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勇 《福建体育科技》2015,(1):28-31,40
为研究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邓薇赛前备战训练,从训练学角度探讨赛前训练规律,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索赛前训练研究热点,结合邓薇赛前阶段划分、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对举重项目赛前训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邓薇赛前训练特点为:赛前训练阶段持续6周,最高训练量出现在第3、4周,第5周开始减量幅度较为明显,每周内训练内容相对集中,训练强度分布有明显的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长跑训练过程中,由于不同训练阶段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不同,各阶段的训练内容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在此,笔者仅就中长跑的赛前训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1、赛前训练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陈东华(91年10月出生。05年全国体校比赛获女子组400米第1名)今年的三次大赛的赛前二十二天的训练安排我认为是成功的。赛前训练我主要抓了三点:(1)要敢于大强度训练;(2)运动量不能降得太多;(3)训练节奏要明显。陈东华赛前半个月还进行三至四次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这些段落的强度都是她全年最高强度。  相似文献   

4.
一、赛前训练的各项准备工作。 1、思想、精神、心理的各项准备工作(1)做好进入赛前训练阶段的动员工作。在总结前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完整、仔细地分析形势,明确提出任务、指标,提出训练指导思想(口号)和训练重点(个人的)及主要措施、要求,并通过与运动员广泛地座谈。加深运动员对赛前训练任务的明确认识,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健将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训练负荷状态下的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法。研究结果认为,赛前高原训练的时间大致为4~7周;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强化阶段、赛前阶段。  相似文献   

6.
1赛前训练安排的重要性 赛前训练是前一阶段训练过程的延续,应将前一阶段所产生的训练效果充分应用到赛前训练中来,即赛前阶段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安排应有连续性,与前段相衔接。而6-8周的赛前训练是指在竞技状态初步形成的背景下进行的,此时竞技状态并没有达到最佳程度,其构成因素之间联系还不稳定,需要进一步协调和巩固,  相似文献   

7.
对备战第6届城市运动会的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进行赛前训练阶段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血清睾酮(T)及尿蛋白的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女运动员HB明显下降,赛前训练开始阶段和赛前训练结束阶段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清CK水平升高明显,男高于女,有显著性差异;BUN、T较稳定,波动不大;尿蛋白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以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为切入点,探究女子跳高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特征,总结其赛前训练中的实践经验,整理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跳高赛前训练理论。通过实地调查胡麟鹏、陆佳雯、刘肼毅、邵雨琪四名运动员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情况,深入访谈跳高训练方面专家,研究发现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赛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大负荷量、中等强度的力量和速度训练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大强度技术训练为主,第三个阶段以中等强度的速度节奏跑以及技术模仿训练为主。  相似文献   

9.
谢云  耿海峰 《体育科学》2022,(11):56-61+89
目的:探究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负荷、赛后恢复安排,实现竞技状态的最佳化调控。方法:运用跟踪观察、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第十三届全运会冠军史航为调查对象,整个备战期分为赛前准备、赛前强化和赛前减量3个训练阶段。结果:1)赛前准备阶段共94天,总负荷量为7 533.30 km,训练总课次为61次,日平均负荷量为80.14 km,课平均负荷量为123.50 km。<80%无氧阈强度负荷量最多,占总负荷量的29.48%,训练课次占到本阶段总课次的39.34%。2)赛前强化阶段共60天,负荷总量为4 153.07 km,日平均量为69.22 km,总课次为41次,课平均量为101.29 km。本阶段90%~95%无氧阈强度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36.59%,负荷量占总量的50.01%。3)赛前减量阶段总共13天,总负荷量为494.16 km,训练课次为13次,日平均负荷量、课平均负荷量均为38.01 km。结论:高比例的基础有氧耐力(<80%无氧阈强度)的保障是该项目赛前训练负荷的总体特征,负荷安排整体呈现“两极化”模式,高强度训练(90%~95%无氧阈强度)的...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赛前训练、尤其是重要比赛前的训练安排一直是每个教练员十分重视的问题,赛前训练计划安排得好,比赛时运动员就能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从而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良好的成绩。赛前训练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只要运动员练得好、没有伤、会比赛(心理素质好),赛前遵循?一般规律进行训练安排,基本就能保证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复杂的是:赛前训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身体情况以及心理和思想情况而变化,因此说,赛前训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赛前特殊准备,这就给教练员制定赛前训练计划带来了难度。说实话,我的经验也未必都正确,因为过去我们国家还没有开放,参加国际上的大赛也相对少,积累的经验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里仅结合我经历的几个重要赛例,谈一谈我安排的赛前训练。  相似文献   

