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乒乓球作为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乒乓精神”在新形势下不断地丰富发展成“国球精神”。分析“国球精神”的文化取向对我国乒乓球消费市场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乒乓球社会化进程和体育产业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人文奥运”理念的理解,发现乒乓球竞赛礼仪文化中缺失“人文”理念。中国把乒乓球奉之为“国球”,完善乒乓球礼仪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对这些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NBA对我国国球文化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浩 《体育世界》2009,(9):104-106
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是现代体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外优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国球文化成为体育界重要的历史使命。NBA作为美国体育文化的代表,其影响力已经遍及全球,其发展经验对于中国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主要的借鉴作用。尤其在如何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国球文化,使其在世界上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体育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05,(12):58-59
在中国,喜欢乒乓球的人都领略过国球的高度——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建功勋,带给人们激情和豪迈:身处“乒乓王国”,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国球的厚度——从城市到乡村,乒乓球是中国人最常见的体育运动。而善于制造热潮,传播快乐的大本营——湖南广电,以强势媒体为平台,将国球的高度和厚度完美结合在一起,隆重推出了“王者风范,国球大典”。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发展取得了极大辉煌,但是从世界范围看,乒乓球运动正面临着被世事所遗弃的危机.从构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未来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发展脉络,并提出了构建文化自觉的三点要求:觉醒、客观、担当,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的三点要求:传承、开放、超越.旨在深化乒乓球运动项目发展的精神内涵,厘清其文化发展脉络,为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提供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6.
刘鼎 《乒乓世界》2008,(3):153-153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其文化传承已久,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倡导国球文化,北京科技大学举办了“奥运北科·乒乓有我”北京科技大学首届国球文化节。此次文化节于2007年10月开始.12月结束,历时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共举办校级乒乓球比赛3场.参加北京市高校校际间乒乓球比赛3次,邀请了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多所兄弟高校来我校进行友谊赛。  相似文献   

7.
程成 《体育世界》2013,(6):45-46
乒乓球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精神文化,它应当是充分吸收了东西方各国乒乓球精神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国球精神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精神文化;乒乓外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国球精神文化是以展现个性与塑造人格精神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来说,乒乓球是“国球”、羽毛球是“第二国球”这几乎已经无可争议了。  相似文献   

9.
为传承国球文化精神,宣传国球文化内涵,燃起高校学生参加国球运动更高热情,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了“国球的辉煌,祖国的骄傲”北京林业大学第二届国球文化节。  相似文献   

10.
乒乓球教学对于“国球”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乒乓球器材的多元性、技术的复杂性和打法的多样性决定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诞生为乒乓球技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本文以宁乡实验中学2011届体育高考生乒乓球专项学生为实验对象,运用视频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正手攻球、推挡侧身攻和搓球起板等乒乓球技术的学习进行实验对比研究,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视频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动作技术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愿意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增加交往、通过体育考试等;男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女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慢跑、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绳等;大学生体育人口较少;校内场馆和校园空地是大学生经常体育活动的场所等。为此,应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塑造良好学校体育环境,提升社会体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影像媒介为武术传播提供的基本条件,在视觉文化下,武术以其独特优点与视觉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现代传播特点的文化形态——武术视觉文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做了释义:"在传播当中,武术内容转化成影像,形成的感性直观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整体勾勒出武术视觉文化传播的谱系。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觉理论、传播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运用武术影像的符号语言,揭示视觉文化传播映射出来的一些理论,使其成为破译武术内容的时代追求,从而形成武术视觉文化的谱系脉络,完善武术传播理论。在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在武术视觉传播中塑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话语体系,形成特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林萍  杨文运 《体育学刊》2006,13(5):40-43
“国球大典”由民间海选、大师对抗赛、乒乓嘉年华三大主体活动组成,这种高、低端互动的体育狂欢,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体育赛事电视节目“娱乐化”之路,促进了体育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与结合,促进了国内体育的市场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体育院系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体育专业教师对学生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现状、学生对奥运会的情感态度以及奥林匹克文化传播途径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存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并创造性地提出今后我国高等体育院系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六边形双元互动”模式,以期对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更广泛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更广泛普及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相似文献   

15.
范启国 《体育科技》2011,32(1):1-2,11
通过对历届奥运会前三名国家的研究,得出结论:竞技体育强国应该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做保障、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联赛作为支撑、有强大人口资源作为基础、突出的优势项目作为亮点。我国是不是竞技体育强国现在有很多争议,主要是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联赛,职业联赛可以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建议,我国加强竞技体育联赛制度建设,提高联赛质量,把我国的乒乓或羽毛球职业联赛办成世界一流的职业联赛,提高我国在世界联赛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种特质,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区域性、文化性等特点。研究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传播源的形成,跨区域的传播途径、影响因素及传播策略,可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文化跨区域传播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从分析乒乓球运动的规则、器材和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及其从英国走向世界、进入奥运并成为我国"国球"的发展历程入手,揭示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间的差异;指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可遵循现代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建立传统武术传承和创新的发展体制,提高传统武术的地位,旨在找出新形势下传统武术传承和创新的发展关系,更好地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肖焕禹 《体育科研》2012,33(1):22-26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体育文化和媒介体育文化传播发展沿革的梳理,分析当前媒介体育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发挥媒介体育文化传播功能,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举措:发挥媒介体育传播价值观念构建的功能,构筑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念体系;发挥媒介监测体育环境与社会整合功能,促进体育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媒介体育传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通过体育媒介传播生产快乐、愉悦身心,还原体育媒介传播的本质功能;发挥媒介体育传播的经济功能,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婷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2):103-104
文章运用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它具有非严格决定性、动态性、自调节性及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的演化过程,挖掘该系统中结构与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可以促进这一系统稳步发展的可控制因素,以期在现状的基础上推进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武术电视传播:文化为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讲用 《体育科研》2009,30(4):55-58
中华武术是受中国传统儒、道、墨、释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讲求武德伦理、自修兼济、艺术审美,蕴含着儒家的仁义思想,墨家的非攻思想,道家的自然思想,佛家的救世思想,强调身心一元;目前中国电视对武术以固定化栏目传播的主要是技击武术。对武术技击的放大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戕害了武术文化,导致了受众对武术的误解,从长远来看不刹于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武术电视传播需以“文化传播”为魂,采用“文化、技击、艺术”等多元传播形态,运用多种节目形式展现武术的“原貌”与“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