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根本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一笔财富,是构建现代伦理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其当代意义是: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是对人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提升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自律,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教徒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2.
自涂尔干首倡以来,神圣与世俗即成为宗教学研究中的一对经典范畴,而人与神的关系则是贯穿宗教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从本质上说,人与神的关系是个体与自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宗教正是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中的神介于圣与俗之间。“神”作为宗教社会学分析的概念,具有生成性、建构性、功能性、多样性等特征,应从宗教活动的客观事实方面进行理解,做出符合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始终处于王权的控制和利用之中,而西方文化却主要以宗教呈现出来。由此不同的地位决定了中西传统宗教建筑的不同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大都为人建造的,就是不为人建造,也带有很强的世俗气,是世俗引导着宗教;而西方的建筑主要为神建造的,带有很强的超凡脱俗的精神气息,是精神引导着世俗。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与其传统的习惯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习惯法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原始宗教的影响,习惯法的不少内容都是由原始宗教中的信仰、禁忌所构成的,习惯法又强化原始宗教意识,维系原始宗教结构,促进原始宗教功效。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原始宗教与习惯法的互动,弘扬和提升有益的积极的内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中西宗教思想比较研究的结论部分。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是人本宗教,西方宗教是神学宗教。文章从中西宗教的理论体系、神学论证方式、僧侣集团的职能、信徒的态度四个方面说明中国的儒释道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基督教是以神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宗教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社会的特性和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佤族原始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的原始宗教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有着密切关系,伦理道德中的不少内容都是由原始宗教中的信仰、禁忌所构成,伦理道德的维系和传承也大多由原始宗教中的神秘力量来控制。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今天,处理好佤族原始宗教与建设现代伦理道德的关系,对弘扬佤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郁宗教氛围的古老国度,道德教育也长期在宗教怀抱的侵润中生发和延展。"十月革命"之前,宗教几乎占据了世俗道德教育的整个空间。当前,虽然宗教由强制性灌输变成了道德教育中的一种可选择性资源,由东正教一元主导转变为多元共生,但其内蕴的善良、正义、诚实等价值取向依然是引导世俗道德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和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特殊情感,宗教与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东西方宗教与心理的关系,深入剖析了宗教信仰的积极与消极的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宗教道德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通的精神追求,是现代伦理构建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只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仍然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建设有一定积极作用.其当代意义在于: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上是人对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它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发挥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的自律,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范人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了“丹霞红”这一概念,研究了丹霞红在原始宗教中的地位,以及丹霞地貌对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石窟文化的影响,从而阐明丹霞地貌与宗教文化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宗教”、“哲学”具有多元丰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宗教”既表述了神人关系,亦说明了人的敬神态度;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中,宗教具有更为复杂的多维意蕴;同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推断,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宗教”与“哲学”两者呈现出交融互渗、彼此共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宗教曾是哲学的温床,而现在也仍可被视为哲学的继续,由此,展示出“宗教”与“哲学”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神灵信仰以对神灵的崇拜与神圣的仪式体现出宗教性,世俗信仰则以人际关系中特有的虔诚与执着体现出宗教性.世俗信仰的宗教性通过宗教关系反映出来;世俗信仰中的宗教关系不只是指宗教实践中普遍意义上的人际关系与集体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个体之间建立在信任和忠靠的基础上的精神依存关系.世俗信仰实践通过消解人际关系的危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个...  相似文献   

13.
论心理需要是宗教信仰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出发,我们认为心理需要是宗教信仰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原始宗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道德宗教是人类安全和伦理道德的需要,宇宙宗教是人类认知与理性探索的需要,命运宗教是人类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射,是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观照和再现。宗教将不断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伴随人类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的宗教文化观念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两者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历程也是各有风采。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东西方对待宗教文化的态度之不同进行了明了的分析,然后以东方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对东西方文化对其宗教的影响及其导致的重要差异作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两大宗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差异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宗教情感是宗教意识在情绪、情感上的反映,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敬畏感、神秘感、依赖感、罪恶感、羞耻感、安宁感和满足感等,正确认识宗教情感有益我们把握宗教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中的“崇高感”问题始终是审美艺术的一个热话题。中国古典悲剧艺术可谓独树一帜,博大精深,但与西方古典悲剧比较也有相对的不足,“崇高感”弱化就是一个方面。中国古典悲剧崇高感的弱化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导致的。通过中西方古典悲剧的比较分析可知,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宗教意识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甚而决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西方神话服膺于人类文化共同的历史进程,故而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神话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族的特性,蕴涵着不同的文化精神。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体现了以世俗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中国神话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是伦理性的,神话中的人物往往是“德”的化身,表明我们的祖先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的人类宗教思想认为所有的神的形象及其内涵都是人类自身的创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构建了理想的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模式,并假托神祗言传身教,借此规范世人。按照他的逻辑,龙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便是中西方的人在社会规范中对价值伦理诉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伦理现实与世俗超越,感性包容与理性独尊,淡然宁静与积极进取等方面对基督教与儒教与道教的分析比较中,可见中国文化注重感性的内在世界,崇尚淡然处世;西方文化注重理性的外在世界,崇尚积极进取,是有其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的。  相似文献   

20.
近代自然科学首先在西方宗教背景中发展,许多有伟大成就的西方科学家普遍具有极其浓烈的宗教情结,浸透着一种宗教精神。在他们看来,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但是,宗教和科学毕竟是两种信仰体系,两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对文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不能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