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现代特殊教育》2004,(10):40-40
李富菊在2004年第14期《当代教育科学》上撰指出:境界概念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教育的窗口。教育境界的存在为以境界研究教育提供了本体论基础。境界的可显示性为以境界研究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
教育境界:通向教育圣殿的阶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境界是我国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把它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教育的窗户。教育境界的存在是以境界研究教育的本体论基础,境界的可显示性是以境界研究教育的方法论为基础。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和审美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教师教育境界的提升通过“内美”和“修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教育境界的高低是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志,提升教师教育境界是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和审美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教师教育境界的提升通过“内美”和“修能”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在教育职业过程中体现的精神状态或层次。教师的功利境界、伦理境界和信仰境界是教师教育的三种境界。树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之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达到身心和谐之境;提升道德素养,增强职业幸福感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信仰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环境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领域出现了工作强度与工作效果不成正比的反常现象。这种现象促使人们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与道德境界方面是否具有可能性?”——这一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根本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主观能动性、信仰和自我发展需求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教育对象具有可教化性的社会基础、生理基础、实践基础、心理基础和动力基础,以求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困惑、震惊与失望等负面经验在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师教育中的意义,提出负面经验在这些领域中不可忽视性的观点,并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关于经验负面性的概念;负面经验对教育过程的意义;负面经验对于批判性研究教育科学的重要性、对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美教师教育实习发展概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郑东辉 《教育探索》2003,(10):101-103
英美两国在教师教育实习目标、时间、构成、内容、管理、准备等方面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英美两国的这些成功经验,给我们许多启示:一应转变教育观念,充分理解教师教育内涵,确立终身教育理念;二应加强对教师教育实习的管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实习学校各有所为,促进管理模式多样化;三应科学合理地定位教师教育实习目标,使之具有发展性;四应增加教师教育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内容,做好实习的充分准备,以实现教育实习目标。  相似文献   

10.
境界,《新华词典》有两种释义:①土地的界限;②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的情况。人生境界,顾名思义,就是人生所要达到的某种程度。它大多指精神领域,有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11.
以系统论为构建创新教育原则的方法论基础和视角,把创新教育活动划分为目标、主体、环境、方法、过程、终结和评价六要素;融主体于其他各要素之中,从目标性、环境性、方法性、过程性、终结性五个方面,构建一个完整、有机的创新教育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广为流传的著作,是其所有作品中唯一被普遍接纳、研究和演绎的一部,颇有经典效应。而以往的研究在方法和见解上失之陈旧,因此仍有梳理和研讨的必要。关于“境界”说。提出“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最大理论贡献。《人间词话》第1-9则,末刊稿第14、15、20则,附录第16、28则,都是对“境界”的理论阐释。对此,《人间词话》包蕴了若干对理论范畴,其中有相对立者:造境/写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理想(浪漫主义)/写实(现实主义);客观之诗人/主观之诗人;政治家之眼/诗人之眼;诗人之境/常人之…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本文从教育叙事的涵义入手,认为所叙之“事”应该具有问题性、情境性、亲为性;叙事研究面向教师生活,其研究过程和结论是开放的,研究的形式灵活多样;它对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教育史的谱系来看,可以说,把教育作为一个近代问题提出来的是洛克;通过批判的、浪漫的优秀文学作品把教育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思想体系的人是卢梭;而最后,在卢梭赋予的空想的基础以及裴斯泰洛齐赋予的个人经验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其科学的基础,试图把教育研究变成一门独立科学的人,却是赫尔巴特。”近代率先为教育科学奠定基础的,是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如何奠定教育科学基础,这要从他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说起。  相似文献   

15.
苏州、无锡、常州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经验是:切实把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作为深入开展教改的指导思想;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狠抓教育观念转变,不断提高层次;高标准实施素质教育;以群众性的科研为先导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苏锡常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对天津市的基础教育改革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生命教育的内涵及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教育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和对生命家园的构建,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针对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中普遍存在生命教育缺失这一现象,决定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差;自杀及暴力事件频繁;生命教育自身的价值。并从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死亡教育、挫折教育、人文教育角度探讨了生命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臻境乃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语文教育臻境,指的是语文教育中,通过最佳化的方式,获得最佳化的效果,形成最佳化的境界,可以而且应该从"教"、"学"、"教与学"趋之达成。教之臻境,乃"不教之教"之境;学之臻境,乃"学而时习"之境;教与学之臻境,乃"教学相长"之境。  相似文献   

18.
课堂和谐:教育和谐的微观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和谐、消除冲突,这是一切社会的美好愿望。随着建构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人们开始从不同的领域和立场出发来探讨如何建构的问题,并且得出如下结论: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业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分配是和谐社会的源泉;社会保障是和谐社会的安全网等。既然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那么教育自身也应该和谐。而教育的和谐在微观领域的主要体现就是课堂的和谐。一个课堂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情境教育是我对教育完美境界追求的产物,28年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趟出一条小路。我深感:教育创新要下苦功夫,下细功夫,持久地下功夫。具体而言,我的经验是:教育为儿童研究儿童,创新易于找到规律;课程改革必须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教育创新需要理论的支撑,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20.
哲学作为形上之知和形上之境相统一的基底的思维方式,发挥着为教育服务,即为科学的任务服务和为人生的意义服务的双重职能.哲学作为基底的思维方式,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逻辑支撑点,表现为从认知框架和价值趋向两方面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具体地讲,不同的哲学范式决定了人类认知水平的差异,哲学的不同价值定位决定了不同时期的教育职能的差异;处于哲学视域中的教育,其学科特性可界定为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