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中外教育史上长期争论的难题。对各派教育理论提出的教育目的及其哲学基础进行比较分类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围绕教育目的之争论大体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大派别;一派可称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个体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另一派可称作“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社会的规范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和  相似文献   

3.
根据在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同抉择,教育目的主要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主张。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两种教育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对这两种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并出我国的教育目的应以人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儿童中心论下的教育在追求教育民主的同时,降低了教育的严谨和效率.儿童中心论是西方个体本位论在教育上的体现,适应于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西方社会,它在实践中有着与此类社会相适应的道德法律体系的支撑.在中国实践儿童中心论,则可能导致个体本位论的教育与社会本位论的道德法律体系相冲突.  相似文献   

5.
应确立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价值目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可以理解为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或一个主体)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想、所追求、所要达到或所规定的理想状态或要求。有人把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归纳为四种:个人本位论,即以满足个体需求为中心的价值目标;社会本位论,即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学术本位论,即以发展学术为中心的教育价值目标;统一论,即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与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相统一的教育价值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环境之下的不同的大学,会有不同的教育价值目标。在中国大陆,目前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6.
一 人类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至今,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始终存在着差异。最具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是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这两大阵营。所谓社会本位论,主要指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并实施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维护社会  相似文献   

7.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着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他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但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很多积极因素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挖掘。  相似文献   

8.
肖丽芳 《时代教育》2009,(8):152-153
教育目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社会本位论.生命的提升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论,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观,论证了这正是教育场域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教育目的观举要教育目的根据什么来确定?长期以来,是教育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讲可具体细分为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4个大的阶段, 其中影响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较大的, 主要有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传统教育”思想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 它们与教育中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引申出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主张。这些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 “三个面向”为指针, 即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 立足本国, 面向世界, 探索出一条既是现代化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纪方 《考试周刊》2007,(2):36-37
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在社会改造主义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在课程论观点上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以及活动,忽视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以及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观点的分析,提出应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统一起来,做全方位的考查。  相似文献   

12.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教育目的论中的重要理论,辩证统一地看待两种理论,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具有现实意义。针对目前高校持续扩招而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现状,高校教育管理应采取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相关措施平衡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的构建是否应该基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还是仿西方基于其个体本位的教育理论体系,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确立,关系到实现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建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转变,关系到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建设是否符合我国社会本位论的文化环境需求。批判学习西方体育教育理论是中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必需,但对其简单复制和运用则是非理性的,其理论移植到我国体育教育的实践,个体本位论的教育与我国基于社会本位论的道德法律及其它社会体系必然冲突,其有效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4.
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它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积极的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就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则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被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各执一端,强调了教育价值功能中的一个侧面,应当说,都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二者的共同弊病在于它们都把自己的出发点强调到了极端的程度,完全排斥和否定了另一面的合理性。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看成是同社会相对立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观念的错位导致德育功能的缺失 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争论已久,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几千年来的教育一贯注重“社会本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关系性的,“社会本位”又极力宣扬“一大二公”,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中国数千年历史绵延不断的原因,但也正因为如此,个人利益受到轻视,甚至连单个的人也是不重要的。在这种社会传统观念中的德育也必然是忽视个人的,它过度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需要,却很少顾及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不关心个人私利,从…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标与知识观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在课程、教学领域中的反映和具体化。关于如何确定教育目的,教育家们一直在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之间徘徊不定。社会本位论者如洛克、赫尔巴特、斯宾塞强调社会的需要,个人本位论者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强调儿童发展,双方  相似文献   

18.
“教育有无目的”是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这一命题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教育作为工具”和“教育作为生活”这两种不同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理论充满着价值判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大学形成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认识论、张伯苓为代表的政治论和以梅贻琦为代表的人本论等三种不同价值归依的大学使命观。认识论以高深学术为本位,遵循高深知识的逻辑演绎大学使命;政治论以社会为本位,围绕"公""能"教育阐释大学价值;人本论则以个体为本位,通过通才教育诠释现代大学理念。这三种大学使命观,对当今中国大学的办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目的的个人体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的教育理论新认为的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S一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人可以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同超历史的抽象统一。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