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反思性教学操作的问题链 既然反思性教学是具有反思性质的教学实践而不是一种教学的方法,那么,其操作问题并不是一个反思性教学模式问题,而是一个教学反思的操作思路问题。我们认为,无论反思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之前、之中还是之后,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反思还是对教学手段的反思,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教学反思的逻辑。本主要关注教学行动的反思操作,以此为例,说明’一个教学反思逻辑的客观存在。我们发现教学行动反思逻辑的展开,就是一个问题链:“我做了什么——我的做有效吗——我的做自身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  相似文献   

2.
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人们对“教学反思”内涵的理解并不尽相同,本文综述了国外研究者对反思、教学反思的内涵以及教学反思水平的不同理解,并分析了各研究者之观点的主要分歧,以为我国培养反思型教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教师加大了教学反思的力度,也正是不断的教学反思,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完善了教学方法,促进了课改的顺利进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反思教学,可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点滴成功,吸取经验及教训,对教学有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百利无害。可是现在有不少人对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等问题搞不清楚,实践中不是假大空,就是在作秀,总是“思”不到点子上,使反思变成了象征性的摆设,以应付任务和检查,对于自身的教学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更有甚,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硬性任务,东西抄,将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无所收益。  相似文献   

4.
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教师的教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反思的涵义 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自觉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反思不同于回想或回忆,回忆的目光是指向过去的意识对象,是对象情景在头脑里的中性再现。而反思的目光是指向过去的意识行为,具有价值判断的性质。另外,反思与经验总结也有区别,但两者联系紧密。反思与经验总结都是对既有经验的再认识,但经验的总结者可以是本人,也可以是别人,而反思只能是实践者本人,总结者必须在实践者反思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和加工,才能完成经验总结,所以反思是经验总结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思考,“经验+反思=成长”,恰如其分地表达和彰显了“教学需要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反思是以当前的视点对过去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走出教学反思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最早将教学和反思结合在一起的是教育家杜威,他在1910年《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他认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对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有不少老师在谈及教学反思时表现出很大的困惑:我经常反恩我的教学,可是反思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教学还是老样子。显然,要想使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走出陈陈相因的窘境,就必须学会反思。反思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反思。但不管是哪一种反思,都应该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选好切入点,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并且开展对话交流,对已有的教学实践加以激活、评判、再认,才能发挥出对教学实践应有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学反思是对知识的内容、重点与本质的感悟理解,是对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判断评价,是对问题提出与解决的思维过程与教学过程,是对教学特点、规律与经验的寻觅发现。教学反思,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的重要素质能力,也是开展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学反思,既是理念,又是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反思的理念与方式结合起来,并转化为方法、过程和类型,就是教学反思模式。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家凤 《天津教育》2002,(11):42-43
反思智慧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中的一种智能。它要求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解题过程、学习状态等进行及时反思,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一、激发反思动机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支持,因而有无反思的动机非常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  相似文献   

10.
对数学教学环节的反思,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备课时要反思以前的经验与教训二是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三是课后反思,梳理得失,纠正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学反思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只要我们建立起一种自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乐于反思的心态,在反思中学习反思,就能在平淡无奇的教学情景中,从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中捕捉住反思的内容,挖掘出反思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中的反思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会莉 《云南教育》2004,(29):22-22
“反思性教学”这个概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哲学教授唐纳德.萧恩在《反思型实践家》一书中提出的。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行动的反思,一种是在行动中反思。第一种反思发生于行动之前或行动之后。例如,对学生接受程度和喜欢程度的思考,或者是对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对改进的方案的思考等都属于对行动的反思。在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发生于课前对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13.
反思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较好的反思习惯。因此。在自我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反思,首先要有反思的意识。对反思行为有个全面的认识;其次,结合教学。要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再,要坚持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礼记&;#183;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反思可以包括前瞻性反思、过程性反思和后续性反思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反思是一种手段,它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良好的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理性的和自觉的决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本就如何运用“反思”这一手段从课后反思、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切入,阐明了“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要做“反思型”教师。只有反思,才有创新;只有反思,才能迅速成长;只有反思,才能弥补教学遗憾;只有反思,才会把实践变成理集结。教师要想在三尺讲台开辟新天地,就要不断的反思,反思后则奋进,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7.
梅黎红 《中学文科》2007,(10):36-36
对话和反思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行之有效的两种策略,对话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对话的升华。教师只有在对话中反思,在反思中对话,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实录课教学有助于进行教学反思。本论述了实录课教学对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实录课教学的现状,并指出实录课教学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反思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较好的反思习惯。因此。在自我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反思,首先要有反思的意识。对反思行为有个全面的认识;其次,结合教学。要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再者,要坚持养成反思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对教师“教”、对学生“学”的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目的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效果为反思对象,进行主动探究,寻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调动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反思性教学”是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实施的,它以教师和学生的“思”为核心,以全体学生“学会”、“会学”为目的,教师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