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为探索实施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技术运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第一、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太极拳推手比赛男子冠亚军决赛及2015年第八届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比赛各个级别前8强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的竞赛方法、裁判职责、评分办法、场地及服装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其指导思想体了现太极拳推手项目特色,增加了太极拳技法的运用。新规则对技术的主要变动是:第一,将活步改为定步推手;进攻时在盘手状态下进行;严格执行搂抱处罚、取消优势获胜。第二,鼓励使用技术动作,使用规定动作可累计加分。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影响:太极拳推手技法更加丰富,技术风格突出,项目特色鲜明。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在对太极拳“核心”技术回归的前提下,注重太极拳盘手中“听”劲的提高、组合劲力的主动进攻以及“化发劲”转换能力的防守反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太极劲与外力运动规律的探索,揭示太极拳“功手”与“病手”差异之根源,进一步分析其“轻重沉浮”的外部特征,从内外两个层次展开了“引进落空”之技的学理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定量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在竞赛规则下太极拳推手技法中“掤”的特质和原理进行了实践分析。研究认为:竞赛规则是影响竞技太极拳推手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规则的演进促进了传统太极拳推手由双人体会、揣摩太极拳劲法变化的徒手练习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竞技性、观赏性、高强度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从理论层面上看,“掤”在太极拳推手中不仅是指某个技术动作,更是一种攻防意识和反应状态;从技术层面上看,“掤”是在两点接触控制外,第三点出现变化而形成的滚动的力,形成滚动力的要素与发力的方向和路线相关,从而达到破坏对手身体平衡的作用;利用试验方法阐述“掤”劲的原理、作用及延伸性,客观地反应太极拳技法背后的科学原理,为竞技太极拳推手技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极推手伴随着太极拳的传承与演变而不断发展,在《太极拳论》与各代太极大师的逸事中,对太极推手技法的描述多处于一种理想状态。通过对太极推手的实践分析,尤其是对竞技太极推手中最后发放的典例技术动作的三维录像解析,认为太极推手实践中的技法与其理论差距较大,竞技太极推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形似变异的站立式摔跤,很难用拳论中描述的那些精彩技法来吸引观众;太极推手不适宜作为一种纯技击性的竞技运动走上擂台。  相似文献   

5.
马鑫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3):111-114
太极推手运动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极拳的精华部分.通过对30名在校大学男生长期科学的太极推手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针对性的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或课余活动中推广太极推手运动,将对大学生的体质增强、人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起到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打造一个独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武术对抗项目,以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的竞赛模式和竞赛规则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根据打造一个现代武术对抗类竞赛项目的实际需要,采取了“限定技术、精选技法、形成简明技术体系”的整体改革思路;经比赛试验可知,新的竞赛方法不仅消除了曾多年困扰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的顶牛、搂抱、抓衣服、像摔跤、满场跑等现象,而且使竞技太极推手比赛回归了传统,成为了众多太极拳家心目中的太极拳;采用先合手演练,再对抗竞技的比赛模式,既坚持了传统太极拳的“打练结合”,也具有浓厚的现代竞技体育气息,是一个突出的创新;在新的竞赛规则引导下,必将形成新的竞技太极推手技术体系,这正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以武术竞赛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主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三维影像解析法,对十运会女子太极拳决赛(自选套路)的前6名优秀运动员高难度323B+3进行定量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武术竞赛规则中对太极拳旋风脚转体单脚落地动作转体度数的确定方法及连接难度的分值设置欠合理。  相似文献   

8.
