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小说本体的角度 ,论述了郁达夫小说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不确定性 ;郁达夫小说文本的表层符号和深层符号所指 ,揭示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其不确定性特征是作家的创作指向和审美趣味共同影响的结果 ,同时读者的介入也促使了小说文本不确定潜在意向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对疑问句的青睐是王泉小说语言句类选择的一个突出特色。这一特色影响了王蒙小说的语体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反思疑问式”。反思疑问式语言是王蒙自由联想体小说的语言基石,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叙述功能,而且还具有文化功能。它具有对话、协商、怀疑、探索等特点,从而构成一种可能的文本。它折射出王蒙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这就是平等、民主、多元意识,以及反对独断论和极端化思想,倡扬宽容对话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风格的形成是作家成熟的标志。独特而鲜明的语言风格常常是优秀作家的标识。文学语言风格主要包括作家运用语言时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风范和文学文本的语言风格两个层面。所谓文学文本的语言风格,是指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语言表现的综合性特征,它是作家语言风格的具体呈现。杨志军小说想象天马行空、狂放不羁、自由驰骋,其语言浑融、恣肆、嶙峋、精微,充满荒诞的诗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影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使<色戒>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同中存异.首先,在小说文本中,叙事上有着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性,表现了王佳芝意识中个人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冲突,而电影将王佳芝的内心冲突外化为几条故事线索.其次,电影用色艺术与小说文本用词风格的差异.电影采用了深栗色基调,辅捉到了沪、港都市的高雅之气,但也丧失了小说用词风格的丰富与华丽.在用色特点上,<色戒>不同于张艺谋等商业大片的用色风格,接近于中国早期表现"小城镇"文化景现的电影,同时具有当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用色风格.  相似文献   

5.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之所以能够在当代大获成功,与小说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其独特的语言表现风格亦是关键因素之一。刘震云的小说在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及修辞文本的构建等方面,体现出朴素、幽默、繁丰的语言表现风格特点。而其语言表现风格的成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禀赋气质、思想性格和成长经历等是刘震云小说语言表现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地域文化和社会时代等是刘震云小说语言表现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刘震云小说传承了延安时期文学的语言表现风格,成就并彰显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语言特色,对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蒙因其不同时期对小说艺术的探索,而被誉为中国小说界的"创新狂"。小说的风格既关系着作者的人格,也关系着语言的风范。从"文体类型学"上讲,体现在它的三个方面,即文本的体裁、语体、风格等方面,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差异性。文章从小说风格"蜕变"的角度,深刻体味王蒙小说艺术风格的逐渐"成熟"及其深层内涵:突破狭隘的政治束缚,率真的写作风格突显生命意识,犀利的观察,尽显含蓄的警世之作,反讽、幽默的"季节"系列,反射出作者的清醒与冷峻。  相似文献   

7.
葛水平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既得益于生活经验的锻造,又是语言本身与小说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反映,同时还是沈从文、赵树理对她创作影响的显现.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此语言风格的延续,更是作者的有意建构,背后隐藏着作家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她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8.
王劼 《现代语文》2009,(6):76-77
“反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它给文本带来了超越文字的丰富内涵,扩大了文本的张力。鲁迅的作品比较自觉地运用了反讽艺术,《阿Q正传》就是较为成功地体现“反讽”运用的作品之一。无论小说的标题、主题揭示的过程还是小说语言的表达,都具有反讽特点,这种“含泪的微笑”的风格使作品更具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东西的小说相当一部分呈现出一种看似轻快实则冷峻的书写套路,于表面调侃夸变之间蕴存深层悲苦异诞,这是一种以漫画思路入主小说的方式。它不仅是文本风格和阅读效果,更是实践作家艺术观念和现实态度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之作,同时它也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文学宣言性质的小说,这部小说让村上春树表露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即"心怀释然"的写作动机,以及对性和死亡的超然的胸怀和态度,《且听风吟》在语言风格以及写作技巧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着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氛围和特点,作家没有受平庸拖沓的日本文学理念的牵绊,在在此基础上借鉴了美国的现代小说的写作风格,他的《且听风吟》这部小说完成了革命性的变革,具有很高的文本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2.
墨白的中篇小说《民间使者》是一部充满了隐喻意味的文本,通过讲述"我"的民间艺术寻访之旅,带我们领略了民间艺术的精神和魅力,揭示了民间艺术在当下的尴尬境遇。民间艺术中存在着艺术之根,蕴含了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本真之言说,就精神而言是超越时空的,"我"的民间艺术寻访之旅,因而也是一次灵魂的返乡之旅,是对失落了的艺术精神、生命精神的寻找。  相似文献   

13.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5.
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它浩如烟海,以自己别具地域特色的演唱风格,传承着西北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精神,形成了壮阔而寂寥的地域美,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文章拟从旋律、节奏、调式、唱法等方面不同层次地剖析这一特定区域的民歌,对其独特的演唱特征作一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欧  王湉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110-114,121
当下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着模式单一、路径太窄、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而民间艺术的原生性质、健康情感与朴拙风格,对改革高校艺术教育有着拾遗补阙的功能。针对艺术教育的现状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我们建议:(1)各地高校充分利用区域性人文艺术资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民间艺术的丰厚积淀转化为教学资源,改变艺术类专业与课程的趋同现象。(2)采取"1+1"教学模式,请民间艺人走上大学讲坛,走到师生之间,用其本色语言讲述自己的创作甘苦,弥补学院与书本教学之不足。(3)艺术专业的师生走出校园,走向民间,走向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通过田野调查,既为区域文化建设做一些具体工作,同时增进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学是地域文化审美化的重要载体。湖湘乡土文学中除了沈从文传统和周立波传统,还有另一种可以上溯至19世纪以来湖湘文化所包含的哲思特质的韩少功传统。向本贵的长篇小说《凤凰台》在地域文化审美化的路向上,继承了沈从文传统的"民俗"言说和周立波传统的"政治"言说的长处,但这部长篇隐隐汲取了湖湘文学中"文化乡土—韩少功传统"的某些资源,更显现出另一种由凡俗生活所展现出的厚重的历史感,并演化为一个隐蔽的反讽文本。  相似文献   

18.
黄河清的诗歌可分为四种类型:政治抒情诗、民族风情诗、个人感受诗和北海旅游诗。他的政治抒情诗深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民族风情诗反映了广西多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内容,在诗体上也借鉴了广西山歌的形式;个人感受诗沿袭了中国诗歌诗言志的传统,注重哲理的阐发;北海旅游诗则努力通过诗歌这种形式为北海旅游事业服务。他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对北海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学的观点看,客家民俗艺术符号是在民俗事象活动中对图形、文字及色彩艺术符号的应用和传承。是一种充满了情感和生命的意象,它的背后积淀了劳动群众的全部情感和对生命的体验。客家民俗艺术符号既然积淀了勤劳的客家人的全部感情和对生命的体验,其生成就必然会有其自身的条件。文章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对客家民俗艺术符号的生成环境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体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艺术内涵,反映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然而,当代中国民间艺术正濒临着灭绝的危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转型、西方文化渗透、传统文化的缺失和青年一代的浮躁心态。但通过对民间艺术生存态势的研究及反思发现,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回归,立足中国现代,甚至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不是一句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