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第282期“双清论坛”,本文分析了我国未来芯片及其制造技术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回顾了光学微纳加工技术近年来与光学工程、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就,凝练了未来芯片制造中光学微纳加工技术亟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展望了光学微纳加工技术科学前沿,探讨了未来5~10年我国在该领域亟待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微纳结构拥有诸多优异特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泛应用于光学、摩擦学、界面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杜雪教授长期从事微纳结构超精密加工及其应用研究,提出一系列先进加工技术和工艺,取得多项创新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3.
微/纳制造领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微/纳结构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给先进制造技术和超精密加工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介绍微/纳制造发展原因、特点及主要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4.
纳信息功能器件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纳电子器件和新原理的纳功能器件的最新进展,指出硅基微电子技术正在向与新的、目前尚不明确核心技术的纳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型,这是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后来居上的重要机遇。基于纳尺度各种显著的物理效应和多场耦合原理,开展低维纳功能器件的新原理、新性能、新架构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与现实意义。这类纳信息功能器件与硅芯片技术相融合的设计、工艺和技术将是需要突破的重大问题。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向功能化器件系统方向发展,如何加强以产业发展为背景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微纳电子、芯片设计制造业与纳米科技基础研究的结合,加强微纳硅工艺与新的纳米技术的结合,加强高水平科学研究发现与关键技术创新的结合,是我国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介绍世界上主要国家/地区在微纳制造技术领域的政策措施,并对我国微纳制造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微纳系统材料、制造与器件物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纳米材料与纳米效应、纳米传感器件物理与器件设计、基于MEMS的纳米制造技术以及高性能微纳传感器、红外及THz波段探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本创新研究群体研制出的超微量快速检测微纳传感器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赵凯  王俊生  陈斌 《科教文汇》2023,(11):103-106
微纳加工技术是推动高新科技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大连海事大学开设的微纳光子集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主动性不足、实验环节缺失、考核方式单一和价值引领不够等问题。文章基于新工科背景,结合微纳光子集成课程的特点,提出优化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等教学改革办法,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航天、航空、信息等高技术和海洋开发、先进制造技术等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迫切需要解决极端条件下如高承载、高速度、高真空、超低温、强辐射及各种外场力作用下的摩擦学问题。工况条件苛刻,常规材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在极端苛刻工况条件下运行的摩擦学系统的使用要求。以耐磨涂层材料为代表的特种防护材料应运而生,使在高温、高真空、高负载、高速等极端苛刻工况条件下的摩擦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约有1/3~1/2消耗于摩擦。如果能够尽力减少无用的摩擦损失,便可显著提升运行效率,大量节约能源消耗。另外,机械产品的易损零件如果能控制和减少磨损,既能减少设备维修次数和费用,又能节省制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费用。高能激光束照射到汽车发动机的缸孔表面上,几分钟后,缸孔不同区域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表面织构。这种主动设计制造的特殊织构,不仅能减少零件的摩擦、磨损,还能降低发动机油耗,实现节能减排。"上帝制造固体,魔鬼催生表面"。如今随着织构摩擦学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于激光微织构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也意味着表面织构技术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制造技术逐步向原子级推进,原子作为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虽然它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核、电子等,但是从制造的角度看,原子级制造可以说是人类制造的最底层技术,也是继微纳制造之后新的制造范式,可将制造精度以及产品性能推向极致水平,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知和制造能力发展的新阶段,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发展的战略性技术,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推动国计民生重大装备跨代升级的重要前沿方向。本文基于第330期双清论坛总结了原子级制造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机遇挑战,凝练出未来5~10年原子级制造的焦点问题和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相似文献   

11.
以智能化科研(AI for Science)为核心的第五科研范式已经在多个自然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人工智能(AI)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强调发现新原理、新机理和新规律不同,高技术领域更强调用AI技术来发明创造新方案、新工具和新产品,以解决特定的领域问题。文章总结了AI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技术智能”(AI for Technology)的典型特征和科学问题,并以CPU芯片全自动设计为例介绍过往的成功案例。最后,文章指出技术智能的目标不仅是加速创新流程并减少人工投入,同时也希望其具备更强的创造能力,最终超过人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发展纳米制造技术是从纳米材料到器件规模化制造与应用发展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印刷技术主要是基于感光和刻蚀工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绿色印刷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可以从源头大幅度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开发绿色印刷制造技术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绿色印刷制造与传统微纳加工方法的结合,为器件的制造与集成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与方法,可望对产业制造技术产生变革性影响。文章介绍了纳米绿色印刷与器件制造技术项目的研究背景、项目目标与实施概况,以及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知识革命与知识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革命———当代知识体系发生结构性变动,知识数字化和编码化,知识活动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知识经济———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标识,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高技术为杠杆推动传统产业和服务业新发展;以新增长理论为向导,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为依靠,以教育和学习为根本,以当代人文精神为保障,正在萌生中的崭新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4.
科技发展的趋势 本世纪以来 ,基础科学研究由收集整理资料阶段进入全面性的理论概括阶段 ,开始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和信息化。蒸汽技术、电气技术、冶金技术、化工技术等众多技术也开始从理论与应用两方面形成相应的科学技术体系。科学、技术与生产开始以相互共进的方式开拓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生产经济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依靠高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战略任务 ,从而使科技与经济的联动效益显著增强 ,并涌现出许多新的态势。科学技术体系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据初步估计 ,目前基础科学、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推动了技术进步,技术组合性高技术产业应运而生,诸如信息处理(含硬件和软件)、机械电子一体化、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机器入等高技术产品领域,无不都是技术组合的结晶。技术组合的这种趋势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它们正在形成新的潮流,产生新的产业群。  相似文献   

16.
<正>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难题又一个难题地攻克,新型微纳传感领域因这个开拓者,开启了新天地。进入21世纪,微纳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研制新型微纳传感器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潮,投身其中的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想在这片荒地上开拓出自己的领地。张勇也不例外,在微纳传感器领域上她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电离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人工微纳结构中光学新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人工微纳结构在光子芯片集成、微纳光场调控、量子受限特性相干过程、新型能源光子材料与器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基于人工微结构的光学超晶格研制的新型全固体激光器作了简要介绍,展示了人工微纳结构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是信息与智能相统一的技术群 ,伦理是高技术的内在维度。高技术伦理直接反映了高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高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和高技术与人的关系的新特点。高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所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高技术伦理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高技术伦理发轫于高技术实践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高技术对人的选择权与自决权、机会均等权与发展权的挑战凸显了高技术伦理的人权本质 ,高技术与人的关系是高技术的本质。高技术的阶段性决定了高技术伦理的开放性 ;高技术的过程性决定了高技术伦理具有过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圆柱形微坑织构对液压缸活塞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数值分析软件对不同深度、直径的圆柱形微坑织构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织构化活塞表面摩擦系数随接触面相互运动速度的提高而增大;圆柱形微坑织构深度越大,摩擦系数越大;摩擦系数随微坑直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生物医学工程学(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包含多种技术并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科学。它综合了生物学、医学与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体的构造、功能、状态和变化,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和提高医学水平。涉及科学领域广泛,除生物学、医学外,还有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学、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并在不断发展扩大,是各国争相大力发展的高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从生物力学、组织工程学、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