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近十余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内容和直接途径,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及相互交融起着促进作用,有助于求真、求善、求美,最终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文章以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与知识观为原点,通过历史脉络回顾人文课程的发展历程,指明国内外各异的人文课程设置思路,从学科不同特征刍议大学人文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显著物质文明,工具理性逐渐主导社会转型,这在极大程度上导致大学人文教育及其课程发生了历时性"消退"现象,质量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上人文类课程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仅存的人文课程质量亦在下降。究其原因:人文学者的养成与其所在组织要求的效率相悖;大学生过于外在的功利化追逐形成对人文的"冷场";高校迫于就业压力而短视性的"怯场"选择;大学教育过程过于注重外在功利等。正视现实,大学应注重新媒体时代人文课程建设和人文大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人文素质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者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强化大学人文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者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高校课程建设中的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教十年来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要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在新的背景之下,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适应这种趋势的需要,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以通识教育为手段,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共同核心课程”为主干课程,建设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的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营造与整个大学及其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进程。调查表明,由于教师素质、教学内容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人文课程的教学还停留于较浅的知识层面的传授,故难以调动学生选修人文课的热情。因此,理解人文教育的真谛,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人文课程教学,推动大学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6.
张俊 《教书育人》2005,(1):66-67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滑坡现象,重振大学人文教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对大学教育人文内涵缺失的理性反思,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热点。与专才教育重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不同,人文教育的重心是“做人”教育,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培养一种理想人格。那么,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人文教育最终要使大学生具有怎样的理想人格?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哪些精神内涵?这是大学人文教育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语境出发,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育语境中的"人文"和"人文素质",有其不同于其他语境中的具体所指和特定内涵。"人文"主要有"人之道"、"为人之道"及"做完整的人之道"等三种具体所指;"人文素质"着重指由人文意识和学养、人文情怀与精神、人文行为及实践能力等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人的心理品质或人格。大学人文教育,或说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人之道"、"为人之道"及"做完整的人之道"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具有这种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8.
大学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成型具有重要影响。但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一"学"独大,造成"物质主义"的泛滥和"工具理性"的崇拜,人文知识及其重要性在现代知识系统与高校教学体系中相应受到压制,人文知识与大学生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密切关系也遭到轻视。这是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出现严重精神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对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指出人文教育的入手之处应该是围绕人文经典来重新设置高校课程体系,通过经典的精读和导读,达到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同时,文章还对走出困境的出路做出了探索:一是正确把握高校的自我认知与目标定位;二是围绕"全人"目标重整高校院系格局,破除(特别是文史哲)学科之间的利益壁垒;三是精心建构人文教育计划,以中外经典的精读和导读为核心来配置利于长远发展的系统课程。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文教育更是如此。作为高等学校应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功能,使之不仅要落实到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上,而且也要反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上。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使大学人文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是增强人文教育育人效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环节。本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个案,对295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调整课程体系及改善学校文化环境等方面均有突出的需求。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内涵、强化综合性大学人文教育;优化大学人文课程结构、改进人文课程教学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充分挖掘科学蕴含的人文精神、重视专业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人文教育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构建基于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四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开设原则和标准,明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性考核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形成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职业道德,激发创新意识和潜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成就人的善业,要求教师始终充满人文情怀,具有教育爱的能力。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教师过分浓郁的身份威权、根深蒂固的人性误读、"非生产性"态度取向和"失魅"的教育人格使得他们失落了人文情怀,致使对学生的心灵伤害事实频发。为了消解心灵伤害,我们必须通过淡化身份意识、形成专业立场、强化职业志趣、加强教育人格自修等途径,促进教师教育人文情怀的成长,提高教师教育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阐述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人文精神,着重说明中国文化经典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文化经典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置符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经典课程;做好经典导读环节,鼓励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鼓励教师学习深造;完善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四条措施来促进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并从教师层面入手探讨了提升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以期对推动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医学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涉及的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相对较少。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素养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介绍本系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培养留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思考及实践。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信息多元,竞争加剧,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非凡的智力和高超的能力,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和人格离不开人文科学的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为教师发挥英语课堂人文教育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国家的希望,其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世界竞争力,但是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大学教育应从改革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渗透人文精神、开展第二课堂、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职学校实施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每一位教育者刻不容缓的神圣使命。文章简要阐述了实施人文教育的迫切性,接着从提高和完善教师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感受力、营造人文化的课堂三方面倡导人文教育,使语文教学体现"人文"的理念,让"快乐"住进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以理工专业特色为主的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文科专业。理工类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亟待加强,是与大学生人文知识、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相适应的。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人文素质类课程、发挥图书馆综合信息的渠道作用等,高校可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人文素质课程是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及综合开发为宗旨的原则,确立人文素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全方位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