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牧  郝晋珉  陈丽  顾恬玮  管青春  陈爱琪 《资源科学》2019,41(10):1897-1910
本文基于脱钩理论与方法,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区,对中国各地级市城镇、乡村、城乡人地脱钩状态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基于脱钩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探究了不同用地分区模式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研究表明:①国家尺度下,中国城乡人地关系整体处于不协调状态,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同向增长态势相对稳定,乡村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和乡村人口快速持续减少的反向两极分化日趋严重。②市级尺度下,不同维度各地市的人地关系脱钩类型各有不同,74.2%地市的“城-乡”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36.2%地市的“城”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81.6%地市的“乡”人地关系处于非常不协调状态。③中国土地利用可以划分“城-乡”双集约、“城”集约、“乡”集约、“城-乡”双控4种类型区,“城”集约和“城-乡”双控两种类型区地市个数占到97.9%,不同类型区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方向和措施存在差异,但其最终目标均是要通过对人口、产业和土地利用的科学合理引导和管控,实现“城”、“乡”以及“城与乡”的人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共管理学已经完成“向西方学习”到“走自己特色道路”的转变,逐渐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转型。然而,中国公共管理学距此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从“中国特色”看,仍面临着中国特征难辨和西方理论占据主导的困境;从“世界一流”看,面临着公平与效率“单一”与“统一”价值追求难以解释三维世界、政治与行政“分离”与“合并”结构缠绕交织的困境。为促进中国公共管理学坚实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中国公共管理学要凸显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实践、创建党领导下的中国公共管理理论、推进公平与效率“单一”“统一”“单一与统一结合”的三元价值追求、保持政治与行政“分离”“合并”“分离与合并集合”的三维协调。这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教兴国与高校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教兴国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选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苦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形成、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和战略,这就是:发展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特色理论”;发展战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稳定、长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实现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效益型的转变。有中国特色、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协调机制是破解“行政区经济”困局,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首脑协调会”、“上级政府领导牵头的协调领导小组”和“联合党委”三种协调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基础上,以酒泉和嘉峪关一体化为例,基于复合治理理论的视角,提出了构建以制度框架为基础的多中心的一体化协调机制的整体构想和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胡锦涛同志关于三类科学技术“协调和集成”思想进行了探讨:论述了三类科技“集成”思想的客观依据、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揭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主两翼”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三类科技“集成”间的非线性关系;阐述三类科技“协调和集成”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来,理论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还需要在一些方面加强研究,需要深入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问题境遇、“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他理论成果的关系,“四个全面”与“三个自信”的关系,“四个全面”深化认识“三大规律”,“四个全面”与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培育市场是推进产业链延伸和区域产业合作的基础。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空间布局拓展的梳理及其产业链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之间增长关系的探究,发现汽车产业链演进实践契合“分工—市场”循环累积的经典理论,凸显“市场”的中国特色,呈现“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特征。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需从成长性、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等多个维度培育高水平市场,壮大本土企业,通过产业链布局构建区域产业链、国家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8.
陈艳萍 《今日科苑》2010,(10):124-124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研究生会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基础上,对研究生会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以“以人为誉’的理念指导研究生会工作,以“全面协调”的理念增强研究生会自身建设,“统筹兼顾”、因人制宜,努力营造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0.
何建民 《今日科苑》2009,(20):16-16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煤炭企业安全转型和谐发展的科学理论,必须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1.
丁学谦  吴群  刘向南  谈林沂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11):2233-2246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对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3个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情况,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探究3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6—2019年中国“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系统呈现“低发展水平、高耦合度、低协调度”的特点,3个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耦合度呈现曲折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总体上由失调衰退阶段向协调阶段转变。②3个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更高,绝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等级,但耦合协调度没有达到协调发展阶段。③经济实力、外部制度环境和金融规模对3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消费能力、环境规制、政府能力及金融效率则不利于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丰富了“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对助推3个系统的协同发展演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VISA International创造了一种把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复杂性理论融为一体的智慧型组织,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组织新范式,在“混沌”和“有序”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产生了竞争与合作相互协调的机制,使组织呈现出既有适应力又有创新力的特点;VISA International体现了信息化、知识化组织的核心本质,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发明》2009,(5):61-61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必要将“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引向更为深刻的讨论!通过更为深度的反思和讨论,把话题直接导向一系列关乎“中国创造”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政策,有必要对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进行理论思考,为在实践上积极推动和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整合必要条件分析(NC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混合方法对中国科技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组织学习、协调整合能力、重组转型能力、环境不确定性与科技企业新产品开发优势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组织学习与协调整合能力是新产品开发优势的必要条件;组织学习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优势;协调整合能力与重组转型能力分别在组织学习与新产品开发优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共同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分别正向调节“组织学习-新产品开发优势”与“重组转型能力-新产品开发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为“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这一学术对话提供了新的见解,深化了当前文献对新产品开发优势形成机制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6.
谢臻  沈梓睿  范胜龙 《资源科学》2022,44(11):2276-2289
需求侧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充与完善,在腾退“一户多宅”的进程中,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保障。本文以传统农区福建省建瓯市为例,从农业需求侧视角出发,诊断“一户多宅”类型,利用人-地-业系统分析耦合协调关系,提出理论、现实与规划3种整治测算方法,并比较包括空间整治潜力和农业需求侧耦合协调度在内的整治效应差异,为“一户多宅”分类退出工作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地方管理对“宅”“户”认定方式模糊,形成继承型、附属型、村内型、跨村型4类“一户多宅”。②耦合度上,“一户一宅”与“一户多宅”均呈现出高水平;耦合协调度上,“一户一宅”、跨村型与附属型为中级或初级协调,继承型和村内型为失调状态。③退出耦合协调度失调的村内型和继承型“一户多宅”,疏解非合理性需求;保留跨村型、附属型为有偿使用,确保农业需求侧稳定发展。④宅基地空间整治潜力方面,理论整治方式最优,规划整治方式最差;但农业需求侧耦合协调度方面,规划整治方式最优,理论整治方式最差。研究认为,挖掘农村存量用地固然是“一户多宅”退出的目标,但农户的生产生计以及农业发展是农区宅基地退出需考虑的首要前提,应当优先依据农业需求侧诉求,分类、分序选择退出。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辛夫 《科研管理》1997,18(2):19-24
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阐述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学基本原则的内在联系。工业文明后期引发的生态危机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出来的。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运行法则给人类以莫大的启迪,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雅方 《科教文汇》2008,(2):181-181
产品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研究“物”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也正是符合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人文事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19世纪末期,由于部分学者倡导“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以此为基础的“地缘政治”等观点,使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前苏联在1968年才开始复兴人文地理学.我国70年代以前也将人文地理列为禁区,属被批判的学科之一.二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外人文地理学的“生态论”、“景观论”、“协调论”、“行为论”等理论的创立,使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有了重大突破,对分析解决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区域问题、资源与人口问题以及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建构和管理政策选择的理论前提。“和合人”是立足中国传统和合思想、反思西方管理人性观和因应时代变迁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和合人性假设是“经济人”与“社会人”、“工具人”与“目的人”、“理性人”与“情感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现实人”与“理想人”的和合化生。和合人性假设为当代管理理论的融合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建构奠定人性基础,为中西方管理文化的会通确立思想前提,在当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