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媛媛 《新闻世界》2010,(6):170-171
2009年,发生在湖北巴东的邓玉娇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从邓玉娇的个案中,我们看到,网络舆论在对司法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民意监督与司法理性无法平衡、潜在的二元对立意识制约网络言论的公正性、"一边倒"的言论有失公允、网络舆论对民意的代表性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毛兴勤 《大观周刊》2011,(17):105-105,96
民意是一个令人迷茫的概念,其常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历史上的政客们常煽动和利用民意来实现特定目的。必须对民意进行理性的引导.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阶段都必须尊重民意,但这一尊重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才有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鹏 《记者摇篮》2010,(7):44-44
“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在“周久耕案”、公务员“出国考察门”事件、“局长日记”事件中,可以看到网络已经成为反腐败的重要渠道;在胡斌飙车案、许霆案、习水“嫖宿幼女案”等案件中,也可以看到网络民意对司法裁判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对行政执法的有力监督。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躲猫猫"事件是我国目前网络民意表达现状的一个必然结果,并将影响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作为一种公民权利的表达,网络民意表达的合法性已得到确立并对政府的公共决策产生了影响;网络民意表达的参与主体范围继续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且行为更加理性、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29日,李昌奎被执行死刑.一起沸沸扬扬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该案背后汹涌的民意(网络舆论)是否影响了公正审判,再次引起人们深思①.连同今年密集发生的"天价过路费案""药家鑫案"等,重重拷问之下,各界都该反思:是司法"遵循"了民意还是民意"绑架"了司法?面对这个问题,传媒人与司法人经常会给出不同答案.到底怎样的感受更接近现实,我们不妨先看一项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的舆论空间和思想阵地,网络民意近年来颇受关注,但其易变性、跟风性、随意性和非理性等特点极易使其形成所谓的"民意审判",对社会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民意审判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而对网络民意审判进行理性反思,旨在为建立全新的网络民意应对机制和避免其负面影响提出一点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蔡士博 《大观周刊》2011,(31):121-121
近十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民众意愿表达方式一“网络民意”。本文从其概念、特征和对我国司法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杰克逊大法官(1941年~1954年任职)有句名言:“我们不是因为没有错误而成为终极权威,我们只是因为终极权威而没有错误。”现代司法之所以被看作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除了有赖于法院中立、公正的裁判外,更有赖于司法的终极权威,即当事各方对法院及法官始终都能心怀敬畏之心,都能理性、心甘情愿地服从、接受并执行司法裁判。  相似文献   

9.
司法作为法律控制的领域,更多地强调法律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可能会使司法领域成为民主虚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重拾民主、考虑民意对司法的正当影响,对解决民主与法治之间的抵牾和冲突有所助益.通过传媒表达出来的民意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司法过程,只有经过合法性检测的民意才具有正当性;司法机关亦应当提供将民意导入司法程序的制度通道,使民意与司法通过传媒架设的合法交涉程序形成共鸣.  相似文献   

