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互是学习者为学习、解释和挑战一些观点而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是知识传递的一种主要手段,良好的学习交互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是最主要的交互方式。但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在设计上缺乏交互性考虑,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较高,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本文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网络学习资源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以改善网络学习资源交互性和降低学习者认知负荷为目标,给出了一种具有开放性和交流性的网络学习资源多层次模型;并应用信息可视化技术中的焦点与上下文技术,给出多层次模型的人机界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网络课程中高级知识学习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认知弹性理论的主要观点,阐述了认知弹性理论与网络特点的相似性,从教学设计、资源设计和环境设计等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网络课程中高级知识学习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I普适计算技术推动下的泛在学习已成为下一代e-Learning的重要发展方向,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是泛在学习成功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传统的e-Learning资源仍然是当前大多数泛在学习原型系统的核心,但忽视了适合泛在学习自身特性和需求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建构理论和生态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泛在学习资源组织模型"学习元"为核心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泛在学习系统——学习元平台(Learning Cell System,LCS)。该系统采用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方式,通过开放内容编辑实现资源内容的持续进化发展,可以在多种移动终端上自适应地呈现资源,实现资源之间的动态语义关联,支持社会认知网络的动态生成与共享,并可以基于过程性信息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评价。最后,对LCS潜在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校的各类教学中,然而辅助混合式教学的网络学习平台却普遍存在课堂资源搬家,信息量过多、过杂的现象,影响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从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以及关联认知负荷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的网络平台资源设计,并以"教学技术与媒体"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是近年来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兴在线学习模式。它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网络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使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学习管理系统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媒介,当前大多数学习管理系统框架主要面向传统网络课程,仅支持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单方面访问,对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具有更多交互性的MOOC课程模式支持不够充分,因而有必要对当前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进行改进。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在已有的LTSA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交互代理和知识代理两个元件,使学习资源数据库的知识可以随课程的进展不断更新,学习者之间可以构建学习网络,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6.
在线资源建设的基本内核是构建资源认知模型。研发认知模型的前提是进行学情自适应分析、学科知识特征自适应分析和汉语资源数据库建设。汉语学习资源个性化认知模型可建设途径有多种,基于词的汉语在线学习资源认知模型为其典型代表。词是汉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汉语学习网络建构的重要起点,是连通汉语立体化多维视角的重要元素。汉语词的在线资源认知模型由自然范畴、社会范畴、认知范畴、使用范畴四大基本范畴和书写维度、语音维度、语义维度、人文维度、环境维度、对象维度、展示维度、交互维度、规则维度、交际维度十个认知维度组成,由此可延展出场景-功能、话题-主题等单元认知环境。模型通过统整、融通实现信息聚合。在线汉语学习资源认知模型评估,可从内检和外验两个维度进行,建立起包括资源内容和形式、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内的4类16项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学习资源,也是网络教学的基本要素,其设计水平直接影响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文以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网络课程设计等相关理论和原理为基础,以目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设计的现状为例,分析了目前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已取得的经验,其中包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课程团队;网络课程定位明确;及时应用新技术,充分整合课程学习资源,建设了大批适合成人远程学习的网络课程。同时,通过对现有网络课程及其设计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课程设计本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要为全社会提供全媒体、多终端的数字学习资源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的网络课程设计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应用还不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影响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梳理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为未来远程开放教育及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不仅是呈现信息和传递知识,更是学习者用来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强调认知的社会与物质的双重属性,为信息技术支持的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理论框架。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构建的学习型组织。本文以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为实例,从分布式认知角度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9.
