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均 《中国广播》2005,(8):72-73
如何加强广播评论的写作是摆在我们广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而要强化广播评论写作,就必须与时俱进,走创新的道路。为充分发挥广播评论的作用,积极探索广播评论的改革,勇于创新。我们丹东电台在2000年,推出一档体现时代特点的评论——“一分钟论坛”节目,并为固定栏目,在《丹东新闻》节目播出。“一分钟论坛”的推出给广大听众以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写好时政评论,你必须比一般公众知道得多,必须提供“附加值”——也就是你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能够进入特定的政治圈子,以便能向读提供更多的内幕消息。否则,如果你跟读知道的一样多,你的评论就很难令人信服,也不会有人愿意看,并由此认为,目前中国没有真正好的时政评论,原因就是写评论的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或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没有出来写,或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写。  相似文献   

3.
近来翻阅了一些报纸和多家新闻学期刊,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哲学概念“异化”出现在不少文章的标题和内容上。例如北京青年报2006年11月1日评论版的文章《异化的“权力信赖”》、2006年11月26日评论版的文章《警惕“恐怖彩铃”,异化“危世谣言”》、2007年2月13日评论版头条文章《必须警惕监管权力的异化》。这些文章的标题和行文中使用的“异化”概念是“异常变化”的意思,汉语中的“异常变化”没有缩写或简化的。按照中文缩写的习惯,也不能这样做。“通俗化”能缩写为“通化”、“大众化”能缩写为“大化”、“规范化”能写成“规化”吗?  相似文献   

4.
以事实驳正了凌云岚与《中华读书报》编者误认为《每周评论》、《湘江评论》为“刊物”的谬说,分析了其致错及能广为流传的原因,希望各类出版物以此为戒,今后免出此种错误。  相似文献   

5.
《云南档案》2004,(6):36-36
南京市档案馆网讯:《金陵晚报》报道:电台歌曲能点播,电视MTV能点播,可你听说过红头文件也能“点播”的吗?日前,为了提高档案利用率,方便市民办事,南京档案馆开通了“网上索档”,市民坐在家中,也可以遥控“点播”档案。  相似文献   

6.
邵薇 《军事记者》2004,(11):19-19
去年非典肆虐期间,报章评论多集中于呼吁透明的公告制度、抨击不良的卫生习惯、讴歌英勇的医护工作等,而刊于《解放军报》5月22日副刊《长征论坛》栏目的《“神医”哪儿去了?》,无疑不属于这类“典型”的评论。它的“非典型”思路虽然冷僻,却曲径通幽,揭示了同样“典型”的道理;伪科学终会在科学面前现出原形,人类要战胜病魔、挫折,所依靠的只能是科学、制度和自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30):100-103
从2014年起,笔者受邀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新闻评论方向.授课之余,不免会想,评论课该怎么教?正如中文系会为该不该负责培养作家而争论,新闻系负责培养记者、编辑、评论员吗?“评论课”能教出评论员吗?如果不能教,为何还要开设“评论课”?如果可以教,该如何教?“评论课”的教学目标、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安排都该如何协调? 就笔者所知,当下的大学评论课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专职教师,比较知名的如中国人民大学之马少华,清华大学之周庆安,华中科技大学之赵振字,中山大学之陈敏等;一类是兼职教师,如《新京报》之王爱军,《中国青年报》之曹林等.  相似文献   

8.
用来表明媒体观点的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说话”的?央视的《焦点访谈》和《央视论坛》节目就是各有特点的两个典型代表,前者以深度报道方式剖析事实、展示媒体立场,侧重“用事实说话”;后者借演播室讨论“透过现象说本质”,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钟情于评论,重在“用观点说话”。此“说”不同于彼“说”,二者在说话内容、说话主体和说话方式上虽有显著差异,但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9.
黄冈日报一直重视新闻评论的引领作用,常规八个版面,有超过一半版面设置有评论栏目,譬如,头版的评论栏目有《今日快评》、二版头条的新闻+短评以及《说短道长》,三版的《东坡时评》、教育周刊的《教育漫谈》等等.党报评论一样需要入“情”入“理”.党报是各级党委机关报,其评论往往带有严肃性、权威性、不可替代性,但不能面无表情,冷漠示人.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2004,(12):31-31
《办报参考》2004年第15期发表于洋的文章《评论监督“三要”》。文章说,与其他种类的舆论监督相比,评论监督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笔者提出评论监督应注意“三要”。  相似文献   

