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以SWOT分析法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探索跨界融合的“图书馆+”合作模式、提升馆员的服务能力、利用新技术建设复合型文化空间等策略,以期高校图书馆能够切实推动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  相似文献   

2.
论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为宗旨,以延伸图书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指导思想,从图书馆公共服务范畴吸纳“社会工作”职能和手段的重要意义,图书馆加强“文化形象”建设是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创办“文化活动”是开发公共信息空间新功能的重要举措,图书馆“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是增长社会效益的重要领域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创新文化服务功能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有助于挖掘红色文献资源、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助推文化强国建设。文章采用网络调研、实地调研等方法,以广东省8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例,从红色文献资源、红色文化活动和红色文化空间3个方面调研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研究发现高校图书馆存在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力度较弱、红色文化活动推广效果较差和红色文化空间影响范围较小等3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和彰显文化自信等方式,提高广东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培育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强化图书馆的文化化人功能,成为高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建设互动研究所关注的命题.图书馆的文化化人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价值认同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图书馆文化化人的主要策略有创新制度文化、提炼精神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彰显特色文化、构建服务文化.  相似文献   

5.
“阅读+”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非功利性使其成为“第三空间”的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阅读+”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的重要意义,以三亚学院图书馆为例,探讨了“阅读+”模式下三亚学院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构建路径,旨在为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高校图书馆也以技术发展为依托促进潜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资源建设为基础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服务创新为宗旨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功能。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属性承载着提升阅读功能、传承红色文化的重担。论文以1602名大学生为调研对象,从阅读认知态度、阅读行为、阅读方法等方面对红色文化阅读进行系统调研,结合图书馆和学院两翼为基地,联合学工处、校团委为纽带,提出从特色活动、精品课程、丰蕴资源、空间建设、专门平台等组建“‘图书馆—学院’+‘学院—社会’”的内外双循环逻辑架构,构建“一体两翼五轮驱动”的内外联动红色文化阅读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文指出:营造“第三空间”是星巴克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高校图书馆建设读者的“第三空间”具有在信息资源、物理环境和地理地位方面的优势,通过借鉴星巴克的经验,高校图书馆可从打造高素质馆员队伍、拓展教育功能、增强交流休闲功能等方面积极营造高校读者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9.
转型是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在全面梳理高校图书馆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必须以“树立跨界融合思维,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为牵引,加强战略规划,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为指导思想,并尝试从组织机构、馆员角色、资源建设、空间功能、服务模式等方面探索高校图书馆的转型路径,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洁 《兰台内外》2024,(8):76-78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用脱节”“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日益显现。学生作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体验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亟待探究。基于用户体验理论,文章首先构建了学生体验视角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四层次模型(直观体验、功能体验、交互体验、情感体验),并从智慧空间、智慧设施、智慧资源、智慧服务方面出发,搭建基于学生体验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分析框架;其次,在梳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智慧空间、智能设备、智能资源、智慧服务角度剖析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了建设更加贴合学生体验的高校智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紧密围绕高校育人目标,推动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信息化行业应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强化空间与资源的智能化建设。学生应提升数字素养,积极反馈智慧图书馆的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分析探讨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探讨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与功能特点,为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和空间再造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 以太原师范学院图书馆新馆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调查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意见和满意程度,分析新馆在建设理念、布局和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考。[结果/结论] 高校图书馆要以物理空间为基础,以信息资源为依托,以新技术为手段,以服务创新为保障,推动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变革。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七年,国家教委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指出:七五计划期间,高校图书馆要紧密结合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和发展新的服务形式和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教育职能……我认为,以改革的精神把高校图书馆建设成美育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在本文中对美育的必要性、迫切性,高校图书馆发挥美育职能的可行性和优势,以及高校图书馆开展美育的具体方法,进行简略的论述。以期能和教育战线、图书馆系统的同志们共同探讨,为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在高校图书馆功能和运行模式转变背景下,通过图书馆内部设计,改善学习环境、人文环境,进一步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对图书馆立足服务职能、提高图书馆文化影响力起着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结合国内外先进图书馆的不同特色,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内部空间建设实践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应考虑的方面及其重要性。[结果/结论]概括总结出提高和完善高校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6个注重”设计策略和“4项文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治理可以有效解决高校文化治理过程中的困境。为实现高校文化治理的目标,高校图书馆文化治理应基于共同协商、全方位表征、多元文化共存三大原则,通过实施“塑造核心价值观凝聚文化共识、打造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品牌、加强信息素养培育及提升工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及创新治理理念及模式”五大路径,在实际中发挥出导向、约束、凝聚、辐射的功能,引领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学视角下,图书馆是人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物。图书馆的交往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正逐步觉醒并日益增强。打造“交往图书馆”需要做到读者参与建设、建立休闲模式空间、文化百花齐放、容故亦能纳新、自由平等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16.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亟需转型。开展新建图书馆空间功能的调查研究,揭示其现状及特征,对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布局研究和新建馆舍的空间规划及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参考和借鉴肖珑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分区框架,将馆舍空间划分为9类功能区域,选取2005-2015年北京、江苏、上海三地高校新建图书馆开展调查,以揭示和厘清新建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的现状及其特征。调研结论是:馆舍空间功能的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图书馆空间规划中,应实现空间布局按读者需求动态优化和多中心空间服务模式;"大型购物中心模式"将成为图书馆空间规划建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图书馆建筑空间的人文效应、装饰文化入手,并结合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对环境艺术在图书馆建筑空间的美育效应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校园原创书评数据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应挖掘“书评”训练人思维、写作能力的功能,高校图书馆书评工作应参与高校教育核心体系,开发高校自身人才资源,以多种方式发动师生、馆员积极撰写各类书评,建设“校园原创书评数据库”,实现图书馆、师生、学校教育共赢.  相似文献   

19.
2023年10月28—29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纪念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25周年·图书馆引领的信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近百所高校的图书馆馆长及馆员代表,北京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以及图书馆新老馆员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会议紧扣“图书馆引领的信息文化建设”“图书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等多项议题展开研讨交流。文章综述了与会专家的学术报告及前沿思考,探究高校图书馆新时代下信息文化建设、智慧化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内涵、探索路径与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20.
史伟  薛佳 《图书馆学刊》2023,(10):66-70
高校图书馆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推广内容开展“红色”阅读推广,具有增强文化自信、赓续红色文脉、服务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增强“红色”认知、建设“红色”空间、打造“红色”基地、组织“红色”资源、培育“红色”推广人、丰富“红色”活动等6个方面深入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