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3):33-37
本文借助符号学的视角,审视网络恶搞图片何以能引发网民的创作及传播热情。研究发现:"网络恶搞图片"在符号编码上,借用"图形同构"原理,通过"不变的符号+可变的符号"的元素构成以及"像似性与反差性"的组合模式进行创作,产生1+1>2的效果。在符号意义层面,"网络恶搞图片"通过解构经典符号的正统性、现实生活的秩序性、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以及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以娱乐的方式表达草根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3.
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恶搞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恶搞的颠覆与解构,人们能释放内心的娱乐渴望,使心灵得到解脱.但网络恶搞应有度,不能超越底线肆意而为.  相似文献   

4.
王尘  李永 《新闻爱好者》2022,(10):77-79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导向呈现出载体平台多样化、交流方式虚拟性、受众对象高知化、传播影响迅速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化,在网络阵地管理、网络表达方式、协同应对机制、专业队伍建设方面,高校网络舆论导向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对此,高校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应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利用全媒体融合成果,重点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网络恶搞给传播伦理带来的挑战与危机进行了论述,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网络恶搞带来的传播伦理危机,提出了重建网络传播伦理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网络"恶搞"是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  蔡骐  傅海 《青年记者》2007,(1):32-34
赵:两位好! 回顾2006年的网络,"恶搞"成为一个热门的词语.从电影大片、流行音乐,明星名人以及经典传统文化,网络恶搞似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据说,"恶搞"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人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它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恶搞专题”是网易2005年推出的一种新的专题模式,置于新闻专题栏目之下,起名为“恶搞专题”。网易的“恶搞专题”很大程度是一种新闻的娱乐化制作,但是由于专题内容的特殊性,又使这种“娱乐  相似文献   

8.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娱乐、恶搞的时代,任何媒介事件都可以成为网民消费的对象,以往严肃的政治话题也可以迅速成为网民娱乐消遣的对象,并获得广泛的传播力,其背后是网络消费政治文化的兴起和公民热情参与现实政治的体现.如何理性看待网络消费政治文化是把握当下舆论转型的重要基点之一,而由此引出的网络反腐成为政府当下或很长一个时期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直播方兴未艾之时,造假、炒作等各种直播乱象也不断出现。本文以凉山"伪公益"事件和"吴永宁坠亡"事件为例,分析景观社会里网络直播下的过度娱乐化及看客的围观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最后,文章提出,应坚持正面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直播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网络恶搞,又称Kuso(库索),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它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某种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从红色经典遭恶意篡改到“博客非常真人”的粉墨登场,网络恶搞正逐步从平民化趋向商业化;从最初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最近的“艳照门”恶搞视频《兄弟芝娇》,网络恶搞大有愈演愈烈、全民娱乐的架势。  相似文献   

13.
章子轩 《新闻世界》2012,(7):169-170
网络恶搞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样态,随着BBS、微博等自媒体的流行,网络恶搞正逐渐从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向商业化演变。本文通过对恶搞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媒介社会功能来浅析网络恶搞的本质和意义,展现其处境以及各种隐藏的弊端,重在论证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创新、包容开放的原则,强调媒介规范化管理,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可贝 《新闻世界》2013,(9):150-151
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公共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特征,即主体多元与共时传播,进一步概括公共突发事件的网络话语表达特征,即简单片面化、嘲讽娱乐化、冲动暴力化和“意见领袖”化,并提出了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璇 《现代视听》2012,(9):32-36
最近网络蹿红的"杜甫很忙"或者"XX很忙"等网络用语体现出了网友的恶搞与涂鸦。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网络公共空间中话语的再生产和传播,作为一种虚拟公共空间,互联网在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杜甫传统形象的解读和对现代形象的分析,得出我们对精英形象的恶搞应该把握住"度",即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是有界限的,在市民社会日益成熟,公共空间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规范公共空间话语的产生和传播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恶搞”一词于2006年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介视线中,其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势如破竹,在新兴媒介介质群中抢得了一席之地,网络恶搞因其承载着更能娱乐大众身心的快乐元素和对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颠覆形式而备受受众群体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提出。而如果分析网络恶搞的形式和内容,也无非是恶意或不恶意的夸张表现的视频影像以及恶意或不恶意的网络媒体语言这两种。因新近读到一则恶搞的假消息而再次引发了对于网络恶搞的几点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赵艺玲 《视听》2016,(6):144-145
网络流行语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是网络世界中流行的语言话语体系。从最初的娱乐恶搞到时下对公共事件的暗讽和批判,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无不是一个流行替代另一个流行。作为一种草根叙事艺术,它明显带有娱乐性、调侃性、批判性以及狂欢性。本文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基本分类和生产方式,探析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隐性收编。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通俗文化理论,分析了最近流行于互联网上的恶搞短片问题。文章认为,恶搞短片的出现在于对主流文化形态以及对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抵抗”。它是当代审美文化普遍娱乐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民间影像传播蓬勃兴起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网络恶搞与全民乱拍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迪 《东南传播》2011,(8):86-88
在自媒体语境下,普通民众已经从传统的受众及舆论引导对象变成了积极表达意见、传播信息的主体。网络恶搞和全民乱拍这两个互联网中极其盛行的现象正是大众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体现。但由于网络还是一个尚未被规约的平台,近期出现了一些违背网络恶搞本来意图的事件。本文拟用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来分析网络恶搞和全民乱拍现象,从网络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