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邢青 《教育探索》2022,(5):74-77
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而清晰有效的辅导员身份认同是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但种种现实因素导致辅导员队伍面临着价值冲突、角色冲突和发展冲突,严重影响了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建构和理想价值的实现。为消解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冲突,辅导员自身应转变角色观念,坚定辅导员从业信念和信仰;通过他者认同强化职业价值,提升辅导员自身认同感和效能感;高校应完善机制建设,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和空间。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本文以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的内涵为切入点,探讨了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的具体表现,剖析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的强化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系,从增强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认同和推进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培育两方面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适切的谈心谈话不仅能做通学生思想工作,也能树立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与威信。以陈新仁的身份元话语理论为框架,以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记录为语料,通过SPSS数据分析,发现辅导员身份元话语的使用频率与辅导员工作年限成正相关,同年限辅导员在不同谈心谈话类别中对于身份元话语的运用也存在差异,身份元话语的使用与其表征的元语用意识密不可分。提升辅导员元语用意识及身份元话语调控能力,有利于促进与学生有效沟通,达成预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具有管理人员、教师等多重身份。通过分析多重身份下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境,结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提出有效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建设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  相似文献   

5.
少先队辅导员是我国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教师队伍中极具专业特色的一支队伍。本研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及变迁情况的分析,呈现出这一群体在时代演变中的身份建构,为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启示。研究发现三代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有"组织依恋""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三种不同取向。研究认为社会转型、公众期望的转变以及身份需求与现实的冲突是身份认同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最后,研究认为提升辅导员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晰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增加辅导员专业学习及理论提升的渠道是强化当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4):137-140
高校辅导员身份的变化和演进大致可以划为三个不同阶段,即从单纯的政工干部到兼具专业教师身份的认可,再到多重身份的落实,每个阶段都赋予辅导员不同的时代课题。这既是社会对高校辅导员作用的充分肯定,更是社会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因此科学定位高校辅导员角色是实现社会对他们自身身份认同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确定辅导员职业定位不仅关系到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而且关系整个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着力寻找辅导员身份定位与建构的教育根基,着眼于辅导员岗位的学术培育、职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突破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冲突,为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8.
话语实践与身份建构具有交互关系,身份的建构也是创设语境的过程,教师语用身份主要通过教师话语体现出来。少先队辅导员作为教师类别中的一员,在语用学的视角下开展身份研究,对于其讲好“儿童化”政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本文基于语用身份论,选取“全国少先队辅导员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少先队活动课作为研究语料,探讨少先队辅导员的语用身份及其建构策略,从中寻求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路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身兼多重身份,本文通过工作中的实例诠释了用责任心意识去践行好辅导员的多重身份,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是青年学子的知心人与引路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职业倦怠现象极为常见并引发学界关注。围绕个体在“身份建构”中的向往、确认、迷失、逃离与再协商,本研究以自我民族志的研究范式从另一角度探究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研究发现,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辅导员为时间所困,为情绪所扰,为双重身份所忧,为科层体系所规训,为自我认知所惑,为“镜中我”所累。基于此,明确辅导员“育人”首要身份,顶层设计并支持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能有效促进辅导员自我身份的协商,缓解职业倦怠现象,走出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国内探讨辅导员专业发展问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主体多为辅导员以外的教育学者、教育管理行政人员,研究内容多为宏观问题。以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身份,综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培训程度、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角色、专业发展五个方面实证分析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为研究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提供新的视角和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教育话语体系中,身份认同是人们获得荣誉感和幸福感的源头,直接支配着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在身份认同视域下,辅导员具有制度身份、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这种多重身份使得辅导员队伍面临以下困境:一是角色冲突,辅导员身份丛集且内部失调;二是效能感低,辅导员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三是理性失衡,辅导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四是增益不足,辅导员社会支持力度低于现实所需。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动力系统、社会支持、职业权威和职业文化等四个层面探寻辅导员身份认同的价值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专职科技辅导员正面临着身份边界模糊与身份地位偏低的身份困境.导致身份困境形成的原因,既有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外部因素,又有自身专业素养偏低的内部因素,反映在教育观念层面,则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作祟.为了保证中小学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必须从完善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力度以及促进观念更新三方面对中小学专职科技辅导员进行身份重构.  相似文献   

14.
"三谁"理论是党中央关于群众路线的最新表述,是党中央要求全体党员认真思考、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依据。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数以万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将"三谁"理论落实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的问题,即回答好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实现、力量来源、身份认知三个问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于工作形势、工作对象、工作任务的特殊性,研究生辅导员面临着来自现实的角色挑战和教育对象、合作主体的角色质疑,只有充分认清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内涵、自身认同并走职业化、专业化、学术化的职业路径,才能获得教育对象和合作主体的认同,突破“角色尴尬”的境地,取得职业身份的认同和成功。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育管理》2009,3(4):63-63
2009年6月18日人民网教育频道记者姜颖专访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刘贵芹、北京交通大学辅导员孙慧环和华中师范大学辅导员冯圣兵,并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刘司长在谈话中说,必须厘定辅导员的身份和角色,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只有身份清晰,才能待遇落实。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与高校教师有着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是高校教师中具有特殊身份的特殊群体,会产生来自社会、组织、职业等方面的种种压力。高校组织应加大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协助辅导员提高自身压力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刘艳  卫斌 《现代教育科学》2010,(1):159-161,176
将成功学的核心理念引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之中,从明晰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到辅导员确立自身的价值认同,最后使其达到精神皈依的最高境界,从而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显性困境与隐性尴尬,促使其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能力不足、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强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教育叙事探究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广泛运用的研究范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将叙事探究引入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对提升辅导员的反思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叙事探究与辅导员工作的联系、叙事探究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叙事探究对辅导员队伍培训的启示等方面,探讨了叙事探究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重构辅导员身份认同感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教育场域中凸显,是帮助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国高校生活、实现对话交流、塑造知华友华爱华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认同在自我构建与他者投射中镜像生成,于差异性与同一性中链接文化意义,从遮蔽向去弊转化中回归教育本分。对此,从文化自信视域出发,针对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提出从自我建构和他者认同着手,围绕“认同情感、认同场域、自我形象、育人共同体”发力,提升来华留学生辅导员自我归属感,增强认同感,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涵养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