11.
赛前训练是教练员、运动员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近年来,我们教练员积累了丰富的赛前训练经验,也饱尝赛前训练安排失当的痛苦。“九运会”决赛即将开始,为协助教练员安排好4年来国内最重大比赛最后阶段的训练,特将马格利索所《Swimming Even Faster》一书的第十一章赛前减量训练译出,以飨读。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赛前大负荷专项训练对男子散打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影响,选择10名男子散打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K细胞、NKT细胞、CD4 /CD8 、T细胞以及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观察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中免疫学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大负荷的专项赛前训练对NK细胞不产生显著性影响;赛前对抗实战阶段,散手运动员CD4 /CD8 出现显著性下降,并且出现了Th1/Th2失衡的临界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赵鹏 《体育科研》2013,(5):67-71
目的:对国家男子举重队重点队员在2012中国举重锦标赛(奥运选拔赛)和奥运备战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总结现有的赛前训练的模式,为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反应、修订训练计划和调整训练负荷、保证运动员在大赛前机能处于良好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男子举重队2012年奥运选拔赛和备战奥运的赛前期,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国家队5个重点级别,6名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结果:奥运选拔赛前的训练模式为赛前第2周训练强度和负荷达到最大,之后训练强度和量缓慢降低。奥运备战赛前的训练模式是大强度大负荷周与小强度小负荷周交替出现,总体呈下降趋势。选拔赛的赛前模式优于奥运备战的赛前训练模式。结论:两次赛前训练结果比较发现,锦标赛赛前训练模式优于奥运备战赛前训练;训练强度起始较大随后缓慢下降,整体训练负荷较稳定的训练可以保持运动员在赛前训练阶段的生理机能的稳定,同时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增强竞技状态;强度中等、训练负荷较大且整体训练量呈波动趋势的训练易于给运动员造成一定的身体不适,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导致赛前竞技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本刊下期起,将陆续译载刘佐新先生赠送我刊的《赛前训练》(Tapering and Peakingfor Optimal Performance)一书中世锦赛前的减量训练和雅典奥运会3枚金牌得主亨利的赛前训练。鲍勃·鲍曼教练撰写的世锦赛前的减量训练介绍了赛前训练的一般原则及安排,着重介绍了他替迈克尔·菲尔普斯安排的2007年世锦赛前的赛前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15.
1.赛前训练的任务 赛前训练阶段是决定运动员成绩诸因素的优化与协调阶段,其任务不在于继续提高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和训练水平,而是把已经获得和具备的运动技能,通过赛前强化训练表现出来,促使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完善比赛能力,并使影响专项成绩的各训练因素趋于平衡。形成最高竞技能力,保证运动员在重大赛期创造最高专项成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第12届全运会女子5000米项目金牌获得者山东省中长跑运动员姜晓丽的赛前训练阶段划分、训练内容安排、训练计划的实施及恢复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山东省中长跑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训练规律,提出我国中长跑项目的赛前训练方案:坚持从实战出发划分赛前训练时间,重视多种手段的恢复性训练,以专项素质训练为主,突出速度耐力与冲刺能力及速度力量的训练,及时发现并消除运动员机体与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女子摔跤队2020-2021冬训期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训练负荷等训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广东省女子摔跤队冬训期共29周,分为基础与提升阶段、强化阶段与赛前阶段;训练内容主要围绕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开展,通过先“扬长”后“补短”,全面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训练方法使用丰富合理,具有专项化特征;训练负荷与训练内容联系紧密,张弛有度,呈现出波浪式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郭克军 《体育世界》2008,(8):110-111
赛前训练是比赛的专门准备与训练阶段,而比赛能力是指运动员在正规的比赛中,表现出的最高专项成绩或战胜对手的能力。赛前训练阶段是运动员在比赛期能够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阶段,对运动员比赛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赛前训练的任务是要把运动员已获得和已具备的运动竞技能力,通过赛前训练更好地表现出来,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最高竞技能力,保证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创造最高专项成绩。  相似文献   

19.
赛前训练的竞技状态调控中存在着许多“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运动学”规律,运用这些规律调控赛前竞技状态,对提高赛前训练安排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田径、游泳、羽毛球和射击等项目的教练员和专家、学者进行有关影响赛前训练的时间因素的调查,确立了包括“时间生物学因素”和“时间运动学因素”在内的14个影响赛前训练效益的具体时间因素,并对这些时间因素对赛前训练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还对这些因素在赛前训练中的调控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一个“优秀运动员赛前中短期训练阶段的时间学整体结构及整体调控模式的构想”,并据此设计了具体的赛前训练时间学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国家女子马拉松队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在备战柏林世界锦标赛期间平原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和赛前平原准备阶段的血液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睾酮、肌酸激酶、血尿素)和机能指标(血压、晨脉)进行监控。总结在备战柏林世锦赛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研究发现,高原训练期间要有节奏地安排训练负荷,不同训练负荷性质的内容要穿插进行,尤其是在高原训练的强化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较为明显,应当增加训练监控的密度,避免过度训练的发生;同时赛前高原训练阶段、赛前平原训练阶段大负荷强度的训练,必须建立在雄厚的有氧代谢能力基础上,否则运动员很难完成持续性的高强度的训练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