10.
许乐 《档案管理》2023,(2):64-70
在我国司法改革过程中,作为确保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实现途径,法院裁判文书数字化信息公开是推进司法公开进程的必要手段,在司法实践领域极具价值。美国法院裁判文书数字化信息公开的历史演进、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以及美国法院裁判文书数字化信息公开领域的各类开放存取信息系统,即PACER系统及其CM/ECF子系统、COURTWEB系统、FDS系统的实践特征与运行缺陷,对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创建的“中国裁判文书网”的运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裁判文书网”改进之处有四:一是“案由”检索项的设置应涵括“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二是“被害人”应设置为独立的检索项;三是“案号”检索项难以使用,可予取消;四是裁判文书的说理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闫娇 《大观周刊》2012,(43):78-78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三大原则之一,明确指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的内容。然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各类热点案件,并开始以自己的认识对案件始末及其进展进行评判,民意逐渐渗透到司法实践当中。甚至有时会看到民意主导审判的情形出现,此时公平正义与民意在司法实践中就需要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12.
杨艺 《东南传播》2012,(7):45-47
公众舆论对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其责任要求其实施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媒介作为舆论与司法的桥梁,很容易引导舆论,进而影响司法独立。"舆论审判"对司法独立有很大危害,它源于舆论与司法之间的相互矛盾,最大的冲突表现为情超越法。实际上,二者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存在根本矛盾。笔者相信从法律制定、司法审判、媒介自律三方面入手有望解决"舆论审判"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加强司法开放,通过媒介加强法律对民意的逆向引导;以法承情,制定出完善的体现民意的《新闻法》;加强媒介自律,提升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3.
刘小燕  秦汉 《新闻大学》2015,(1):119-125
政府回应民意的逻辑起点在于民意的产生,而民意表达的根本动因源自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三重距离:即天然距离、现实距离与"理想"距离。本质上,政府对民意的回应就是政府对三重距离的回应。在"后新闻传播时代"或社交媒体时代,政府回应民意的理性选择是要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明晰民意的公共性与公民性,善用"双螺旋"模式——通过话语回应与行为回应这两个维度来回应民意。旨在促使"弱公共领域"的进一步活跃以保证"强公共领域"的有效运转,并最终服务于全体民众。  相似文献   

14.
丁川 《大观周刊》2011,(14):208-208,179
面对这些年来出现的孙志刚案件、黄静案、佘祥林案、刘涌案、邱兴华案、宝马撞人案、彭宇案(公车乘客撞路人)、许霆恶意取款案、躲猫猫案、邓玉娇案 、李刚案等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件,群众的参与度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民意作为一种群体力量在司法判决中时常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民意与司法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民意对司法的影响做了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代末年,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章程,使得中国现代司法体制开始建立,裁判过程随之发生变革,为民国时期司法制度的革新做了铺垫。当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保留的民国司法档案还没有得到有效整理,因而对民国时期地方法院在新旧交替之下的司法裁判实践的研究,尚有许多空白之处。法源的继承和变迁是民国司法实践的重要方面,民国江苏地方法院的裁判文书对于民国时期习惯法在民事裁判中的运用有具体呈现,不仅直观反映出民国时期地方法院对中国传统习惯法利用的继承与赓续,同时也见证了新式法治理念下中国司法裁判制度的革新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法治社会,从制度上对于恢复正义负何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不是某个政治机构,也不是某个私人机构,更不可能是变幻莫测的民意和舆论,而只能址法院。 因为,征法院,人们是以诉诸理性的辩论来寻找正义的原状的。只有理性才能发现正义。一个社会,只有在运用理性,而非运用权力、金钱和强力来解决纠纷之时,才能真正享有和平与秩序  相似文献   

17.
"媒介审判"作为西方的舶来词,其存在的背景与我国大相径庭,当新闻界不断对其"发难",大量研究专注于媒介的民意干扰和舆论引导时,过于强调媒介自我赋予的主导权时,却忽略了媒介审判中媒介本身的被动性。本文对概念进行重新阐释,分析中国式媒介审判的被动与局限,理性探究新闻报道与媒介审判的关系,探寻媒介与司法之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奴隶社会成文法典的考察,认为奴隶社会的证据制度不是神示证据制度,奴隶社会有神明裁判,但使用有限。奴隶社会诉讼在证据分类、证明责任分配、证据审查判断方面体现了原始理性特征,可称为原始理性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王晶 《新闻记者》2015,(1):21-26
互联网在中国20年的发展既为中国网民挑战传统与权力结构带来了契机,同时其本身特有的技术特征也使很多人天然预设了"网民"对"人民"的代表性。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同时也通过分析网民的社会阶层以及影响网络舆论产生的因素,说明网络民意无法真正代表现实民意。由此,本文主张对网络民意客观理性的尊重,既认可其风向标的特征,更提倡非乌托邦式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吕玉茹 《大观周刊》2013,(11):33-33
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致力于能动司法和司法民主化改革,倡导并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与形象,积极促进司法与民意的沟通,由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审判中民意沟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