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为加强图书生产流程中校对环节的管理,确保图书编校质量而作出的规定。从这一量化了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对的次数被视为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之一。应该说,“三校”之规定综合考虑了图书编校质量、出版周期与成本以及市场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三校”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这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校”之规定所作的补充,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校对次数不能简单地以“三”为限,应以质量论校对。遗憾的是,在执行上述规定过程中,不少出版…  相似文献   

2.
最近,收到两位高等学校朋友的来信,他们说,现在出的书编校质量差,“无错不成书”,编辑有责任,但不能全怪编辑。他们认为,从出版社说,校对有责任,社长、总编辑也有责任。从社会上说,作者有责任,甚至有不小的责任。因此病因不全在编辑的浮躁心理,实在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综合症。  相似文献   

3.
王雅琢 《青年记者》2006,(14):55-56
鲁迅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校对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保证。除了提高校对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外,结合笔的体会,从改进校对方法和更新管理方法方面对如何提高校对质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校对学家孙培镜先生在《校对概论》中说:“我国汉文字校对的发端,从正考父算起,距今约二千八百年了,在这漫长的世事沧桑中,我国历史典籍得以保存、流播,汉字得以统一、长生,中华文化得以庚续、弘扬,其间校雠之功不可没,历代校雠活动所积淀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在当今世界范围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校雠,即当今的校对。校对在《辞海》中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这是校对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编辑要严把编校质量关张成水当前,图书编校质量差是个大问题。其原因,一些专家认为,是校对的问题。由于有些出版社对校对工作不重视,不是采取全社人员齐上阵,就是完全依靠外力来校对,这样,校对质量自然难保。这个意见是对的。但是,编校质量差不能只从校对单方面找...  相似文献   

6.
搞好校对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瞿君良一、校对的重要性及其职责校对是书籍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也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质量的好或差是影响图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读者打开一本新书,发现书中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存在不少差...  相似文献   

7.
磁盘原稿包括其复印件,下同,对于校对者来说,因为它集原稿与校样于一体,无法把作者之“非”和录排之“异”分开来校正,只能采用读通校法,不能采用对校法;所以有人就认为,原稿磁盘化了,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会因为没有出现在校样上不同于原稿的“异”而消失;校异同作为校对方法,也会因为没有校样与原稿两个文本的比照而自行消失。这就是说,在原稿磁盘化的条件下,“双校”只剩下校是非、没有校异同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吧。一、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今后会消失吗校对功能,最简括地说就是“猎错”。校异同的…  相似文献   

8.
秦牧同志有篇短文《校雠之难》,是讲校对工作的重要性的。他提出:“总编辑起于校对”,说:“假如说‘宰相起于州郡,将帅起于卒伍’,那么,我想,说‘总编辑起于校对’也未尝不可。”这个看法极有道理。各报社每年都要添些新人.他们新来乍到,一切生疏,从何处入门、起步?干校对是个好  相似文献   

9.
笔进入报社近15年,不管干副刊,还是从事编辑、采访、组版等工作,几乎没离开校对。因为认真校对,曾饱尝成功的欢乐,也因一时疏忽吃过出错受罚的苦头。可以说,校对直接关系报纸质量与宣传效果,是新闻工作是否精通业务的“试金石”,是一门颇为高深的学问。在这方面,心得有三:  相似文献   

10.
校对“把关”浅议崔庆喜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把书稿付印比作“关口”的话,那么校对人员则无异是一个“把关者”。我认为,校对人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其一,校对质量关。校对工作职责是:对原稿负责,即...  相似文献   

11.
秦牧同志有篇短文《校雠之难》,是讲校对工作的重要性的。他提出:“总编辑起于校对”,说:“假如说‘宰相起于州郡,将帅起于卒伍’,那么,我想,说‘总编辑起于校对’也未尝不可。”这个看法极有道理。各报社每年都要添些新人。他们新来乍到,一切生疏,从何处入门、起步?干校对是个好办法。校对每天要校阅大量稿件,什么样体裁的文章都有。看得多了,对各类新闻作品的写法,只要留心比较,就能摸到些“诀窍”;如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校”的解释为“订正”,“校对”则有三个义项,分别是1.核对是否符合标准;2.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3.做校对工作的人。古人有“校雠”一说。即“校勘”。“雠”就是“校对字”的意思。有意思的是,“雠”又同“仇”,颇有视出版物中的错误为仇敌之意,必要将其消灭。校对工作发展到现在,  相似文献   

