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子弹飞》: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编是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案例,消费文化的各种要素深刻地影响了它的改编策略:充分发掘文学原著中故事元素,用电影的方式重写文学原著中的故事,保持流行艺术中"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对原著中的人物角色重新设置,突出丑角人物与理想人物,发挥电影的视觉文化功能,创制视觉奇观,变原著的评书体语言为戏谑化的对白。  相似文献   

2.
《驯悍记》自1913年以来就被我国戏曲改编,最近一次改编是2013年11月武汉汉剧院推出的同名汉剧。对比汉剧《驯悍记》与同名原著在人物行当设置、唱词与唱腔、文化植入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现汉剧改编在保留原著"悍味"的同时,巧妙地追求与原著的美学对等。汉剧《驯悍记》改编的成功,说明只有在莎剧框架内彰显剧种风格,与原著各显特色,才能达到戏曲移植改编莎翁名著的目的,解决容量不对等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阅读原著、引文,一直是学习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探讨了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中,解析原著、引文的作用以及解析原著、引文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翻译策略下,译文的风格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对待原著语言的变异现象时,《尤利西斯》两个中文译本手法截然不同:金隄译本以变异对变异,从而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语言特色。而萧乾、文洁若译本则努力使原著的语言变异常规化,使之阅读难度降低,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翻译本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手段,一味的"归化"带来的通顺掩盖的是译者的"暴力"。期待译者能够用更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重译林语堂,是推动林语堂研究深入开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意义。林语堂英文原著的现有译本,不足之处甚多,但也自有其优长。根据翻译伦理对翻译行为的规范,汲取"筛选积淀重译论"的合理内核,将其具体化为"筛选———融汇———创新———超越",能为重译林语堂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林语堂英文原著汉语重译工作的积极开展,亦有助于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万永成 《宁夏教育》2011,(12):70-71
所谓"传统阅读",笔者认为:捧着书本读原著是一种阅读形式,走进多媒体教室上网、看电影电视又是一种。笔者暂且称前者为"传统阅读",而把后者称作"影视阅读"。众所周知,目前"传统阅读"被淡化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中学生中,  相似文献   

7.
1928年,法国导演莱皮埃在改编左拉的小说《金钱》时,注重对原著核心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精简出场人物,利用新型摄影技术展现宏大画面,在舞台布景上充分利用印象派艺术风格,使电影《金钱》突破了早期电影借鉴情节的简单改编模式,具有特殊价值。莱皮埃的《金钱》对左拉原著的"忠实改编"和电影化处理凸现了这部作品对于电影美学的意义,也呈现出对于改编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美文学课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旧的"文学史﹢选读"的课堂模式,建立新的以原著阅读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挖掘文学课的内在潜力,加强文学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交叉与渗透。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者最早是将"欧亚主义"视为哲学思潮予以关注的,在较广泛译介欧亚主义思想家经典著作和俄罗斯(苏联)与欧美学者的相关研究著作的基础上,他们认真研究了欧亚主义者的原著和国外学者研究欧亚主义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派的"读者反应论"在中国译学界的反响非常大,这一理论有其进步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各种评论充斥在各种学术刊物中。通过对尤金.奈达的原著和国内翻译过来的资料的研读,阐述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莫友芝是晚清以来,闻名于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和目录版本学家,也是"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除搜读了莫友芝原著之外,广纳各家之说,对莫友芝的人品、文学、文化和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介,旨在撩拨黔学之光,仰推内涵丰富的"沙滩文化"。  相似文献   

12.
梅贻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大师论"是诸多学者研究梅贻琦教师观时关注的核心。其实,大学教师不会都成为大师。从梅贻琦先生原著入手,可以进一步探究梅贻琦教师观的丰富内容与实践效果。梅贻琦教师观是在"良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成为"大师"的。"良师——大师——密切师生关系交往",三点贯通,形成了梅贻琦先生系统、完备的教师观。  相似文献   

13.
张蕾 《学周刊C版》2014,(10):212-213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涂季菲 《教师》2011,(17):113-113
一、导言作为电影原著的《妻妾成群》,作家苏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旧社会父权制下"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的悲剧命运,那种温馨伤感的气息,使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红楼梦》,甚至《金瓶梅》的影子。本文只是围绕着小说的叙事中心人物——颂莲,针对其家庭背景与突变、性格与情绪的变化以及大背景下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再生缘》由古至今的传播情况作初步梳理,从中掇取弹词《孟丽君》、话剧《孟丽君》、越剧《孟丽君》、电视剧《再生缘》、网络小说《凤开新元之孟丽君传奇》五部作品,探讨原著《再生缘》中孟丽君形象的演变。孟丽君形象不断演进,其身上"女权主义"的反叛色彩,经历了"由隐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的第一个德译本于1959或1960年在东德出版时,书名被改为"在官员的公馆里"。这是因为在1958年,改变自《家》的同名电影在东德上映时,电影名先已作了这样的改动,小说《家》是作为"电影的原著"来介绍给东德读者的。  相似文献   

17.
阐释学是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以当代西方哲学诠释学的有关理论作为基础,探讨了译者主体性问题。从对哲学诠释学有关文本理解的本质和过程的深刻解读中可以看到,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比语内解释更为复杂的理解与解释过程。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面对原著,译者必须发挥自身的艺术才能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堪与原著相媲美的再创作,同时必须尽量忠实原著,自觉地用原著来约束自己。  相似文献   

18.
张蕾蕾 《辽宁教育》2014,(11):63-64
"新英语课程目标"把阅读技能目标描述为:朗读各种文体、英语诗词、报刊杂志、原著及各种商品说明书等非专业技术性资料并理解大意。"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教学实际中往往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主进行英语阅读的意识和习惯,都是以被动的形式进行的,即便有课外阅读,阅读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养成,缺乏基本的日常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19.
翻译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交流形式必须回归于原著。当原著以外的元素被过度渲染时,译者就会丧失对文本的潜心理解,这不仅会违背原著的意图,也会使翻译变成一种既不像译作也不像创作的模糊文本,进而导致翻译文类走向紊乱。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规整自己的阐释行为,竭力再现原著独特的思想与艺术。  相似文献   

20.
《赣南日报》2014年3月14日第A05版刊登了《无须都选“最高峰”》一文,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在他们看来,只有读经典,特别是读第一手的原著,才能最好地吸取营养,才能让自己达到相应的高度。笔者以为,“原著”不存在“第一手”一说。何谓原著?“原著”就是著作的原本,是与译本、缩写本、删节本、改编本相对而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