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不断地学习、研究。用书来净化心  相似文献   

3.
说起朱光潜先生,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位亲切而慈祥的美学大师.然而,殊不知他还是一位不被注意的教育思想家.在香港读大学时,朱光潜先生主修教育学和心理学,后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继续深造心理学、哲学时,朱先生才把重心逐渐转到美学研究上.他的集大成式的美学成就也正得益于早年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他的文字带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儒家风范.他几乎是第一个爱"蹲"下来跟学生谈心的学者大师.  相似文献   

4.
《论语》以"学而"章开篇,首言学.孔子率先垂范,一生学而不厌,好学不已,教弟子博学约礼,多识前言往行,可知"学"之一事乃孔门家法.儒家之学作为成德之教,首重为学.孔门论学,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学."时习而悦"是君子成己之象,"有朋自远方来而乐"是君子成人之象,成己、成人皆所以穷理以尽性."人不知而不愠",乃所以为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贵在知命.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教师的职责不是教书,而是教育和教学,教学生学,育学生长。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长,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责任应该是用自身的学识和言行去引领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中逐步成长。而教师的教学也不是教书,而是从学生出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并且,教师自身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伟大,不仅来自于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也来自于他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与培养的杰出人才。他志学好学,学而不厌,学以致道,又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他提出了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愤启悱发、教学相长、当仁不让、谦虚诚实的教育思想。然而,孔子还有一"能近取譬"的重大教育思想,遗憾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论述。文章稍加改动,为"因近取譬",结合自己教育实践,加以分析,指出它是非常重要的为教之方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给教育和人才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作为跨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21世纪教师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师德观的转变,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略抒己见。一、终生学习的学习观。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广博精深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锐利武器。教师只有始终保持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和扩大的知识需求,因此教师应抓紧自己的在职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改为"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这句话随着培训学习的深人体会得越来越深刻,学而不厌的教师寓乐于教,不断地从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这个教程中,教师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期刊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和眼界.问题的解决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教师不断进取、维持饱满工作热情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其道德规范可概括为:献身教育、甘为人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通业务、学而不厌;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写作中,"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怎么写"是写作方法问题,"写什么"是写作素材问题.不能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就没有写作素材.教育写作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对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常规的教育活动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细节中找到写作素材,挖掘"细节"背后的教育原理,把一个个"细节"写成一篇篇文章,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提升教育能力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我当班主任已经有十几年了,在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师生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总是希望通过谈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而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是复杂的,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心去教育,去感化.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作为一名教师,应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后进生我们应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相似文献   

12.
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见"事"不见"人",以"事"为本等教师强制管理的弊病.这种班级管理是让学生服从"事",顺应"活动",把自主和有活力的人,僵化为按"号令"行动的一种工具."听命"和"顺从"成为班级管理中的基本状况,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无法充分体现的,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很难显现的.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对于集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必须做到情感教育与情感教学,即"爱心育人".做到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唯有如此对自己的"情感"重视和对学生的"情感"认知,才能主导性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青羊区教育局一至四号"减负令"切准教育时弊,果断出击,大快人心.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减负"之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一提到教育体制改革,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减负",学校减负,教师减负,学生减负.一路"减法"大游行."减负"固然必要,但是正确的"减负"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力推"教、学、做合一".他指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表演课本剧就是"做"的一种具体表现.学生成了"主角",教师成了"配角",这种形式既大大地活跃了气氛,又切实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学适时采用课本剧形式授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足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7.
1."情"是学生接受教育育前提情指情感教育.它能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正>教师学习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教学职业价值。对于教师的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孔子所谓"学而不厌"方可"诲人不倦";《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本义即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梁启超先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深处."先生的这一番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去观察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同时,自身更要具备"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相似文献   

20.
及先生之所以能够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与他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改革中,他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思想的科学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从实际出发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详细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所说的"工具性",主要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特点;"人文性"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在"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的把握上,及先生始终坚持文道统一,坚持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