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运用修辞主要就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内容上,修辞可让所写的事物变得更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从形式上,修辞可使句子形式整齐对称,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突出强调语势。现从两个方面对一些修辞的特征及其运用作简要分析。一、各种修辞的特征(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俩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比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修辞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比喻的传统解释往往强调其表达功能——使话语形象、生动,以及能塑造话语风格,但比喻同时还是一种体验事实的方式,是一种思考和生活的方式,是对于真理的一种想象性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把比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较之与纯粹的修辞法,更切近于比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比喻是运用颇多且较为灵活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中承载的文化因素给译者带来一些困难,要研究比喻的翻译方法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的比喻和文化因素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将通过对英汉文化及其比喻用法的对比的探悉,列举并分析四种常用比喻修辞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比喻不仅仅是修辞方法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都会涉及到。在常人眼中,它也仅仅是修辞方法而已,它的作用只在于使语言由抽象变得形象,由枯燥变得生动,由深奥变得浅近而已。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但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比喻修辞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自然生存环境、习俗与社会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四个方面分析英汉习语中比喻喻体选择的差异和成因。  相似文献   

6.
比喻修辞手法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至今在修辞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康德美学的视角对比喻修辞手法进行分析。首先,比喻构成要件中的本体和喻体作为一种普遍的对象知识,内涵大量知性概念,这是比喻修辞能够普遍作用于主体,产生审美效果的基础;其次,比喻构成中的相似点以共享经验概念的形式连接了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再次,没有联想能力,本体与喻体无法联动,再生想象力在经验范围内提供联想能力,从而产生喻体,再生想象力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是比喻修辞的核心;最后,比喻不是一种知识判断,而是一种审美判断,比喻修辞中知性与想象力分工与合作具有极大的自由空间,二者处于自由游戏状态,这也是比喻手法如此丰富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现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在两种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中,用其中的一种来描写  相似文献   

8.
吟诗填词,行文作赋,往往离不开修辞,而修辞中运用得最经常、最广泛的要属比喻了。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思想感情的积极的修辞方法。它是一种为了“把话说得更好”的“积极的修辞”,在把握好形(或神)相似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美感。美感,是比喻的生命,是不能缺少的。下面试就两首  相似文献   

9.
关于比喻     
本从作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种现代汉语修辞中关于“比喻”教学的新方法,即将比喻的主体、喻体、喻词三关系运用公式化进行直观教学,由此可以将比喻和非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及其他修辞方法之间的关系辨析清楚,有助于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0.
比喻义与比喻用法有明显的区别。比喻义是多义词转义的一种,是多义词的一个义项,是词里的固定意义;比喻用法是一种修辞方式,是临时打比方,产生的意义不固定。几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修辞”一章讲比喻辞格时,所举例子把词的比喻义当成了修辞的比喻用法,混淆了二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对于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极为重视,他在《管锥编》中提出了隐喻的“两柄多边”理论。他区分了喻体的功能和性质,并且强调喻体可以具有两种相反的功能,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性质,这对修辞学理论具有杰出的、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虽不是修辞学专家,但他对修辞学的贡献可以与陈望道双峰并峙.因为两位大师都学贯中西,识兼古今,所以就决定了他们认识上极大的相同或相交,如辩证的修辞观、修辞学的多边性以及动态的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李清良新近发表的文章认为:钱锺书的"诠释循环"对西方诠释学虽有所借鉴,但更多的是"不谋而合"、"不期而同"的"冥契暗合",这种"借鉴"只是"提法"即命名上的,至于实质内容,则是钱锺书从自己的学术旨趣学术经历出发而形成的,与西方诠释学没有直接关系,而且钱锺书"并不像某些研究者所说的非常熟悉西方阐释学"。因此无论从钱锺书对西方诠释学的了解程度进行反面印证,还是从他自己的学术旨趣学术经历作正面推论,都不能证明钱锺书自己形成了"诠释循环"方法。钱锺书的"诠释循环"是他有意识地借鉴西方诠释学理论发展中国传统诠释方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的《围城》塑造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典型。在他们身上,笔者发现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再次复活,所不同的是,他们对于自身的劣根性有着清醒的认知,但却依然安于此道,是一种"明知故犯"的阿Q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对阿Q基因的继承和变异,进而开掘其与阿Q存在的相同与不同的文化根源,进行文化反思。其次,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笔者发现鲁迅、钱钟书都是运用了模糊小说情节、抽象凸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手法,为我们奉献了阿Q、方鸿渐两个精神典型。再有,作为讽刺幽默的两位大师,鲁迅更侧重于社会批判的姿态,对与实际的现世生活格格不入的荒诞的人和事进行尖锐的讽刺,钱钟书则是以学者的睿智"过滤"出平凡生活中的喜剧和哲理。  相似文献   

15.
融化百花与断章取义——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联系典故的性质、类型、特点及钱钟书的用典理论研究其在创作中的用典实践。钱钟书厚积薄发,学化为才,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满腹的诗书故典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结合起来,化而用之,达到了一种隶事与否,读者不知,作者也不自知的境界。这是其学人小说、学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其运用典故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诗歌选本,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选诗角度与注释方法都不同于其他诗歌选本。尤其是注释部分,钱先生采用了中西结合、古今比较、修辞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仅仅是他运用“文学笔法”和“诗意的对话”两种注释方法,把诗歌的注释当作文学评论来写,用其他诗人的诗歌去解释诗句,这些方法的运用也显示了钱先生的才华与个人魅力。  相似文献   

17.
刘勰与钱钟书:文学通论——兼谈钱钟书理论的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比较的对象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钱钟书的《谈艺录》,以及钱氏1946年36岁或以前完成的其它文学论著。文章依据《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从"原道"到"隐秀",作刘、钱文论的比较,对二人论比喻和论言外之意着墨较多。二人"打通"复"圆览",直探文学的核心。论文通过对若干文论概念(或范畴)的比较,说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古学今学道术未裂,"大同诗学"(commonpoetics)可以成立。有论者谓钱氏的《谈艺录》(以及《管锥编》)都属札记式书写,缺乏体系,而有微词。论文指出,钱氏固然有其具备体系的文论篇章,其《谈艺录》(以及《管锥编》)自有其"潜"体系或"钱"体系;钱学学者就钱著作内容加以分类、整理、建构,当可形成"显"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钱钟书和鲁迅为个案,对他们在浮躁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氛围里的升降起伏的命运的揭示,试图探讨文化巨子对时代主潮的接受与抵制和时代主潮对文化巨子的的利用与限制的复杂性,从而呼唤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以利于更多大师们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钱锺书的《围城》和《人兽鬼》存在化用旧作的现象,即化用早于《围城》和《人兽鬼》的《写在人生边上》及《人生边上的边上》中某个情节或语句,或直接引用,或稍加点染。揭示此类化用,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钱锺书小说的创作旨趣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是一位对哲学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的作家型学者。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贯穿着他的怀疑精神、否定精神、批判精神。他的许多议论,都是从平凡入手,从矛盾入手,从佯谬入手,从而导向对真理的叩问与探索。钱钟书的幽默体现出一种高超的智慧,是对世事的达观、洞悉,思想敏捷,知识广博,心力活跃,超越了一般快乐戏谑的表现形式,而呈现出一种奚落、讽刺、刻薄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