13.
谈谈校对     
谈谈校对张鹏涛1校对的源起《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①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②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  相似文献   

14.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15.
校对如何坚持“对原稿负责”崔庆喜同志在湖北《出版科学》(94·3)撰文,就校对人员怎样正确坚持对“原稿负责”的原则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对原稿负责”的原则。这是因为,原稿既经过熟悉专业的著译审校者大量细致的工作,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报纸出版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报纸出版流程中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报纸产出的流程体系里:采写———编辑———电脑组版———(值委、编辑、校对)———电脑改大样———校对———印刷,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环节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在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互动。于是,每个环节都会毫无疑问地产生制约校对质量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找出相应对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新要求。本人作为报纸校对的从业人员,在此就新形势下影响报纸新闻版校对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新闻要素是否准确是采写环节影响校对质量的基本因素由于新闻讲究的是时效,再加上采访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新闻稿已很少原稿,对于那些“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新闻要素,校对已无原稿可查,传统意义上的忠于原稿“校异同”已演变成“与事实的异同”而非“与原稿的异同”。由此可见,“校是非”便成了校对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如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出现新闻要素方面的错误或遗漏,校对是无法校正和补救的。如某报2001年10月24日的“同德中路”应为“同福中路”;12月21日的“人均国内...  相似文献   

17.
“校对殊不易”——“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7,(3)
“校对殊不易”——“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二文/管益农1928年11月7日,鲁迅致章廷谦信,对于书籍的排工、校对发表了重要见解。他以巧妙的比喻指出出版商粗疏的校对和排版对书籍的糟蹋令作者悲哀:“看着水果店之对付水果,何等随便,使果树看见,它一定要悲哀,我...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校对工作是简单劳动,甚至以为“只要识几个字,就可以当校对”,其实,校对跟编辑、记者一样,都是知识性的思维劳动。我从事校对工作多年,认为校对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包括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方面的常识,以及文学鉴赏能力两个方面。缺少这种素质就谈不上析意辨字的能力。新疆经济报文化版曾出现过“嗄(嘎)西莫多”这么一个名字。校对解释失误原因是原稿字迹难辨,这是一种搪塞之词,因为有点文学修养的人都知道“嘎西莫多”是雨果塑造的典型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备这些文学常识的校对是决不会把“嘎”认成“嗄”的。  相似文献   

19.
据现行某些书刊介绍,校对方法颇多。从微观上分辨,有点校、折校、顺校、倒校、唱校等。然而从宏观上分析,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对者和被校物二者所具有的,仅仅是“二性”校对,即:校对的思维性、层次性。具体一点说,校对者所具备的是主观意识的“思维性校对”,被校物所据有的是客观的“层次性校对”。所谓“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校对。简言之,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的主观意识在大脑中的深层反映,并在被校物上客观地表现出来。取形式为“读、默式校对法”,即:“读校法”和“默校法”。读校法,又名“唱校法”。一般,只要两个人同时进行就可以了。有时,在保证校对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加快校对速度,可由  相似文献   

20.
不只一个人,看到登有像“割断脖劲(颈)”、“说了声摆摆(拜拜)”字样的报刊,便忿忿然弃之垃圾,毫不心疼地与之“拜拜”;也不只一个人,碰到“气水”、“大并”一类的叫卖牌子果真被“气”得不想吃喝;然而,一番感叹过后,又有多少人真正想到一位校对人员的作用与甘苦呢? 如果说人民日报校对组与全国众多新闻单位的校对部门有什么不同的话,只在于面对那份摊开的全国最大一家党报,责任更加重大,要求更加严格,付出心血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