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情况进行介绍和评析。认为,教育是不是产业的问题基本达成共识,而在教育产业概念的理解上还有待进一步统一认识。关于什么是教育产业化,人们的理解差异较大。关于教育能否产业化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第三种观点较符合实际,即要积极发展教育产业,但不宜提“产业化”。在教育能否产业化的争论中,有些意见还是可以统一的。对教育中的经济“回报”及教育公平问题也有一些趋干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由于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对“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概念理解上的纷争。通过梳理近年来学界关于教育产业问题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作为产业是由其生产属性决定的。同时提出,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展教育市场空间,加强教育产业运行管理,以推动教育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产业”作为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界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倾向,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无论是就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说,还是从现行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关于教育与产业的理论表述等方面分析,都不能肯定教育的产业,正国为教育不是产业,所以才需要化为产业。“教育产业化”的实质在于,把教育中接近或具有产业属性的部分,逐步地纳入市场轨道,遵循市场的原则,按照产业的模式来运作,以解决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围绕“教育产业化”问题,学者之间进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视角对教育能否产业化进行了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之所以持论有别,甚至观点迎异,主要在于对“教育产业”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的不尽一致。因此,对“教育产业”作进一步深入地讨论和理解,就显得很有必要。 要讨论“教育产业”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产业,在产业经济学论著中,产业是指“一些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①。而“就一般理论而言,产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一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总…  相似文献   

5.
从1998年开始再次升温的教育产业化讨论 ,涉及许多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等。下面是笔者关于教育产业属性定位及其进入市场应注意哪些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一、关于教育产业属性讨论中的两种主要观点在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中 ,关于教育产业属性的定位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产业 ,理由是 :①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劳动能力的产业 ,其“产品”具有广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②教育部门与教育消费者按商品化经济的要求建立了服务与…  相似文献   

6.
发展教育产业是这次全教会在教育发展上的一个新的突破。尤其是今年采取的高校扩招措施,对拉动教育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我们注意到,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教育产业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探讨教育如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实行“教育产业化”的观点,尤为引人关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将教育办成产业,把教育事业纳入市场经济的框架,按照产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来办教育”。根据这一观点,目前在经济界,甚至教育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议论,包括对我国教育弊端的剖析,对教育产…  相似文献   

7.
“教育产业化”不足以作为制订教育决策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持“教育产业化”观点的人主要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问题,对于高等教育活动的特殊性重视不够,所以用“教育产业化”作为制订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不全面的,容易造成思想乃至行动上的混乱。但是在高等学校的某些工作中借鉴产业经济的某些作法,对深化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在“教育是产业”命题基本意义规定下的改革。本在对“教育是产业”、“教育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化”诸命题、概念进行辨析并赋予确当的内涵的基础上,得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状态、趋势和过程的结论,并从实践的维度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过程作了阶段性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教育科学研究人人可为”的提法时下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我国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从蓬勃兴起至今也不过只是20余年的历史。“教育科学研究人人可为”的观点真的能够成立吗?笔者认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讲,这个观点都还值得商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产业化”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就产业及教育产业的界定、高等教育的职能、“教育产业化”的误区以教育产业化的本质等进行了较为较为深刻的探讨,对于教育产品与工业产品本质的不同进行了祥尽的比较,并提出了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