作为竞技武术徒手格斗项目,竞技太极推手以柔克刚、以巧致胜的技术特点能够反映武术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更好传承武术技击技术,为其走入竞技体育、走向国际体坛打好基础,选择与竞技太极推手技术较为相似的中国式摔跤、柔道作为比较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三者的技术形成历程,并从技术组成类型、上肢主导类技术、下肢主导类技术、技术组合之间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为竞技太极推手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竞技太极推手技术内容的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厘清太极拳特色技法内容,禁用非典型太极拳技术;推手形式由“搭手”后“插把”调整为“四正”“四隅”;以太极八法为依据,形成竞技太极推手指定性“引化”“发放”技术;界定组合技术,调整有效进攻范围,更为全面地展现太极推手的传统内容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研究借助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陈式太极拳传承人王西安老师的“懒扎衣”动作进行数据采集,获得运动学参数,以太极拳、运动学、生物力学理论为分析依据,结合“懒扎衣”动作下肢关节活动特征进行研究,以期能帮助习练者更加直观认识并掌握不易察觉的技术细节,为规范习练者运动技术,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太极拳运动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1994年全国太极拳推手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古老的太极拳推手向新兴的推手竞赛转变过程中,传统的技术要求和理论体系与现在的推手竞赛存在着各种问题。以1994年全国太极推手赛为研究对象,从比赛弃权和取胜场次,比赛胜负比分,使用技术动作,技术动作得分情况以及对运动员的有关问卷调查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发现问题,探讨太极拳推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从“推己及人”到“内圣外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对太极拳的人文价值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是一种内涵厚重且具有人文精神的拳种.太极拳是关乎“人”的一门学问.太极拳所阐释的,“正己”、“知己”、“舍己”、“随人”成就着太极拳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并在这些思想的相互联系中构成了统一的价值观——“推己及人”、“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生物力学原理与方法,对太极拳竞赛套路高难度B级跳跃动作旋风脚转体360°接提膝独立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起跳技术特点及运动学规律,为丰富和完善太极拳难度动作技术理论,科学指导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传统体育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为了探讨传统体育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将60名绝经女性,随机分为非体育锻炼组和跳绳、木兰拳、太极拳套路及太极推手等4个运动组,经10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非锻炼组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4个运动组的骨密度均增加,并且太极推手组所测各指标及跳绳组桡、尺骨骨密度增加得更明显;经组间比较,太极推手组优于跳绳组(P<0.05),跳绳组优于木兰拳或太极拳套路组(P<0.05).结论:传统体育跳绳、木兰拳及太极拳运动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是积极的,是绝经女性抵抗骨量丢失,促进骨密度增大的有效运动,并且太极推手对骨量增加更全面,增大骨密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摘要:以“太极拳健康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查阅了有关太极拳与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太极拳健康工程”实施中的核心内容展开了研究。研究认为:应充分利用太极拳所独有的健身文化资源,打造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品牌,树立太极拳健康社会形象,更好地发挥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其中打造文化品牌是“太极拳健康工程”的出发点,提升服务意识是“太极拳健康工程”的着力点,搭建信息平台是“太极拳健康工程”的关键点。“太极拳健康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应实现太极拳由“技术教学”向“文化推广”和“健康服务”的重要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一、《打手歌》的原文及其作者通行本七言六旬共四十二字的《打手歌》,初见于清·王宗岳著《太极拳谱》内。其原文为: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捋”,原作“(扌履)”;“沾连粘随”一作“沾连黏随”,今皆依筒体字及通行本。此外,个别辑本有作“人难侵”、“敌难近”、“沾连绵随”“引入落空”等等,都属笔误或润改。陈沟两仪堂旧抄本《打手歌》首句作“掤摅挤捺”;近人陈子明(?——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法,对参加6个月杨式太极推手与套路锻炼的50—60岁中老年女性心血管功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杨式推手运动强度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合中老年女性锻炼;推手与太板拳套路结合锻炼比单独太极拳锻炼更能提高中老年人有氧工作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太极拳术锻炼对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改善程度与运动强度成正相关,运动强度越大,心血管机能改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太极拳运动中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对于运动员合理分配体力,提高运动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武术运动深入发展需不断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参加1990年、1992年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的48名专业运动员和业余参赛者的调查,运用监测观察法。咨询反馈法及综合归纳法等方法的研究。对于如何将二者密切配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身法的角度探讨太极十三势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十三势之“势”进行探讨.研究认为:1)“势”是一种原始的、潜在的、并贯穿于太极拳运动始终的能量.无论太极运动形态怎么变化,必须保持“势”的不丢.2)“势”蕴含于太极拳身法之中,保持正确的太极拳身法是维系“势”这种能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杨式大架太极拳的技术特征 ,从关节角度定义杨式太极拳大架概念 ,对杨式大架太极拳身型技术要求 ,下肢步型的膝角等关节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发现下肢的关节角度具有良好的发力、稳定特性 ,揭示出太极拳的诸多特点 ,并且认为 ,决定太极拳动作间架的第一成因是它的技击性 ,充分说明太极拳动作的技击特点。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通过太极拳云手技术对脊柱曲度影响的实证研究,探索太极拳形态的核心技术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实验方法对高水平太极拳组和普通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高水平太极拳组,在太极拳云手动作的脊柱变化是脊柱胸腰段曲度在胸椎1~7节上没有明显变化,而从第8~12胸椎,包括全部的5节腰椎,整体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后凸趋势,且呈现出逐节递增的变化特征。结论:1)太极拳形的核心要素是脊柱的生理弯曲减小,由“S”型变化“C”型,形成近似“中直”的轴形。太极拳运动能够对人体脊柱的曲度和活动度起到很大的锻炼功效,有长期太极拳练习经历的人群,在对脊柱曲度变化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上要明显优于短时间或无太极拳练习基础的人。2)受传统“中庸思想”影响和太极拳攻防化劲发力要求形成了太极拳形的“中直”脊柱形态变化。3)脊柱生理弯曲改变,使脊柱椎间盘受力均匀,深层肌肉得到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脊柱疼痛等脊柱疾病,有助健康。4)依据研究结果提出“靠墙站桩”简易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