11.
扛起摄像机,别以为你无所不能,摄像机决定了你只能有条件地干活。秦始皇统一六国,你能拍吗?不能。孔明挥泪斩马谡,你能拍吗?也不能。从来就没有什么媒介是所向披靡的,电视也有它的局限。这个致命的软肋就是电视需要图像和声音。而人世间的万物存在恰恰是转瞬即逝的,所谓“往不可谏”是也。就电视拍摄而言,云烟过往,来去匆匆,你所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当下、此时此刻。  相似文献   

12.
《南方周末》2008年度“方舟评论”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方舟评论”(宏观)内容情况分析 表1:《南周》2008年“方舟评论”文章内容分布情况(单位:篇/%)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2014,(3):4-5
除了纸版杂志、官网“传媒圈”(http:ffWWW.mediacirclecn)、微博(@传媒评论杂志)等渠道外,《传媒评论》又有了一个新的平台——微信公众号“传媒评论杂志”。有三种方式可以加入我们: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公众号“传媒评论杂志”,添加微信号“cmpl0571”。  相似文献   

14.
潘瑛 《新闻世界》2004,(5):45-4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闻网站在向受众进行信息轰炸的同时,也逐步发展了自己的评论体系。这种评论的现对传统评论传播方式有何影响?这是业内人七普遍法心的问题。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笔特为选取了新华网、千龙网、新浪网作为网络媒体的代表:选取北京的《人民日报》。上海的《汇报》和广州的《南方都市报》作为传统媒体代。  相似文献   

15.
杜秋生 《新闻世界》2003,(12):21-22
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电视台都投人精兵强将.力图把新闻评论办成精品。然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经历了最初的快速成长期后,由于质量徘徊不前,收视率开始下滑,生存与发展问题已无法回避。即使是比较成功的城市台新闻评论节目(如南京电视台《每日观察》、成都电视台《今晚8:00》等),也同样会遇到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陷人困境?解决问题的对策又何在呢?  相似文献   

16.
刘冰  孙琦 《新闻窗》2007,(5):39-40
用事实说话:是报道方法还是评论方法 长期以来,新闻界将“用事实说话”当作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或方法。可是,这种看法正确吗?“用事实说话”到底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或方法,还是新闻评论的方法或技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厘清的理论前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北京满学会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之一阎崇年,10月5日在无锡新华书店进行签售时,遭一年轻男子掌掴,这个新闻可是闹大了,连日来报纸网络上评论连篇累牍,说什么的都有,有一篇评论的题目是《阎崇年遭掌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光明网《光明观察》还专门把这篇评论放在《焦点争鸣》栏目里,足见舆论甚是重视。  相似文献   

18.
《工人日报》2000年11月30日第3版,即《新闻评论》版头条“社评”文章《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在论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不与道德伦理的沦丧密切相关”时有这么一句:“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民所不耻,今天却又在各地悄然登场,这还称不上是道德伦理的沦丧吗?”这里的“不耻”一词,笔者以为“本报评论员”的理解有误。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无“不耻”一词,却有“不齿”条目。时“不齿”一词的解释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人所~”。这个意义,恰好符合《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一文所论之意,即“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们所‘不愿提到(鄙视)’”。  相似文献   

19.
王旭辉 《视听界》2013,(1):95-96
以提供观点为主的广播评论近年来发展迅猛,一些广播人甚至提出:广播可以没有独家新闻,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各地广播纷纷创办评论节目,多档优秀评论节目涌现。2005年,南京新闻调频《马青时间》节目开播,这个节目的特点是,广播评论不再以单篇稿件的方式,而是以一档节目的形式出现,一档节目中包含了多个评论,有主持人的评论环节《观察》,有摘选其他媒体观点的《声音》环节,  相似文献   

20.
贺小玲 《今传媒》2012,(11):51-53
新闻评论于报纸,譬如新闻节目于电视,是媒体水平和专业精神的体现。在新媒介环境下,报纸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视时效性。而媒体对时效性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时间性。时间性重于理性,则造成了报纸新闻评论质量整体下降。"青年话题"和"人民时评"分别是《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的评论版和评论专栏,通过对它们的调查能管窥报纸新闻评论时效性的现状,也能提醒报纸媒体正确理解时效性,扬长避短,抓住新闻评论的本质意义,树立专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