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在绵延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处于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国武术,如何更好的发挥其资源的优势作用,使其得到合理开发是武术界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在北京、河南等地的实地考察,结合武术资源的特性,根据武术资源的分类体系,对其现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峨眉武术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峨眉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门派之一,在中国武术史上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现在的中国武术发展中,峨眉地方武术发展并不是很乐观,相比其他两派稍有逊色。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和逻辑分析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开发峨眉武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及武术开发时将要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从而使峨眉武术向大众化、科学化、商业化、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进一步开发利用武术自身资源优势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产业化是我国武术发展到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武术市场的发展程度主要受到武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武术自身资源优势主要包括武术文化内涵资源优势和功能性资源优势 ,加强对武术自身资源优势开发、需要建立和健全武术产业的管理体系、法律体系 ,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队伍 ,建立中国武术开发公司 ,设立中国武术专项发展基金等。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在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制约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进程的主要问题为对外教学缺乏统一管理与规范、对外宣传主动性不足、专业武术师资介入门槛低和语言障碍。建议采取完善孔子学院武术课堂、建立武术表演团、组建武术专家团、建立武术交流处等措施,结合孔子学院办学方针重新调整中国武术对外发展策略,整合完善武术资源,以期形成中国武术对外宣传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国武术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武术旅游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强化意识,转变观念;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整合资源,提高吸引力;建立中介,协调发展;广泛宣传,扩大客源;培养人才,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6.
论武术资源的基本特性与市场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市场开发,归根到底是对武术所拥有的各类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利用。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着重分析了武术资源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性,并指出了我国武术市场可持续性发展在资源上存在的优势,以及当前在武术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武术国际化就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国际社会转移的过程,并以形成具有被广泛认同的国际体育文化形态为其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武术就要走出去,让世界认识武术;并要走进去,对武术从形式、内涵到文化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创新调整,以实现中国武术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根本。并以此吸引海外武术爱好者再形成主动的对中华武术和文化本源的探索,最终实现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完美融合,促进中国武术国际化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8.
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中国武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预设。表明: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必须性",牢牢树立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使游离于国学之外的中国武术教育回归到国学范畴中,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学意识";必须在大的教育体系中认识到它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树立武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意识";必须认可中国武术中的文化传承使命大于技术传承,牢牢树立武术作为教育的"文化意识";必须明确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载体是"拳种流派",牢牢树立武术教育选择上的"拳种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博物馆教育资源认识的强化与深入,馆校结合越来越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拓展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国武术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其丰富的实物资源,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以及独特的互动体验方式是学校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鉴于学生认知特点与学校武术教育现状,本研究拟以"3阶段+3层次+2群体"模式进行中国武术博物馆资源课程开发,以期强化教育功能,加快学生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历史沿革中中国武术所承担的的民族使命,并对当代中国武术所承担的民族使命进行反思。研究认为:第一,中国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担负了不同的民族使命:古代武术与军事的紧密联系使其承担了"保家卫国"的民族使命;近代武术的"国术"定位使其承担了"振奋国威"的民族使命;现代武术的"体育"和"文化"的双重定位使其承担了"文化复兴"的民族使命。第二,现今人们在一种民族意识的驱使下,过于强调武术的文化特殊性,赋予武术过多的民族使命,这源于国人对于武术的"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不自信"的双重心态;当前中国武术的发展应该淡化"使命意识",建立真正的"武术自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保护三晋武术、弘扬三晋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利用现有武术资源,建立山西武术博物馆的倡议。文章对建立博物馆的意义、资源及迫切性做出了论述,从理论层面上为山西武术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崆峒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泾渭流域,神话传说为崆峒武术起源提供了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使崆峒武术形成独特武风,考古史实证明了崆峒武术形成的原始过程,人类活动为崆峒武术产生提供了依据,原始宗教(道教的源)为原始崆峒武术的形成提供了实质内涵,民族融合为崆峒武术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3.
崆峒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泾渭流域,神话传说为崆峒武术起源提供了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使崆峒武术形成独特武风,考古史实证明了崆峒武术形成的原始过程,人类活动为崆峒武术产生提供了依据,原始宗教(道教的源)为原始崆峒武术的形成提供了实质内涵,民族融合为崆峒武术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4.
山西雁北地区的北岳恒山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北岳恒山武术文化对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认为:加强恒山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将武术的普及作为起点,将国际武术节作为特色,深入挖掘武术文化的底蕴,从而寻找适合恒山武术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武林大会"以"中国速度"迅速占领CCTV-5的黄金时间,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对各方资源的整合,挖掘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进行市场化开发有很大的意义。传统武术的发展空间不应该只考虑进入奥运会,应该把武术的健身价值功能体现出来,与学校教育功能结合,使武术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教学内容与受众需求相背离甚至冲突;学校、授课教师对武术选项课教学的不重视是问题关键所在。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武术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摆正武术选项课的位置,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不断吸收和引进传统武术进校园,大力开展课外武术活动,引导并建立武术社团和俱乐部等方法可使武术选项课在普通高校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术作为体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文章试图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发掘和利用武术教学资源上进行探讨,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和技能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在当前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时代使命及战略意义。针对当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得到武术学术界及管理层关注的现实,在分析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及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载体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层面的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民间武术交流的太极拳与咏春拳可以作为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推广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同时要注重加强培养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专门人才,从媒介融合的视野创造性展示各种媒介中所表达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发展涉外武术特色旅游产业来说,北京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首先界定了北京涉外旅游的概念,继而分析了北京开展涉外武术旅游的潜在优势和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具体对策:第一,提高政府机构重视。第二,开发设计武术旅游产品。第三,整合北京武术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深层开发。第四,吸引社会经济投资。第五,加大对武术旅游的宣传力度。第六,培养高水平涉外武术旅游复合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湖北群众武术自古以来有着良好的基础,是湖北的主要体育资源。调查显示,大众不仅对武术的认知情况良好,而且对于武术有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武术师资力量匮乏、学校体育中武术的开展相对薄弱等,使得武术在全民健身中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研究认为,首先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武术教育;其次要群策群力,发挥社会力量,既要充分利用民间武术资源来发展武术事业,又要充分发挥武术专业学生的作用,充实武术师资力量;再次要构建畅通的武术交流平台,有效推动群众武术在湖北省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