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汉字的文化内涵的角度,阐述了依据汉字特点形成的“科学分类识字法”,从“形”入手,以“意”为核心,把独立的汉字联系起来,组成一组组的字群和义群,是解决汉字繁复庞杂、难学难记问题的一把钥匙。从“形”入手、以“意”为核心的科学分类,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义;可以指导学生认字、写字,防止学生写错别字;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的词义系统。同时增加了识字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低年级要认识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字800个左右.所以,运用有趣的识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率,减少错别字,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左伟 《吉林教育》2000,(9):21-21
错别字是我们使用汉字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无论是识字的儿童,还是学有所长的成年人,都难免写错别字。那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纠正学生写错别字呢?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结构复杂,量又大,在众多汉字中形近字多,有的字只多一笔、少一笔,有的字只是笔画的出头与不出头,有的则只是笔画的位置有些区别就可以造出几个不同的字.学生常常写出错别字是正常的事情,但如何让学生较少出现错别字,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源头抓起,让学生在认识时就避免有错误的认识;其次要利用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抓好复习的工作,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结构复杂,量又大,在众多汉字中形近字多,有的字只多一笔、少一笔,有的字只是笔画的出头与不出头,有的则只是笔画的位置有些区别就可以造出几个不同的字.学生常常写出错别字是正常的事情,但如何让学生较少出现错别字,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源头抓起,让学生在认识时就避免有错误的认识;其次要利用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抓好复习的工作,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学生认识汉字的增多,带来的问题是错别字急剧增加,许多形近字、同音字混淆不清。一旦错别字出现后,即便纠正过了,订正了多次,依旧会反复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苦恼,也让教师苦恼。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如果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和指导,自觉地把识字教学纳入整个教学的范畴,重视抓好"会写"字的教学,就会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即使出现了,也能得到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7.
低年级学生记忆汉字的伸缩性很大,有易学易忘的特点。新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这就意味着识字总量越大,字形、字音混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汉字结构复杂,有些字的结构相同或部分形状相似,差别细微。学生存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在很多同音字面前,不知道用哪个,造成同音字互相替代;或者是形近字混淆而用别字,于是出现了许多错别字:那么,该如伺有效地防止学生写锚别字,提高写字质量,也就成了教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对此.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8.
识字写字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错别字现象特别是因部件错误而致误的现象频发。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应该关注形近部件的辨析,通过字源、字群、复现、指称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吴小琼 《考试周刊》2014,(72):60-61
新课程提出"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理念,因而,在一年级需要大量识字,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若让学生单个地认,则识字显得枯燥、乏味,识字过程成了一个抽象的过程,把音、形、义分解,阻碍了学生灵活运用词、句的发展。反之,把汉字放入不同情境中,一个个抽象的字仿佛注入了生命活力,降低了识字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了这个字,为将来阅读和写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造成汉字难认、难记、难写的根本原因在于汉字教学是整字式的.从拼形汉字入手,用笔画拆拼独体字,用加减式拆拼合体字,建立了拆拼说字、析字、背字、默字教学,使汉字便于学习,即拆即拼的“拼形文字”,能够显著避免错别字的发生,形成坚实的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造成汉字难认、难记、难写的根本原因在于汉字教学是整字式的.从拼形汉字入手,用笔画拆拼独体字,用加减式拆拼合体字,建立了拆拼说字、析字、背字、默字教学,使汉字便于学习,即拆即拼的“拼形文字”,能够显著避免错别字的发生,形成坚实的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写错别字。因此,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有效识记生字、同音字和形近字,预防错别字的产生,从而避免在生活中用错别字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3.
“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识字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在《新课标》中,对识字教学也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长期以来,学生普遍识字质量不高,错别字多,写的字又差,老师们头疼,家长们不满。怎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多认少写,识写分流,目的是为儿童提早进入阅读,扫除阅读障碍。但不少学校学生的阅读量没有跟上去,学生识字越多,字与字之间互相影响,形成错别字。笔者特意做了一次错别字收集调查,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a.增笔现象;b.减笔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学生写错别字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以为要解决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首先要找出学生写错别字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其次要加强汉字教学,使学生对所使用的汉字有较深刻的认识;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消除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归纳起来,学生写错别字的原  相似文献   

16.
侯素珍 《广西教育》2005,(7A):67-68
所谓字理,是指构字的理论依据,就汉字而言,即汉字的组成规律。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加强应用文字学的基础知识,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倡导“多认少写,识写分流”,目的是为儿童提早进入阅读,扫除阅读障碍。但不少学校学生的阅读量没有跟上去,学生识字越多,字与字之间互相影响,形成错别字。笔者特意做了一次错别字收集调查,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a.增笔现象;b.减笔现象。c结构互移现象。d.部位出错现象。e.同音、近形混淆现象。f.其他失误造成。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形近字相混、错写偏旁部件的现象时常发生。在生字教学时,教师要分析形近字相混现象、偏旁部件错写现象,指出学生写错别字的具体原因,通过追溯汉字的根源,分析造字的理据,借助语言环境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书写特点,避免写错别字。  相似文献   

19.
吴雨亭 《考试周刊》2014,(53):51-5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000字,其中要会写2500个汉字。低年级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其中会写800~1000个汉字。多识字、少写字,把识字集中在低年级教学。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何谓错别字?常见的说法是:笔画结构写得不合标准,写得不成字的为错字;把该用甲字而错用了乙字的为别字。总之,不符合规范化、标准化的字都应为算作错别字。目前,文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还相当严重,其原因涉及诸多方面,本文仅对中专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提出纠正错别字的“三难”与对策。一、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形、音、义之间的关系错综。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其笔画繁多,居世界之首位。从《简化字总表》一、二表来看,原有的繁体字平均十六笔,简化后降为八笔。将简化偏旁类推,也只简化二千多字,还有很多没有简化的字。在《新华字典》里还有大量笔画都在十二画以上的字。因此,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