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笔者多年从事引进图书的编辑工作,深感引进图书工作无小事,既要和外方出版社谈判授权费,也要与译者确定翻译时限、讨论专有名词的翻译,还要统一中外文翻译体例。经常有同事询问译著的引进和编辑,因此,我萌生撰写此文之意,将自己数年来积累的心得体会与各位编辑分享。一家之言,欢迎切磋交流。当编辑有意想翻译或影印出版某一外版图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  相似文献   

2.
笔从记到编辑,从编辑到记,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体会到:记也要树立正确的版面意识。  相似文献   

3.
20余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名连队战士报道员,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再到《解放军报》的记、编辑。回顾这条虽不辉煌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长之路,我有一条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越是同行、越是同吃一锅饭、同揭一杆旗的“自家人”,越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就越容易出现“一家人常说两家话”、“最陌生的人是自己人”这样的滑稽和尴尬。2001年元宵节刚过,《解放军报》年度记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一个记的凳子尚有余温、编辑的椅子还没有坐热的“老”记、新编辑,我发现不管是会上还是会下,编辑、记之间,最热切的渴望、最迫切的期盼,是希望彼此能够有更多的沟通、更深的理解。联想起平日里经常听到有的作抱怨“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而编辑又常常感叹一些作“说了那么多还是没领会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残酷现实”。我更加感觉到通过《军事记》这个桥梁,加强记与通讯员队伍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谈了上述感想并提出上述建议时,《军事记》的领导和编辑们非常重视,当即决定推出《编辑心语》这个小栏目,并厚爱加错爱地让我来先开几炮。面对记、通讯员队伍中的如林好手,面对编辑阵容中的方家硕儒,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唉,不多罗嗦了,反正是聊天,聊得大伙觉得中听,我就多聊它几回。如若大家听得乏味,不妨直吹“口哨”,我会赶紧闭嘴,另请高明。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新闻业务工作40余年,垂垂老矣,仍不时有人问这问那,要求作答。我想,当编辑、记,不外是要具备政治、作风、业务3个方面的良好素质。其中,政治、作风方面的要求,我们人民共和国的伟人们,50年来不断有精辟的论述,已刊载于报章和献,勿须我再来引述。编辑、记只要照办就行。  相似文献   

5.
丁一 《中国编辑》2007,(3):90-91
从事笔耕五十年的我,在这一生中大约有15家出版单位为我出版发行了33种书。其中15本是翻译的,其余基本上是辞书。在翻译的书籍中有7种属于科普作品。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对人讲,翻译一本书等于上一年大学。我每当要翻译书的时候,先作精神准备,因为意识到即将进入一段辛苦的历程,主要是在业余时间,靠每天晚饭后7点到12点。坚持两三个月,没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是不行的。其次是要依靠平日从事翻译和编辑积累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多年从事新闻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习惯于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雎剑坡  郭兴 《军事记者》2004,(12):46-46
2005年报刊征订工作开始后,人民军队报社拿出资金,为全社每个编辑记优先订阅了一份全军新闻专业核心期刊——《军事记》,同时要求70多名特约记人人订阅新年度《军事记》。  相似文献   

8.
拙作《撰稿人的苦恼》刚一发表(2002年第5期《军事记》),便有同仁打来电话,说我这个老编辑不为同仁鼓与呼,却为作打抱不平,这是胳膊肘子往外拐。我本想争辩:我既是编,又是作,为作说几句公道话,何错之有?细一想,同仁之话也不无道理。全国的撰稿人有数百万之众,  相似文献   

9.
以选题策划带动编辑室工作□王建辉我做编辑工作,到现在15年了,其间担任编辑室(部)主任整整10年,我对编辑室主任这个岗位特别留念,那是我的一段美好时光。编辑室主任的工作有特殊性,是兵头将尾,是连接上下,沟通左右的角色,是出版事业第一线上的工作能手和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多年从事引进图书的编辑工作,深感引进图书工作无小事,既要和外方出版社谈判授权费,也要与译者确定翻译时限、讨论专有名词的翻译,还要统一中外文翻译体例.经常有同事询问译著的引进和编辑,因此,我萌生撰写此文之意,将自己数年来积累的心得体会与各位编辑分享.一家之言,欢迎切磋交流.  相似文献   