混合学习结合了传统教学与网络学习的优点,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分析混合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毕博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并实现多媒体技术课程建设,阐述了该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学习难点、学习要求等。在理论、实验教学与网络学习的有机结合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知识及其相关软件的运用,同时,教师也能根据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结合多媒体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将网络课程中内容呈现的三种常用形式进行了对比实验,试图探讨它们对学习结果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个实验组在测验成绩和认知负荷方面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研究认为,网络课程中以系统步调学习理论性知识时,内容呈现形式与学习结果的相关性不大,"三分屏"的呈现形式并未体现其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分布式认知理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新分支,改变了传统的把认知看做局部现象的认知观,更多强调包括所有参与认知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透过分布式认知的视角,对虚拟学习社区这个复杂开放的网络学习系统进行分析,从整个分析单元中去探讨教学参与主体、网络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通过分析探讨,为新型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2.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当代学习理论正在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学习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建构认知、分布式认知和情境认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越来越关注知识协同建构的社会本质,知识协同建构受共同体的影响。Web2.0技术在e-Learning中的应用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强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活动来促进知识内容的内化,通过学习活动的序列化,来支持多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而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按需适应成为可能。在学习理论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网络教学正实现从接受认知范式到建构认知范式再到分布式情境认知范式的转换,这反映了e—Learning从技术向教育回归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从网络教学的本质和技术特质来看,其主旨是向学习者提供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个性化教学支持。将认知风格理论用于指导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制作,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与之匹配的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组织结构和媒体策略,以期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学习的优势,并引导学习者建构适应性更强的认知风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网络课程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学习资源是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现阶段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暴露出资源进化不足、进化质量不高和进化不及时等问题。网络学习资源进化智能预警系统是解决以上难题的关键。文章基于知识进化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构建了面向大规模开放协同环境的网络学习资源进化预警系统框架,设计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型,开发了网络学习资源进化预警原型系统。通过SUS系统可用性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检验了网络学习资源进化预警原型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期望能为未来网络学习资源进化的智能预警实现提供参考,并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网络学习资源的智能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校本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开放课程等不断涌现,门数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交叉的网络课程需要联系起来、相互支持,以促进跨课程的网络学习。这就要求课程建设者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网络课程作为课程群来进行建设。网络课程群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实现的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网络课程体系。基于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群能够整合不同网络课程的知识,优化网络课程教学活动,支持学生跨课程的网络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群研究在理论层面多是面向具体学科的经验总结,在实践层面多关注具体案例,尚未洞察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为了提升网络课程群的整体效益,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需要从分析框架、模型建构、促进策略、支持系统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网络课程群建设应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制定明确的目标,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应用知识建构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过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开放学习与开放教育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流发展方向。开放学习理念的产生、发展与技术发展以及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从学习者角度看,开放学习是技术促进学习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信息化学习是开放学习的典型特征。早期的远程教育和校园教育各有其教育与学习质量保障体系,但是遵循开放学习理念的教学过程将颠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单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活动单元或任务组织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基于开放学习的"技术促进学习"特性,探讨影响开放学习质量的要素并建立质量框架,是当前网络与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难点问题。从质量保障的相关因素来看,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学习能力、学习支持、生源质量、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信息化基础设施、学习氛围、实践条件、教师队伍和教学研究是影响开放学习的12个质量要素。这些质量要素按照开放学习系统的组成要素与发展水平,可以形成四个部分(环境与设施、学习与支持、教学与资源、教师与课程)和三个层次(业务基础层、教学支撑层、持续发展层)组成的开放学习系统质量框架。基于该质量框架,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可以从加强学科建设、健全教学环节、共享优质资源、优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能力和建设学分银行6个方面提升开放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7.
样例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根据样例学习的相似性理论,在样例学习过程中,至少要呈现两个或多个样例,而解释性理论认为只要样例合理,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个样例。Anderson等人在ACT-R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阶段重叠模型,Sweller从认知资源的角度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四种样例学习理论从不同角度指导着样例学习实证研究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当代学习理论正在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学习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建构认知、分布式认知和情境认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越来越关注知识协同建构的社会本质,知识协同建构受共同体的影响。Web2.0技术在e-Learning中的应用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强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活动来促进知识内容的内化,通过学习活动的序列化,来支持多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而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按需适应成为可能。在学习理论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网络教学正实现从接受认知范式到建构认知范式再到分布式情境认知范式的转换,这反映了e—Learning从技术向教育回归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国内外教育界的前沿研究领域,是基于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和完善的。依据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两个能力培养需求,要构建情境认知教学体系。并且,情境认知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提供"学校与社会零距离"的教学途径,从而促进专业内涵建设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源自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能够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全新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