者面前淡化退居其后.距离感的消解,审美主体对于对象的融入,在传媒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是普遍的.传统美学主张"无利害"的审美,也就是远离欲望,传媒艺术的审美则是和欲望密切相关的.在传统艺术中,娱乐的功能只是诸多功能之一,而且决不会占有首要的位置;而在传媒艺术中,快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审美需要,娱乐提供了最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快感资源.传媒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传媒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不能取代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曾致 《声屏世界》2001,(9):48-50
张颂教授在《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一文中指出:“让播音语言内涵与声音形式的变化进入有机融合的深处,使广大听众、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进入无限的空间,既获得众多的信息,又获得情操的陶冶,直觉得信息是美的,信息显示的大千世界也是美的,那声音欣然走进敞开的心扉,息息相通,没有滞碍。这是一种境界,是播音艺术的最高境界,”①说起“意境”,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艺术作品,在文学艺术创作的领域,意境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是从我国文艺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把文艺创作中的“意境”引入播音主持创作中,是播音…  相似文献   

8.
周宜一 《视听界》2006,(3):68-69
一、“诗”与“视”的审美互动1.诗歌与电视的审美交汇诗歌(poem)与电视文献片(documentary film)的审美与解读在艺术鉴赏方面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在电视文献片的艺术鉴赏中,“诗”与“视”的结合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视”的意境之美也无从谈起。因此,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电视文献片创作的关键所在。2.视觉语言的提炼《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运用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  相似文献   

9.
感受摄影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技术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表现了创作者不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艺术感之以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了对美的感知、理解到欣赏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社科研究项目“艺术心理美学”的阶段性成果,童庆炳教授主编的《艺术与人类心理》可以称为我国艺术审美心理研究领域的力作。本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的重心不断从古典美学的美的本体探讨转向艺术本体、艺术审美心理的分析。不管是从人本主义的抑或科学主  相似文献   

11.
艺术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从传统艺术到现代传媒艺术,其肩负的传播使命有了质的不同,但艺术传播的情感性这一古老命题至今并未过时。在大众传媒时代,作为艺术载体的媒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因此导致了传统艺术传播中情感因素的“异化”。重拾艺术的情感性审美感染力不仅是一个有意义的时代话题,而且也是一种最新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在恰当处理艺术的情感趣味与传媒文化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找到艺术传播的情感还原策略。  相似文献   

12.
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是逐渐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是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是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3.
戴欣 《新闻知识》2006,(11):77-78
有人说典型报道是不美的,因为它是始终为宣传服务的。其实典型报道也需要美,先进典型是人民大众的榜样;出色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一篇典型报道若具备了审美特征,必然会使读者产生审美效应,增强典型的宣传效果。但是怎样有效的增强典型报道的写作美感呢?本文试图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此作一分析。“虚实相生”——典型报道的意境营造在穆青的名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中对县委书记焦裕禄刚到兰考县展开大规模调查研究的描写有这样一段:“送走了风尘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  相似文献   

14.
武术表演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武术表演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武术表演艺术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访谈专家、影像资料分析、文献系统分析等方法,对武术表演作品《天地人和》这一审美对象,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学、艺术学、美学、武术美学等学科,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辩证法的视角进行了审美思考,为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进行了实证性和理论性的梳理与研究,为全面认识与创编武术表演节目的艺术本质与结构的规律性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苗棣先生将书名定为《电视艺术哲学》而不是《电视美学》就已经向读者暗示了他对于“艺术”与“美”这组范畴间关系的态度。在引言中,他就引用了赫伯特·理德关于“艺术”与“美”分离的一段论述,指出了“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全部的引言部分。给电视一个说法,有效地将电视艺术学与电视美学分离开讨论。同时,作者又在引言部分指出了通常对于“艺术”这个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又区分开了“艺术”与“高雅艺术”这组极易被人混用的概念,这就剥下了“艺术”一词金光闪闪的外衣,还其本质。作者立足于这两组概念…  相似文献   

16.
王普天  程樯 《现代传播》2024,(1):113-120
“主体性”表述和“他者性”对话是艺术创作的两种理念,前者倾向于个人化单向度的表达行为,后者则依托“他者性”,期待与受众展开积极交流。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等要素的共时、历时发展推动着传统艺术与传媒艺术的分流,同时也触发着创作理念由“主体性”表述向“他者性”对话的明确让渡。“他者性”的对话理念是在立足自身、尊重不同的基础上与他者达成“美于和”状态的创新理念,该理念的赓续动态运用为本土传媒艺术创作打破地缘与时间的钳制提供了别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电视艺术片《捏泥造人——农民雕塑家于庆成》中的泥人作品,探讨其“夸张变形,丑极而美”的艺术特色,为电视艺术片提供可资借鉴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张瑞娟  宋国景 《新闻爱好者》2008,(6):F0003-F0003
南京艺术学院是以“闳约深美,不息变动”为校训的百年名校,是一所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传媒学院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是顺应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在传媒领域的进步,适应全球信息视频化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教学单位。  相似文献   

19.
高春艳 《今传媒》2005,(6):25-25
《今传媒》是2004年初由《报刊之友》易名改版,由省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定位于“报道传媒、服务传媒、研究传媒,评论传媒”,以“用真诚和真情展示真实的传媒”为办刊理念,致力于“为传媒人、准传媒人,传媒教育者、关注传媒的社会群体做一本传媒领域好看实用的通俗读物”。2005新年伊始,《今传媒》再度改版,逢单月出市场版,以关注传媒,  相似文献   

20.
闫萍 《传媒》2015,(7):66-67
传统国产动画片大多是从中国水墨画脱胎而来,在色彩上继承了水墨画朴素淡雅的审美特征.而国外的动画片则色彩华丽,对比大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加震撼人心.随着越来越多国外动画片的引进,其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一向以“朴素”为美的中国动画注入了新的生机.《熊出没》就是这些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它以全新的视听效果展现在观众面前,既有传统特色又有创新之处,唯美的画面提升了该片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