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桂俊 《历史学习》2006,(12):22-23
现行统一教材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在叙述“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时,比较突出“汉承秦制”,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也着重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实际上“汉承秦制”还应有“随时宜而改”。“汉承秦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应该掌握,它主要体现在:第一,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官僚机构问题时,曾涉及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内阁”及“军机处”等官僚体制,这些机构是怎样确立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本文结合中学课本,进行一些分析、综述。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第一次走向统一,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也随之在全国范围里得以确立和推行。它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在皇帝统辖下实行中央、地方两级制。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 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  相似文献   

3.
在人教版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两本教材对秦朝至清朝中央推行的重要文官制度“丞相制”表述存在差异,前者表述为“宰相制”,后者表述为“丞相制”并对“丞相”与“宰相”的区别加以简单解释。事实上,称这一制度为“丞相制”更合适,除辽代以外,“宰相”一直是对历代中央辅佐皇帝最重要文职官员的代称。  相似文献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战国萌芽: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初步建立。②秦朝创立: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⑤北宋加强:剥夺大将兵权,削弱和分解地方军政财权。⑥元朝新发展: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清极端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地方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其他重要社会制度:分封制、编户制度、刺史制、察举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改土归流,等等。  相似文献   

5.
“汉承秦制”一辞,已成为部分治秦汉史专家说明汉代继承秦代制度的“证据”和“定论”,但是: 1.今人所说“汉承秦制”的涵义指什么? 2.“制”与“制度”的本义指什么? 3.“文献”中所载“汉承秦制”的原义指什么? 4.对秦与汉在历史上的继承性和相切性作何理解? 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一、今人所说“汉承秦制”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一、秦朝开始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与前代相比,它强化了官员的行政职能,使宗法关系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愈益淡薄。中央执政集团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牵制丞相大权。太尉是负责全国军事的朝廷武官,但此职位常虚设。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府部门,处理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相似文献   

7.
汉承秦制,它继承了秦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地方郡县制、赋役制度等各种制度。《九章律》是《秦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的轻罪重刑、赏轻罚重、刑罚的残酷性和野蛮性,都是法家的典型表现和显著特征。它实行的尊君卑臣、削藩夺相权、立中朝是法家集权于皇帝的表现。西汉的统治是一种法治,是由皇帝一人指挥下的法家极端派的法治。  相似文献   

8.
指鹿为马     
秦朝丞相赵高想篡夺帝位,怕群臣们不服气,就想了一个办法来试一试大家。他牵来一只鹿献给皇帝说“:这是一匹马。”皇帝笑着说“:丞相你弄错了吧?这是一只鹿。”赵高就问旁边的大臣们。他们有的不做声,有的跟着赵高说是马,也有说是鹿的。凡是说鹿的人后来都被赵高杀了。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9.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丞相…  相似文献   

10.
“汉承秦制”与史实不符。秦始皇废分封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取“郡国并行”制;汉在秦爵二十级之外,另封王侯;汉爵不似秦以功劳为赏爵标准。秦废世卿世禄、汉爵可世袭、可买卖;秦法严酷,汉法为宽,秦“繁刑严诛”,汉“刑法大省”。秦“赋敛愈重,戍徭无已”,汉“省徭薄赋”;秦、汉币制大不相同。“汉承秦制”质疑提出的时间前提是秦汉更替之际,离开了这特定时空,“汉承秦制”质疑或“汉承秦制”之说,均无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西汉前期官制改革的认识 1、西汉初的官制改革西汉建国初时的官制,班固说是“秦兼并天下……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西晋司马彪则说是“汉之初兴……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对二者意见如何认识,我趋向司马彪说法。汉初,刘邦创建西汉,来不及建立自己完备的官制,故有袭秦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列卿,地方上设郡县,表面看是“因循而不革”。但据史实从总体上看“因循而不革”是个不准确的结论。相反却是从中央官制到地方官制有因有革。因不少,变亦很大。其变革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为改官名。秦有丞相,高祖初设亦名丞相。十  相似文献   

12.
皇帝公元前221年,秦兼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后,丞相王绾(wan)与廷尉李斯等人建议秦王政以“泰皇”为名号,嬴政决定“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称为“皇帝”。总掌全国行政、立法、司法、财政和军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从此成为历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专用尊号,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其命为“制”,其令为“诏”。至西汉时再作修定和补充:天子正号为“皇帝”,其自称为“朕”,臣民称之为“陛下”;其言称“制”、“诏”;史官记事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称“乘舆”;所在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后亦称“省中”;其印章称“玺;”;所至称“幸”;所进称“御”;其命令一为“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而发展的,而汉朝是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废分封,行郡县,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刘邦建立西汉后,其做法与秦始皇不同,他在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大封同姓王,并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死后,郡县方面比较平稳,因为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受皇帝的严格控制,所以基本上能与朝廷保持一致。而地方封国就不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与朝廷之间常有矛盾发生,直至发展到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对秦、汉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的行政体制,其原因、利弊得失、价值  相似文献   

15.
《考试报·高二历史》2006年4月21日第1107期第三版有这样一道试题:秦朝老百姓如果告官,按照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找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郡首答案为 A,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在职官方面的主要措施就是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总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  相似文献   

16.
[高考试题](2009年广东卷第5题)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相似文献   

17.
[指鹿为马]     
《小学语文教学》2006,(7):19-19
秦朝丞相赵高想篡夺帝位,怕群臣们不服气,就想了一个办法来试一试大家。他牵来一只鹿献给皇帝说:“这是一匹马。”皇帝笑着说:“丞相你弄错了吧?这是一只鹿。”赵高就问旁边的大臣们。他们有的不做声,有的跟着赵高说是马,也有说是鹿的。凡是说鹿的人,后来都被赵高杀了。从此以后,群臣都害怕赵高。  相似文献   

18.
汉承秦制,建立了十分严密的户籍制度,早在汉朝建立前,出身刀笔文吏,深知户籍重要性的箫何,在刘邦入关后,诸将纷纷争取金帛则物之时,萧何却独收秦的律令图书,"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臧之。沛公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相似文献   

19.
我国奴隶社会实行官僚世袭制,封建社会实行任官制。随着任官制的确立,监察制度也逐渐形成、确立、健全和完备。本文试就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利弊,作一初浅的探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秦汉时期是草创阶段。秦设有御史大夫寺,长官称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行监察职能。汉承秦制,但略有变革。西汉初称御史大夫之署为御史府,后称曰御史台,亦称之为兰台寺。“汉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员,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盖居殿中,察举非法。及  相似文献   

20.
为了便于考察科举制度的由来和发展,在这里,首先对我国前代选官制度作扼要的介绍。商、周奴隶社会,用人主要是贵族世袭制度,史称“世卿世禄”制度。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各国先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士”的地位大大提高。当时各国任用官员,一是从获得军功的人中提拔,一是从游说之士中量才录用。秦朝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度代替了贵族“采邑”制。皇帝集中掌握着中央与地方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