11.
蒋路同志从事外国文学编译工作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了。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已经是国内知名的翻译家和俄罗斯文学专家。他所翻译的十余种名著,如《怎么办?》、《屠格涅夫回忆录》、《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等,均博得我国翻译界的好评。他所撰写的序文和研究文章,也在我国外国文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他的绝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编辑工作上。数十年来,经他编辑、校订和复审的稿件已不下百余种,字数可以千万计。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歌德谈话录》、《伊戈尔远征记》……等重要名著,《欧洲文学史》等大学文科教材,编辑工作都比较复杂,蒋路为编辑这些稿件,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一二三———我的编辑工作经验●王建辉我做编辑工作才15年,和中青年编辑年龄相仿,并没有多少资格谈这个题目。什么叫经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我毕竟干了15年的编辑工作,经验还是有一些可谈的。要说我的工作经验,我把它概括为...  相似文献   

13.
编余琐谈     
我当编辑半路出家,至今也干了十几年了,总会有点感想,或日心得体会,随意写下,见教于诸同行、方家。我在踏上编辑的工作岗位之前,已翻译过不少东西,在选题取舍,市场营销,翻译技巧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认识了不少译者,为以后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常在报刊上看到各行各业的招聘广告,其中有一个条件是  相似文献   

14.
近日,收到河北教育出版社老编辑张慧芝女士的《编辑岁月》一书,闲暇之余披览数次,颇有所得.虽然与作者张女士素不相识,但仍想向读者推荐此书. 《编辑岁月》包括九个部分,即:选题记、作者记、审读记、书评记、档案记、练笔记、困知记、忧思记、真情记,可以称之为“编辑九记”.它全面记录了一个从事编辑工作近30年的老编辑对书、对人、对事的态度与真情,并以拳拳之心向青年一代编辑人传递着编辑工作的经验与心得、编辑人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通过"东风工程"等项目对新疆出版业给予大力支持和资助,各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翻译作品的编校不同于原创作品的编校工作,编辑在把握文字编辑加工的同时还要把握翻译的准确度。笔者结合这几年的编辑工作实际,谈谈在编辑翻译作品的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一、把好政治关是首要责任翻译作品的编辑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也许很多编辑认为,翻译作品的编辑工作就是策划选题和对文稿的审读、加工整理并使语言文字等规范化。这当然是编辑翻译作品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要认真做好。但是,贯穿这些工作有一条主线,就是要注意其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16.
教学琐记     
教学琐记温济泽我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书,主要教的一门课是广播业务写作,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写广播稿。虽然当时连现成的教材也没有,但是我有十几年做广播编辑工作的经验。我就把它作为我的“一桶水”。我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为陕北台写的专稿,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社论等...  相似文献   

17.
在我担任报社摄影记和图片编辑的13年中,通过不断地向《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及各军区、军兵种报学习、求教,既使自己的摄影水平和编辑能力有了提高,也使自己分管的《火箭兵报》摄影工作有了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摄影专题报道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得到了上级领导和读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50年代末直到“文革”前夕,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与周作人有过频繁的联系。1952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向周作人组稿,请他翻译希腊及日本古典文学作品。1958年11月,出版社指派我负责日本文学的组稿、翻译工作,同时,向我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约周作人及钱稻荪二位翻译别人不能胜任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当时,他们在出版社算是编制外的特约译者。  相似文献   

19.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20.
马丽 《记者摇篮》2007,(1):14-15
日历翻到了2007年,作为一名网络新闻工作者,我和东北新闻网一同经历了4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无到有。所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和其他同事一道,每天感受着网络新闻工作的无限魅力,也感受着网络新闻竞争的巨大压力。那么,在新的一年中.作为地方新闻网站的编辑,要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呢,借《记者摇篮》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