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丹 《科幻画报》2022,(3):167-168
利他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助人行为。努力培养初中生利他行为将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通过理解初中生利他行为概念,分析初中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达到科学认识初中生利他行为的本质内涵。通过初中生利他行为案例研究,深入剖析初中生利他行为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规律,帮助教师更好的担负起激发初中生利他行为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就儿童利他行为近二十年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儿童利他行为的界定、利他行为的发展以及影响利他行为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儿童利他行为理论探索的新进展,以期对以后的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网络利他行为的内在机制来看,利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过程。从网络有助于利他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来看,一方面,网络环境的一些特征比现实社会更有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对利他行为的激励机制。因而,网络利他行为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利他行为来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抽取138名被试,使用中庸实践思维量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考察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的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3个维度以及现实利他行为总分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利己行为与观念则显著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3)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提醒3个维度以及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研究表明,中庸实践思维的个体更倾向现实.  相似文献   

5.
运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5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人格特质、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外倾性、责任性、开放性、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宜人性与网络利他行为相关不显著;(2)外倾性、责任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自尊均能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自尊在外倾性与网络利他行为、开放性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责任性与网络利他行为、神经质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他精神作为伦理学中受到推崇的道德之一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愈发失去立足之地。为此,应重审利他的概念,从人际交往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找到其立足的基础。进而学校情境中的利他行为应区分为递进的四个层次:无妨碍的利他行为、互惠的利他行为、利群的利他行为和无私的利他行为,以使学校教育能循序完善利他行为的重塑。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问卷、道德自我认同问卷、自尊量表以及感知匿名性问卷对7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道德自我认同能够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匿名性能够调节道德自我认同经由自尊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直接路径。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运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乐观人格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对4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乐观人格、焦虑、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1)乐观倾向、焦虑、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悲观倾向与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悲观倾向对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3)乐观倾向、焦虑、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在乐观倾向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焦虑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中都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国外学者对利他行为,尤其是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利他者因素、情境因素和受助者因素三个方面.本文试就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个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培养,无论是对独生子女自身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和促进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无法有效解释经济人的利他行为,在将行为人的行为目的统一为获取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构建群体意识选择模型解释并分析经济人利他行为选择,得出降低经济人个人欲望、降低社会利他行为成本、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2.
利他行为在心理学上是指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利他行为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研究者们提出的基因决定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移情利他主义等利他动机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利他行为。移情法、榜样示范法、及时强化法以及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等是培养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大学生利他行为量表对10所高校的19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显示:(1)大学生利他行为低于理论中值,自我效能感高于理论中值,获得社会支持比较高;(2)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就在"人类行为决定于人格和情境两大因素交互作用"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心理学界之共识时.人格心理学家却还在为证明利他行为中人格因素的存在而长期不懈地搜寻着相关佐证.直到近年.利他人格这一概念才逐渐得到研究者的认可,并确立了其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应有的地位.本文梳理了人格研究者从反驳人们对利他人格存在的质疑.到发现利他人格,再到对其内在结构探索的发展线索.列举了利他人格领域新近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尚存的问题,并对利他人格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当前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网络消极影响的探讨,而对网络积极因素的研究较少。网络利他行为是网络积极因素的较集中体现。本文试就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个简要的综述,指出了目前网络利他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prosocial altruistic behavior between children and young students who belong to the scout movement and those who do not belong to this or any other similar movement. The prosocial altruistic behavior has been assessed with questionnaires for the school: self-evaluation, teacher, classmate, and parents. By means of a prospective design of case–control, every scout has been compared with another non-scout matched in variables like age; number of siblings; whether he/she is the oldest, the youngest, etc.; sex; the order between the siblings; if the mother works inside or outside the home; and if he/she lives with his/her two par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one group and another in the questionnaires of self-evaluation, for the teacher and for the classmate. It seems tha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ho are scout members are better assessed than the non-scouts in prosocial altruistic behavior.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系级教育成本是校级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校级教育成本而言,系级教育成本在时间上呈逐年递增趋势,主要是受系级自利行为和教学需求增加的影响。同时,学费收入是影响系级教育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具有放大效应,是一种扩张成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系间由于教育成本存在着差异而形成利益的差异,系级教育成本多为不可控成本,且其总水平不易确定。系级教育成本与其产品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并可得到全额补偿。  相似文献   

18.
Measuring the incidence of public spending in education requires an intergenerational framework distinguishing between what curr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that is, parents and children—give and receive. In standard distributional incidence analysis, households are assumed to receive a benefit equal to what is spent on their children enrolled in the public schooling system and, implicitly, to pay a fee proportional to their income. We show that, in an intergenerational framework, this is equivalent to assuming perfectly altruistic individuals, in the sense of the dynastic model, and perfect capital markets. But in practice, credit markets are imperfect and poor households cannot borrow against the future income of their children. We show tha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standard distributional incidence analysis may greatly over-estimate the progressivity of public spending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improvements that are progressive in the long-run steady state may actually be regressive for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poor adult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re service delivery in education is highly inefficient—as it is in poor districts of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so that the educational benefits received are relatively low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st of public spending. Our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both policy measures and analytical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