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已对自身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产生了消积与负面的影响,制约着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性工作的开展,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来缓解职业倦怠对学校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娟 《青年教师》2006,(7):45-46
“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做出反应的生理、心理综合症状,1974年费登伯格(Freuden berger)首次描述与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1981年,玛诗勒奇(Maslach)等人进一步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即情绪衰竭、人格的解体及低个人成就感。近些年来,教师的职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并且,人们普遍较为关注的是教龄11—20年的这一教师群体,认为这一时期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最严重。但是,根据笔者几年教师工作的切身体验及对身边教师的长期观察,认为工作1—5年也是一个“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的时期。这一教龄的青年教师也极易产生困惑和倦怠感,并对自身的发展及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本文旨在阐述并分析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为有效预防和消除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孙松强 《考试周刊》2009,(10):16-17
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在学习态度、纪律观念、品德操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教师也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再塑教师人格魅力,修身养性,使之远离“职业倦怠”,矢志以身立教,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职业倦怠就是主要表现之一。下面就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为例来谈谈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认识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随后Maslach等人把职业倦怠定义为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  相似文献   

5.
徐慧华 《考试周刊》2012,(10):112-113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中职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但极大地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严重影响着政治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中职学生作为他的直接工作对象也会成为其职业倦怠的受害者。因此,对中职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关对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职业倦怠的概念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指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消极心理反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职业倦怠是许多职业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从业中倦怠的感受更强烈,其中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的倦怠反应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1974年,弗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此后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并没有完全统一,多数人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所产生的失陷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一般地,教师职业倦怠可能出现下列三种反应,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熟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  相似文献   

9.
尹伊婷 《中国教师》2009,(Z1):267-268
中等职业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他类型学校教师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而国内对此的研究不多。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并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提出了一些自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教师工作既可“重复”又可“创造”,教师是成为“职业倦怠者”还是“乐此不疲者”,关键在于自己,在于自己能否“创造“。如果教师肩负树人育才的崇高使命,抱定为学生发展服务终身的坚定信念,把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视为一次创造,教师工作就是引入入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按常理说,职业倦怠是各行各业均可能发生的一种状况,但我在“百度”里输入“职业倦怠”,首页“相关搜索”共有九条,其中六条是指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个结果应该说是触目惊心的。它充分说明,教师的幸福正在被偷走,这种职业倦怠必然会对教育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4月22至23日在南京召开。会议回顾和总结了“十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部署了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省副省长何权出席会议并致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高中班主任教师给心理医生的求助信.文中的“我”所反映出来的,实质上就是一种“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由于工作导致的职业流行病,教师因为工作性质本身对于情感投入的强调,以及工作负荷的巨大而不幸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源于英语“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教师职业倦怠则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指出,职业倦怠有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素质近年来呈滑坡趋势,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面对这样的学生,许多语文教师选择了放弃,认为学生到职业学校来,主要就是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像语文这样的“豆芽课”可以被忽略。其实,一个人的发展,与他的人文素养有关密切的关系。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让学生成为用“科学技术”与“人文素质”两条腿走路的人。  相似文献   

16.
廖锦 《贵州教育》2012,(18):1-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我国教育战线上,涌现出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栽桃育李、心情耕耘,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祖国的花朵,为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贡献。但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辛劳、十分繁杂的工作,日复一日,拿着教育的“旧船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在部分青年教师中,易于产生职业倦怠。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特殊使命,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民众的期待。教师职业,是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特殊职业。职业倦怠,以一种消极心态对待工作,就会成为一种精神负担,缺乏热情与激情,工作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必须重视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增强广大人民教师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湖北教育》2007,(8):56-56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五项计划之一,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和主干项目。该项目计划,到加10年,培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15万人,其中,国家级培训3万人,省级培训12万人,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大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和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4月22日在南京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部署了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有关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出席会议并讲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当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最早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这个词并将这个词语定义为:“从事助人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1]此后,这一领域立即引起了理论界广泛的关注。而教师作为一个关系国家社会未来的高压力群体,它的职业倦怠更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而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我国实施新课改之后,价值的多元化,道德界限的模糊,使思想政治教师又陷入了新的职业倦怠之中。在新课改中,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缘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80后”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社会各行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在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并走进教师岗位的“80后”,他们的职业倦怠又有一些新的成因。利用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措施来化解和改善“80后”教师的倦怠心理,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可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